為何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近年,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如瀘州老窖先後兩次5億元存款“丟失”,酒鬼酒曝出億元存款“失蹤”;南京儲戶存入幾百萬元甚至上億元存款被悄無聲息轉入他人帳戶,尤其杭州警方破獲杭州銀行42名儲戶存款被盜、涉及資金總額9505萬元的案件,更引發了民眾對銀行服務安全質疑和擔憂。

為何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

客觀地說,民眾擔憂既是出於對自身資金安全考慮,也有對銀行服務產生不勝任感使然。換位思考,民眾擔憂可以理解。但不管怎麼說,民眾不能因這些案件而全盤否定銀行服務安全性,甚至對整個銀行業信任產生動搖。若此,則有點小題大做和一葉障目之嫌。儘管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失蹤”案件在社會上產生較壞影響,但這些案件與銀行天量業務規模相比,佔比微乎其微;且相對銀行改革發展帶給民眾的成果,其負面影響實在有限。同時,隨著媒體網絡科技發展,民眾對銀行服務監督和反饋能力達到了空前水平,只要銀行資金安全出現問題,就會立即被輿論媒體公諸於眾,這恰恰說明過去銀行服務安全產生的問題不為民眾所知。

為何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

且從這些發生儲戶資金“失蹤”的銀行機構看,大都由極少數心懷鬼胎的銀行“內鬼”與社會不法企業(分子)勾結所為,我們不能因銀行少數不法分子作奸犯科行為而將銀行所有敬業愛崗、堅守職業操守的員工們“一棍子打死”,畢竟銀行擁有一大批綜合素質較高的經營管理和服務人才,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且,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銀行科技服務水平日新月異,尤其內控機制不斷完善,風險控制能力和水平都達到了較高層次,給民眾帶來了良好的服務環境、服務效率和服務產品,民眾對銀行服務滿意率應有所提高。

這麼說,不是有意在為銀行服務問題遮醜,畢竟銀行制度是靠人執行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制度總有漏洞可鑽。銀行“內鬼們”也正是利用制度執行不力而侵虛而入。由此,銀行在監管上還是存在重大紕漏,在儲戶存款“失蹤”全過程中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且銀行在業務飛速發展過程中,員工隊伍建設滯後也是導致案件產生的重要原因。為此,當下銀行絕對不能再打法律“擦邊球”,對應承擔的責任找各種藉口和理由推諉,應及時採取各種補救措施,比如公開案件真相、及時追責、向存款被“失蹤”的儲戶賠償損失,挽回影響,爭取民眾諒解,消除負面社會影響。此次杭州聯合銀行先為儲戶墊付損失資金的舉動是積極的、應該的,也很令人欣慰。

為何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

而且,我們應相信,銀行暴發這些案件,也可變壞事為好事:一是可催促銀行加大內控制度執行力,消除監督乏力狀態,堵塞可能形成儲戶資金安全隱患的一切漏洞;二是可催促銀行加強員工隊伍建設,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培育與引導,始終堅持“兩手抓”,確保業務發展與隊伍建設“兩不誤”,打造出政治思想過硬、業務素質精良的現代化銀行隊伍,為儲戶資金安全保駕護航。三是可引起監管部門對資金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從而把銀行內控監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構築嚴密科學的案件防控體系,使銀行業服務安全上臺階、上檔次,為民眾提供更可靠的金融服務。

最後提醒一句,民眾也要在生活中提高金融風險意識,不貪圖高利回報,對銀行員工許以高息攬存的行為尤須保持高度警惕,讓銀行內鬼無縫可叮、無機可乘,始終使自己資金躺在銀行“保險櫃”裡。

為何銀行接連發生儲戶資金“被盜”和信息洩漏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