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和行为处事,甚至未来发展。

美国女孩凯瑟琳,出生于普通家庭,5岁那年在家看电视,了解到非洲每30秒钟会因疟疾死掉一个小朋友。

凯瑟琳惊恐地盯着妈妈:非洲孩子死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妈妈没有反驳女儿“多管闲事”,而是通过查找资料告诉凯瑟琳,有一种蚊帐可以保护孩子不被蚊虫叮咬,没有蚊子叮咬就不会传染疟疾,没有疟疾就不会死。

凯瑟琳问妈妈:那他们为什么不用蚊帐呢?

她的妈妈回答说:因为蚊帐太贵,他们买不起。

几天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问凯瑟琳的妈妈,“你家孩子没交点心费。”

妈妈很疑惑,但没有立即找来女儿质问,同时发现她近期表现异常:在家吃饭胃口特别好。

于是,妈妈向女儿了解情况,原来凯瑟琳偷偷攒钱,想买一顶蚊帐。

妈妈恍然大悟,孩子是放心不下非洲的孩子啊。

明白了孩子的心思,妈妈带凯瑟琳去买蚊帐,查找信息后,将蚊帐捐给了“只要蚊帐”(一家非洲筹集蚊帐的组织)。

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蚊帐大使凯瑟琳 图源网络

事情还未结束,凯瑟琳始终关心着非洲孩子,父母也一直在背后支持。

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凯瑟琳想到了多种筹钱方式,义卖、募捐,甚至给比尔·盖茨写信:

亲爱的比尔·盖茨先生,

没有蚊帐,非洲的小孩会因为疟疾死掉,他们需要钱,

可是钱在您那里……

因为这封信,盖茨随后向“只要蚊帐”组织捐献了300万美元。

凯瑟琳努力筹措资金,拯救了非洲上百万孩子,成为家喻户晓的“蚊帐大使”。

凯瑟琳有如此“壮举”,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与引导,如果一开始就否定孩子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沟通简单粗暴,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介入孩子的生活,认为比孩子更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别啰嗦,就照我说的做。”

“我这是为你好!”

“给我快点,慢吞吞的!”

早期教育专家译文认为: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沟通是思维的桥梁,我们何不放下自己的“绝对权威”,改变思维方式。

每天利用一个小时,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这比单纯命令式教育效果好很多。

译文表示,懂得有效沟通,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更快,更全面,精神上也更有安全感。

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家长从打破固有思维开始。

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译文与女儿Eva在哈佛校园

01 别轻易说“不可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固有思维对孩子发出“不可以”的指令,且张口就来。

“不可以去爬树,太危险!”

“不可以踢球,容易受伤!”

“不可以和他交朋友,他太调皮!”

殊不知在日积月累的“不可以”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探寻未知的好奇心。

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

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没有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在遇到人生选择时,心里也一片茫然。

Eva小时候是个“好奇宝宝”,发现胳膊被蚊子叮得长了好几个包,一脸疑惑地问译文:

“妈妈,蚊子怎么老喜欢叮我呀?”

译文没有按大人的固有思维去敷衍回答,或是直接找来驱蚊药水,而是引导Eva:

“你认为蚊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会叮你呢?你可以自己先寻找信息,再来和妈妈一起讨论。”

Eva的好奇心被激发,又是找书看,又是查电脑资料,最后竟捣鼓出驱蚊液、喷雾剂,还推销给译文:

“妈妈,这个可随身携带哦,随时喷一喷,防蚊效果特别好!”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是真的危险,译文放任孩子去尝试,脏点、乱点全都不是事儿,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对事物有了认知,进而有自己的思考。

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Eva与动物亲密接触

想研究地鼠挖洞,就任由孩子在地里钻洞打滚;好奇绵羊的卷卷毛,就让孩子去摸一摸……

02 家庭谈话“不回避”

译文和母亲Mama Lu都是事业型女强人,常在家里讨论工作,或是政治新闻,话题范围涉猎非常广,但讨论时不会以固有思维“大人谈话,小孩别插嘴”为由,打发Eva“一边玩去”。

有一次,译文跟Mama Lu讨论一个教学案例,关于鸭子可以孵蛋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跑去和老师说:

“老师你知道吗,鸭子可以孵蛋呢。”

老师却说:“是啊,这有什么惊奇。”

孩子继续问:“那老师你可以孵蛋吗?”

在一旁默不作声的Eva突然说道:“妈妈,鸭子可以孵蛋是因为它是禽类,而人不能孵蛋是因为人是哺乳类动物。但世界上也有一个特例的哺乳动物是可以孵蛋的,就是澳洲的鸭嘴兽。”

译文诧异地问Eva是怎么知道的,Eva说经常看PBS Kids儿童科普节目和动物类图书,从而知道了鸭嘴兽,说着还打开网页展示鸭嘴兽长什么样子。

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鸭嘴兽 图源网络

​这样的对话,Eva与家人每天都在发生,有时在餐桌上,有时在上学、回家的路上。

谈论的话题,小到路上见闻、学校发生的事、大到白宫政要、金融股票投资、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每天就在这样的“不回避”谈话中,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变得爱思考,时常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让大人惊喜不已。

03 孩子犯错“不呵斥”

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生活中难免会打翻或打碎东西。

比如孩子喝牛奶,不小心把牛奶挤了出来,弄脏了衣服和地板,急性子的妈妈按照固有思维,就会大声呵斥:“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就知道惹麻烦!”

Eva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有一次,她将果汁不小心泼在雪白的地毯上,害怕又委屈地说,“妈妈,怎么办啊?”

看到那么漂亮的地毯被弄脏了,说不心疼是假的,但生气无法解决问题。于是,译文开始了一番心平气和的对话:

问Eva:“是怎么洒的?”

Eva小声答道:“杯子放在桌子边缘不小心打翻 了。”

译文:“那下次还要不要把杯子放在这么靠边的位置?”

Eva:“不要了,我会注意。”

既然犯了错就要负责任,译文继续追问:“要如何弥补呢?”

Eva委屈地说:“妈妈,我来擦吧。”

说完,Eva就找来清洁剂和纸巾擦啊擦,擦到最后地毯虽然还有痕迹,但已经好很多。

孩子犯了错,家长第一时间不是大发雷霆,而是转变思维方式,引导孩子面对错误不逃避,不撒谎,勇于承担责任,这比大声呵斥孩子,让家里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高明多了。

其实,家长的思维及言语是小孩的镜鉴,你和孩子说话的口吻、思想行为方式,决定了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的思维,决定孩子的未来。

更多教育干货,请关注译文创新教育订阅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