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趙珩先生在五十年代時常光顧東華門大街上一家叫“安利”舊貨店,舊貨店門前有過一個賣蘿蔔絲餅的攤子,攤主是位吶言而巧手的老人,做出來的蘿蔔絲餅清香酥脆,十分可口。趙先生說那是他記憶中“最好的蘿蔔絲餅”,還把這記入了他的文章《油酥餅熱蘿蔔香》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這家舊貨店後來還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還看見過它,當然它早已不叫“安利”,而是掛著“東華門信託商店”的招牌。裡邊很擁擠,光線昏暗,黴味挺重,所賣的東西也是不引人興趣的小玩藝。曾在那裡見過把好多不能用的熒光燈管擺在門前賣,好像一毛錢一隻,也不知道那舊燈管買回去還有啥用場?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至於門前那個賣蘿蔔絲餅的小攤子,當然不可能再見過。趙先生講的是五十年代的事情,二三十年的光陰過去,那老人即便在世恐怕也擺不得攤子了吧。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從這信託商店再往西去,有一家稍具規模的飯館。“蓬萊飯館”。說它“稍具規模”,其實也只是三間平房的前堂,外觀和裡面裝修都很簡單,吃客也就是附近的居民來喝點散裝啤酒,也有去參觀故宮而順路解決肚子問題的遊客。店是簡簡單單的店,菜也是簡簡單單的菜,吃飽拉倒的檔次,本來沒啥好說的。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可有一陣子,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家的一道“木樨肉”卻做得相當出色,讓這家普通的飯館忽然在街坊四鄰當中很“火”了一把,生意也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有一次爸帶著我陪外地的親友去逛故宮,參觀過後沿著筒子河走回來,就進了“蓬萊飯館”。那時候不興七碟八碗地吃飯,下館子本身已經是隆重的舉動了。三菜一湯,大人們喝酒,我就瞄上了“木樨肉”。木樨肉:黃花、木耳、肉片、雞蛋、黃瓜片一起爆炒,點醬油上色再用薄芡一勾,香蔥幾粒一撒,行了。肉片嫩、雞蛋香,有醬油味厚、有黃瓜清脆,我覺得廚師在這菜出鍋的時候還淋了黃酒,不然怎麼還會有醇厚的酒香?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從盤裡撥出些木樨肉到碗裡,再用米飯一拌,一碗飯被我幾大口就吃乾淨了。大人們在一旁看著奇怪:“這孩子怎麼吃飯這麼快?”用筷子夾起來一嘗:“嗨,這木樨肉的味道還真是不壞!”他們也用米飯拌著木樨肉吃,邊吃邊說炒得真不錯,比其他那兩道菜好吃多了。

讓大人們按照我的方式吃飯,這使我心裡頗有點得意。

北京東華門蓬萊飯館的木樨肉

不知道是因為當時的小小得意,還是“蓬萊飯館”的木樨肉的確不錯,反正直到如今,那是我覺得最好吃的一道木樨肉!


(轉自新浪博客:酒杯裡的憂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