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定增的攤薄效應

農業銀行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定增的攤薄效應

8月29日,農業銀行發佈2018年中報,淨利潤1157.89億,比去年同期2017年中報的1085.93億元增長6.63%。

6.63%的增長,在上市國有大行中算是很不錯了,甚至比大家一直叫好的國有大行No.1的建行淨利增速都要好那麼一丟丟。這是農行員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取得的業績增長,也是農行小股東們辛辛苦苦等待一年應該有的回報。

農行7月2日定增的1000億元,讓投資農業銀行的小散股東一年的投資等待化為烏有!

增發前,農行股本3248億,2017年中報EPS為1085.93/3248=0.33元,如果不增發,我們小散股東獲得的EPS 應當增長6.63%到1157.89/3248=0.35元,現在,增發1000億,股權比例攤薄7%至3500億的股本,好啦,辛苦工作等待1年,EPS變為1157.89/3500=0.33元。還是0.33元,1分錢都沒增加!

先不講道理,事實擺在面前,不論是橫向比還是縱向比,農行的250億定增都是坑爹。

你看橫向比,建行、中行、工行,今年沒有定增吧,人家不也是好好地在經營麼?人家建行小股東中報EPS6%的增長可是紮紮實實的喲。縱向比,農行定增前後,你看到明顯的經營變化嗎?如果農行不進行這次定增,是不是照樣能經營下去,是不是照樣能取得中報6%的增長呢?

有些人死活就不承認定增對小散股東的傷害,雖然老劉在《20180731 銀行股再融資危害程度排名》和《20180804今天講點深奧的:為什麼說配股是銀行股最糟糕的再融資方式》兩篇文章中已經清楚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老劉再重複一遍,對於擁有20多萬億資產的農行來講,再融資1000億,對當前的營收或淨利潤增加可以忽略不計,你想想啊,1千億對20萬億,多了個0.5%而已,能有多大影響呢?

而定增252億股,卻紮紮實實攤薄了小散老股東7%的股東權益比例!

有人非要顛倒黑白,《20180818關於銀行股再融資,到底是誰在顛倒黑白?》,說什麼高於淨資產就是高價增發,小散股東就獲利。有這麼定義高價還是低價定增的嗎?是哪本教科書或學術大牛這麼定義的?我就問,不管你是3.5元、3.97元、還是4.50元定增,農行中報或年報能因為定增額外產生這7%左右淨利潤增速達到14%的淨利增速來抵消這250億股的定增攤薄效應嗎?當下,定增攤薄降低即期ROE是必然的,可是某些大V毫無根據、罔顧事實假定銀行股再融資後能保持ROE不變!還煞有其事編了一個讓人笑掉大牙的計算投資收益的算式。投資收益還能這麼算,真是智商感人吶!

很多童鞋其實已經明白了上述道理,對某大V做了善意提醒。在無數鐵的事實面前,大V承認了攤薄效應的存在。但還是要嘴硬,說什麼1年解決不了攤薄效應就2年,2年不行就3年,總有一年可以忽略這些攤薄的,所以,定增帶來的資本補充等作用可以讓小股東大大獲利,定增能增厚小股東的利益。

很多童鞋迷信大V,又被忽悠了!

老劉不厭其煩再給大家解釋一下這種邏輯的錯誤之處:

1)小散能不能持股3~5年以上是個問號。如果你賣出了,後面所有的增長也好、收益也好,跟你半毛錢關係沒有!

2)短期講,定增攤薄效應客觀存在。增發確實能給公司帶來資本,你要說對公司一點好處沒有,這是不客觀的。但是在當下,或者1~2年短期,連大V自己都承認增髮帶來的收益不能彌補其帶來的攤薄效應。農行的例子已經充分給大家展示了這個攤薄效應。

3)長期講,定增的效應不明顯、不確定、不可計量。老劉已經多次講了,長期來講,公司取得的業績更多與公司的經營、戰略、管理層能力等相關係數更大,定增的影響效應反而小了,甚至可以忽略。反過來講,銀行股要定增補充資本金,反而說明其經營、戰略、管理層在以前和當下出了些問題,才會導致資本不足。

4)錯誤的因果關係。某大V招商賺錢了,就說招商想當年的配股就是好,“你看,我參與配股了,我賺錢了,所以配股讓我撿了大便宜。”這種邏輯能力真是讓我醉了!這是明顯的因果關係錯誤歸因啊。你賺錢是因為配股導致的麼?不配股招商就垮了不賺錢了嗎?說不準還賺得更多呢!定增再融資更是這樣啊,童鞋們,你們不能把銀行股後面取得的業績,全一股腦歸公於定增啊!定增也許有功勞,但肯定不是100%啊,能有個10~20%那就算很不錯了!況且,萬一後面公司業績負增長了,反過來講,你覺得管理層能把黑鍋全甩給定增嗎?

上面我講了了這麼多道理,可能很多童鞋還是不懂。但道理不懂不要緊,大家基本的常識還是要有的啊。對於當下銀行股,公司給你高分紅髮錢、低價回購股份、努力經營增加EPS厚度,這就是好事。公司向你配股要錢,或是定增可轉債等再融資向其他人要錢來攤薄你的股東權益比例,這就是壞事。不管他講出什麼花樣,要記住這個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