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大約5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跟大豆“槓上”。這種原本生長在荒間的“野玩意”,硬是被老祖宗整成了“家養貨”,他們整地、搶墒播種、精細管理、施肥灌溉、適時收穫、曬乾貯藏再到選留良種,死勁地“折騰”,終於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技術。而後隨著先民的遷徙,以及氣候、環境的變化,大豆也被帶到了不同的地方。先秦以前大豆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秦漢至唐代末期,東北以及南方開始種植;到了清代初期,東北就成了大豆的主要產區。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至於人們為何種植大豆,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吃。特別是在5000~4000年前,那個食物匱乏的時代,大豆養活了大幫人。到了殷商至西周和春秋時期,大豆成了重要的糧食作物,被列入“五穀”、“六穀”、“九穀”。戰國時期,大豆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作為平民的主食,混合其他粗糧做成“豆飯”,就連大豆葉子也能煮成菜羹食用。再到後來,隨著石磨的發明與使用,一些人就突發奇想,他們把米、大豆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後放進石磨再倒入水,石磨在外力的作用下來回轉動磨出糊糊,攤在鍋裡做成煎餅。有的就乾脆將泡好的大豆放在石磨裡,稍微多加點水就出豆漿了。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豆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蛋白質的表面又帶有羧基和氨基,使得顆粒表面形成帶有同樣電荷的膠狀物,它們之間相互排斥,時間一久就會結合下沉。古人無意間發現了這個現象(表面現象),並利用這個特性,發明了原始的“自澱法”,做出了最早的豆腐。相傳到了西漢,有個大閒人劉安(淮南王),改進了這種原始的“自澱法”。他有的是錢和時間,就廣召方士煉丹、製藥、求仙,順便研究研究如何製作豆腐。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漢代《豆腐作坊》畫像石摹本(河南密縣出土)

研究的過程中,一位方士無意間將石膏水滴進了豆漿,竟促成了豆腐(南豆腐)的快速形成。經過多次試驗,他們得出結論,可將石膏作為凝結劑,用來加快蛋白質的結合沉澱。既然製作豆腐是讓蛋白質發生凝聚,所用的凝結劑就不一定非石膏不可。於是,有人用鹽滷作為凝結劑,當鹽滷倒入豆漿時,其含有的電解質在水中形成正負離子,中和了膠體微粒表面吸附的離子的電荷,同樣也加快了蛋白質結合沉澱,形成了豆腐(北豆腐)。時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化學物質——葡萄糖酸內酯又被用來製作豆腐(內酯豆腐)。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豆腐作為“意外”的產物,自誕生以來,也註定了繁忙的一生。它走南闖北,華麗蛻變——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的腐竹、浙江紹興的腐乳,樣樣拿得出手。再遇到各地名師大廚,紛紛拿豆腐“開刀”,使出看家本領,在他們手裡什麼“平橋豆腐”、“麻婆豆腐”、“泥鰍鑽豆腐”、“八寶豆腐”、“西施豆腐”、“文思豆腐 ”、“三美豆腐”等等,層出不窮。而作為好吃、懂吃的高郵人,更是將豆腐做到了極致。這種極致最完美的呈現,便是高郵的“汪豆腐”。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高郵的“汪豆腐”,處處體現一個“汪”字。何為“汪”?顧名思義,那必然跟“水”有關,準確地講這“水”應該是指湯,特別是高湯。為何要“汪”?這其實也是高郵特有的做法,“豆腐羹”以高湯為主,主料配料佔很少的比例,勾芡只是一層薄薄的琉璃芡(薄芡);而“汪豆腐”則以主料、配料為主,高湯很少,勾芡是一層芡一層油,特別是雙芡(勾兩次芡),吃上一口,滿嘴都是豆腐與配料,幾乎感覺不到湯汁的存在。但要是說沒有湯汁吧,又能嚐到湯汁的潤口感,沒錯,就是這麼神奇。而作為“汪豆腐”裡的“神鵰俠侶”——“周巷汪豆腐”與“雪花豆腐”,更是出盡了風頭。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周巷汪豆腐”,源於高郵北邊的一個鄉鎮(現已併入臨澤鎮)——周巷,至於它存在了多少年,沒有人說得清。解放前,周巷就以“三大廚”(“鍋喜子”、盧順元、時福樓)的雙芡汪豆腐最為有名。六十年代初,時福樓被周巷政府食堂聘為掌勺,一干就是二十年,退休後,他還自帶食材佐料,在農村宴席中單做雙芡汪豆腐。時福樓的刀功了得,一塊豆腐捧在手掌心,“譁、譁、譁”刀起刀落,幾毫米左右的豆腐小方塊劈入碗中,再經他的獨特烹飪技藝,一碗汪豆腐齊活,過往來客、領導幹部更是對其讚不絕口。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當然,作為周巷的“地理標誌”和“拳頭產品”,“汪豆腐”也有其通用的做法。選用的鹽滷豆腐(北豆腐),既不可太老,也不能太嫩,硬度要適中。劈豆腐的時候,要拿捏要到位,豆腐粒均勻、適中,劈鴨血(或豬血)時,同樣適用。劈好的豆腐、鴨血,放入熱水中“走一遭”,再瀝乾。製作時,熱鍋中倒入豬油,切好的姜蔥、榨菜、油渣、蝦米等小料熗鍋,豬油的香味,蝦米的鮮味,在高溫中碰撞在一起,產生出一種無法替代的鮮香。緊接著,瀝乾的豆腐和鴨血,入鍋翻炒,倒入準備好的高湯(老母雞湯最為適宜)煮沸,鹽、味精、糖等調味。加生粉(山芋粉)勾芡,手勺連續推動鍋裡的豆腐,覆一層豬油,再勾一次芡,再覆一層豬油,鍋中慢燉直至冒小泡。滋養在適宜的溫度中,豆腐開孔散開,吸收湯汁精華,最後淋上麻油出鍋,蔥星蒜點、青瓷碗、小條勺伺候。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相較“周巷汪豆腐”的“皮實”,作為“高郵十大名菜”之一的“雪花豆腐”(“珠湖雪浪”)就要“嬌嫩”許多。這道在古“八寶豆腐”的基礎上,結合“周巷汪豆腐”的風味研製出來的高郵名菜,首選嫩豆腐(南豆腐,現常用內酯豆腐),還要去掉邊表皮。操作時,不沾砧板全在手中操作,豆腐託於左手心,右手持刀,刀面沾水。從上至下豎切成小方格(不切到底)留底相連,後改橫刀批絲似雪,切好先後放入水中(常溫),再入沸水去豆腥。配料香菇、火腿、雞脯肉、松子仁、瓜子仁切細丁,蔥白切末。蝦仁用鹽、紹酒拌勻上漿,鍋中倒油加熱,煸炒蝦仁至熱出鍋。清湯(老母雞湯)倒入鍋中燒熱,放入豆腐及配料,鹽、味精、紹酒調味。勾一層琉璃芡,淋入熟豬油燒沸,起鍋裝碗,上放蝦仁,撒蔥白末、胡椒粉。乍一看,沒有熱氣,別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稍待片刻再舀上一勺,嫩,鮮,香。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從普通的家宴到高檔的席間,一道“汪豆腐”將天地與自然調和,一勺入口,味道的厚薄,生活的百態,流露心間。人生沉浮,平淡即是境界,豆腐源於天地,正是勤勞與智慧的轉化,承載著家鄉的情懷,原本簡單的食材,用心做到極致,便是豆腐與高郵人的一段情緣。

豆腐情緣,高郵的汪豆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