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峰譚公廟醮會,一場虔誠的祈福活動

在民間傳說中,很多歷史人物“得道成仙”,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變,從而廟食人間香火。在東江流域,有眾多著名的本土“神仙”,其中,譚公信仰有不少信眾,出現了眾多譚公廟。要說最著名的譚公廟,非惠東龍峰祖廟莫屬。

惠東龍峰祖廟又稱九龍峰譚公廟,位於九龍峰山麓,常年香火鼎盛。而九龍峰譚公廟醮會,這項為紀念譚公而舉辦的祈福儀式,更是遠近聞名,成為研究嶺南民間信仰和民俗的很好實例。

九龍峰譚公廟醮會,一場虔誠的祈福活動

九龍峰譚公廟醮會場面熱鬧。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胡貴程 攝 (資料圖片)

非遺名片>>>

九龍峰譚公廟醮會是群眾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道教活動,約有四五百年曆史,每隔4年舉辦一次。2009年10月,九龍峰譚公廟醮會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峰祖廟紀念譚公

九龍峰位於惠東蓮花山脈西段,因北側有九條山脊蜿蜒如龍而得名。

九龍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筆尖,又稱“尖筆峰”。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九龍峰的靈氣緣於譚公的“道場”。據記載,“譚公真名譚德,生於元代,歸善縣紅花園譚閣地人(現惠東縣大布村)”。相傳譚德七八歲時就能“呼風喚雨,伏虎馴蛇”,13歲時在九龍峰得道亭處得道成仙,後人稱之為“譚公仙聖”。後人有感於他救民於水火、為民消災的傳奇,便建起了“譚公廟”(即“龍峰祖廟”),舉辦“法會”來祭祀他。

實際上,龍峰祖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於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建成,即譚公仙逝後的85年,乃“仙靈之窟宅也”。它本應稱為“譚公祖廟”,因最初是“佛道合一”(譚公與觀音同殿),故一直稱曰“龍峰祖廟”。此廟建在九龍峰山腰,站在廟前舉目眺望,西枝江平原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後來,祭祀譚公的“法會”影響越來越大。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譚公被朝廷敕封為“襄濟譚公仙聖”,自此,“譚公仙聖”的聲譽日隆,傳播區域日廣,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並形成有特定禮儀和程式的傳統廟會(打醮)活動。

在龍峰祖廟,還存放著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惠州知府贈送的“神恩廣被”牌匾以及光緒十六年信眾贈送的“靈雨既零”牌匾,可見譚公信仰的廣泛性和影響力。

醮會為盛大祈福活動

九龍峰譚公廟醮會,每隔4年舉辦一次,成為群眾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道教活動,其信仰的人數眾多,分佈區域廣,規模大,場面壯觀,來自惠東各地、珠三角以及東南亞一帶的信眾紛紛參與活動。

按道教的儀規,九龍峰的“法會”屬於“金錄”,以酬神和祈福為主,所以九龍峰譚公醮會又稱為“太平福醮”。依照傳統習俗,醮會的活動期為七天八夜,活動之初首先要由當地的各姓氏長者和有名望之人進行“問誥”,選出醮會的主持——“主理”,組建廟會運作機構——醮會理事會。

醮會的程式,在啟醮前的一個月,醮會主理必須齋戒潔身在譚公神像前宣誓就職。啟醮前的一天,則要按照選定的時辰,將廟內的譚公神像恭請出神殿。啟醮時,“法師”登壇,醮會主理、副主理等行三跪九拜大禮,然後“法師”頌經奏表,醮會正式開始。

與集市類廟會不同的是,譚公仙聖醮會的程序更為講究,儀式更為莊嚴而隆重,包括有出神、放水燈、祭孤、放生等,各個環節都有特定的程式。在這其中,直到放水燈,才算進入醮會的高潮,而後便是祭陰施孤,酬神,祈求“神恩”的繼續庇佑,直到散醮之後,還要舉行開葷儀式,意為接福、納福。

早在2009年10月,九龍峰譚公廟醮會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一次的九龍峰譚公廟醮會,將在2021年舉行。惠東縣文化館館長廖志濤介紹,惠東準備將九龍峰譚公廟醮會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記者:侯縣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