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王啟珍

男,現年75歲,三陽川石佛鎮中石村人。中共黨員,從事行政工作40餘載,其中在鄉鎮基層工作長達30餘年。

在職期間,曾在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並獲獎。退休之後,仍愛好文學,茶餘飯後,蒐集整理資料,先後出版了三陽川石佛鎮下街裡《王氏族譜》、反映三陽川石佛一帶傳統節日——過年的民情風俗《憶往事·話過年》等書。

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文·王啟珍
一、我的老家石佛鎮,有一座約於明朝嘉靖年間前(1522年前)建造的寺廟,名叫石佛寺。寺內南面建有一處兩層樓高的鐘鼓樓,東西兩面各建有數間僧房,北面大殿內塑著一尊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金身佛像,鄉人稱“石佛爺”。

石佛爺內身為石雕佛像。此雕像既不是本地巧匠所為,又不知出此何方技藝高超的工匠之手。數百年來,關於“石佛爺”的來由,鄉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著年深歲久,石雕佛像的前世更是迷霧重重。“石佛爺”到底來自何方?曾有何種故事?筆者也是幾番尋訪,一探究竟。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據鎮上鄉人輩輩口口相傳:有一年盛夏,葫蘆河上游下了三天三夜暴雨,致山林地區山體滑坡,川道河谷洪水遍地。強大的泥石流和暴漲的河水,沖毀道路、淹沒村莊,毀壞沿途上萬畝良田,人畜損失慘重。

當暴漲的葫蘆河洪水像一群脫韁的野馬從秦安東南峽谷衝出,以極其兇猛的勢態奔襲三陽川北岸河道時,滔天的洪水狠狠拍擊著兩邊河岸,一浪高過一浪的激流挾裹著泥沙快速奔湧,平日裡溫馴的葫蘆河像一口沸騰的大鍋,惡浪翻滾,氣勢洶洶,令人膽寒。

傍晚,夜色抹去了最後一縷殘陽,夜幕伴著喧鬧的洪水悄然而至。只見一團亮光,從奔騰咆哮的上游河面緩緩漂至而來,忽暗忽明,忽大忽小;似燈非燈,似火非火;惹的一些好奇之人站在岸邊駐足觀望。人們隱隱約約還聽到從河面上傳來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喊叫聲。可放眼望去,只見河面激流洶湧,哪有人影?一時間,人們對這蹊蹺事議論紛紛。

幾天後,當洪水逐漸退卻,河灘陸續顯露時,人們在村之東南河灘淤泥中,驚奇地發現一尊石雕佛像。人們驚訝萬分,好奇之心促使眾人猜測它來此何方,坐陣何方寺廟……最後大夥都說,佛像既然被洪水衝到敖這裡再也不走了,說明與敖集上有緣,是上天有意安排保佑百姓安居樂業的神靈。

於是,人們自發地把佛像從淤泥中挖出,抬到莊邊用清水沖洗,又用刷子將泥沙刷洗乾淨,一尊頭部和手臂殘損、雕刻精美的石雕佛像便露出真容。石像後背有字,模糊不清。人們猜測,頭部和手臂殘損,可能是被山洪衝到河裡後,流經峽谷時被石塊相互撞擊而損。不管咋說,人們敬畏神靈,信仰佛教,祈盼家家安康平順、戶戶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始終不渝。於是,在一片與情民聲中,地方賢達順民意、迎民心,出面籌集資金、請人選址、組織鄉人,耗時數月,在鎮河溝東一高地建起了一座坐北朝南、氣勢宏偉、雕樑畫棟,造型優美的大殿。對面又修建了鐘鼓樓,東西兩邊又各建起了數間僧房,院子中間栽植了數棵財柏,牆角處又栽植了一些竹子、冬青等常綠植物。一座莊重樸實、美觀大方、環境清幽的寺廟呈現在世人面前。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寺廟建好後,又請來良工巧匠,精心為石雕佛像塑了金身。一尊雍容大度,慈祥端莊,神勢肅穆,令人肅然起敬的佛像屹立在殿堂。並擇日請名望高僧為佛像舉行了開光典禮。後以石雕佛像之名命為石佛寺。因地處下街河溝東,故又稱下爺寺。

隨著寺廟的落成,不僅了卻了鄉親們的一大心願,而且四鄉八窪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一時廟裡晨鐘暮鼓,鍾罄齊鳴;香菸繚繞,“南無”聲聲;佛光普照,金光熠熠。

因本地是古秦州通往秦安、蘭州的必經之地,商貿較之活躍,加之寺廟香火空前,商賈與日俱增,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攤點相連,集市熱鬧,百業繁華,成為聲名遠播的旱碼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不斷髮展,莊變集,集變鎮,原來的陳家集更名為石佛集,清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設鎮,成為當時直隸秦州十大古鎮之一。

說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石佛爺”到底由何人因何事雕鑿於何年呢?經多方走訪尋問,終在天水市麥積區博物館研究學者汪明先生那裡得到了確切說法。汪先生在其嘔心嚦血,歷時六載校注的《麥積區金石校注》一書中,關於“石佛鎮權氏造像題記”一文的詳盡考證論述,終於揭開了“石雕佛像”神秘的面紗。

汪文稱:“據有關文獻記載,居於天水境內的權氏為啇周武帝后裔,啇高宗武丁封子元於權國(今湖北宜昌市當陽縣東南),後以國名為姓,稱為權氏。戰囯末期,權姓子孫遷至天水一帶定居繁衍。東漢天水郡顯親縣(今甘肅秦安縣葉堡鄉)是隴右權氏居住的中心地區。至北朝時,顯親權氏人丁興旺,已發展為大姓望族。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西魏權氏石造像

天水地區濃厚的佛教信仰氛圍,使得權氏族人對佛教的信仰十分虔誠,並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在居住地雕鑿了眾多數量和題材各異的佛教造像,以寄託他們對先祖的哀思、對後人的希望和精神需求。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干支紀年丙子年,權景宣及其權氏族人,為其故父母發願,建造了此尊石造像。

《周書·權景宣傳》載:權景宣,字輝遠,生於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天水顯親人也。(今甘肅秦安縣葉堡鄉),17歲即任輕車將軍。後因戰功卓著,被朝廷加封為使持節(掌管地方軍政的官吏)、車騎大將軍(高級將軍官名)和儀同三司(用於封賞的榮譽姓名號)等職,是當時威震一方的朝廷重臣。

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安縣葉堡鄉距麥積區石佛鎮不遠,兩地間由葫蘆河相連。又從上述資料可知,約在清代初年,西魏顯親權氏所建石造佛像隨葫蘆河洪水順流至下游的石佛鎮。由於時代較遠,造像題記磨損嚴重,有關文獻記載較為簡略,故使石佛鎮權氏造像的相關情況不甚清晰明朗。此外,巜天水縣誌、地輿》載有民國十四年(1925生)四月,在縣城東北六十里潘家河追遠寺遺址,出土有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權氏石造像碑,甘肅省博物館藏秦安縣出土的西魏大統二年(536年)權氏石造像塔、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權氏造千佛碑等,按地緣關係,均應為北朝秦安權氏家族建造,這些建造精美的佛教石刻是天水顯親權氏崇尚佛教的史實。而流落在石佛的“石雕佛像”也正是這一時期精雕細鑿的難得佳品。”

這個考證結果和民間以往傳說大體相吻合,是迄今為止石雕佛像史料最翔實、出處最可靠、考證最嚴謹的權威之說。守得雲開見月明,柳暗花明天地間。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也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上世紀80年代末建造的紀信祠牌坊

民國四年(1915年),清光緒四年(1898年)戊戌科進士、曾任法部主事的我鎮下街里人(現石佛鎮中石村)楊潤身老先生曾為石佛寺敬題了“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一木刻楹聯,為石佛寺增光添彩,一時傳為佳話。

一佛一寺一鎮,既成就了一段天人合一的美好因緣,又養育了一方百姓安居樂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又經歲月的洗禮,我的家鄉代代在“耕讀第”的思想薰陶下,崇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育人宗旨,終成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商貿活躍、經濟繁榮的風水寶地。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和全國眾多的古寺一樣,石佛寺也未逃過被強行拆除的命運。“石佛爺”也被遺棄在原址,一年四季被風吹雨淋無人問津。

寺廟拆除後的第二年夏秋之交,因澤民渠河水在鎮戲樓灘處分流,沿下總門巷道路囗、順石佛小學西圍牆邊水渠被引入中石村下河灣農田,中途經“下爺寺”路囗。原水渠上有一臨時簡易小木橋,三天兩頭因搭建木椽質量不高而塌斷,或被渠水衝毀,給行人造成極大不便。後不知哪位“高人”將石佛寺院內遺棄的石佛爺抬至水渠上充當路橋。(注:石佛寺拆除後,遺址被公社劃歸石佛供銷社做煤場。改革開放後,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石佛供銷社將煤場轉讓給一農戶)至此,據傳興建於明.嘉靖年間前、為石佛鎮標誌性的建築石佛寺,便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石佛爺”被當做路橋,讓人走了不知多長時間,現無人說清。但所幸被原石佛中心小學校校長裴敬恩搶救至學校保護起來,這一功德無量的善舉,至今讓鎮上老少爺們交口稱讚。

據知情人回憶,有一天,裴校長因亊路過下爺寺路囗,發現水渠上讓人走的小橋竟然是“石佛爺”搭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麼重要的一件有價值的文物,怎能讓人隨意踩踏?他冒著被人扣上“保護牛鬼蛇神”的風險,毅然返回學校,叫了幾個大一點的學生,拉上學校的架子車,將“石佛爺”悄悄拉回學校,安置在校西北角的花園裡,再三叮囑教職員工不要聲張,要加以保護。並警告學生,不得到花園內玩耍。石佛雕像大難未毀,因此逃過一劫。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七十年代初,時任天水縣文化館館長的田自強(石佛田莊人)借回家之機,到石佛小學花園看到石雕佛像,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十分心疼。他對身邊的人說:“石佛爺是石佛鎮的根啊!沒有石佛爺,哪有石佛鎮?”長期從事文化工作的田館長,憑著他對佛像的敏銳和深邃的眼光,認為此像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必須嚴加保護。但鑑於當時的形勢,家鄉無力也無法保護。於是,他返城後,憂心忡忡地坐車上麥積山,專程到麥積山文物保管所,向所長張學榮講述了石佛像的保存現狀,建議麥積山文物保管所保護石雕佛像,張所長聽後慷慨應允。隨之,張所長馬上行動,與當地協調,安排車輛把石佛雕像從石佛小學運到麥積山,放置在石佛閣29窟第六閣內。由此石佛像便結束了長達十餘年裸露在外的命運,“移居”麥積山石窟,得到妥善保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祖國大地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隨著國家政策的重大調整和變化,《文物保護法》也頒佈實施。當地群眾乘著政策的放寬放鬆,迫切要求重建寺廟的呼聲愈來愈高。鎮人田地太順應民心民意,多方奔走呼號,發動鎮內外之人,多方籌集資金,終於在八十年代後期,在條件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在原娘娘廟舊址上,重建起了坐北朝南的娘娘廟、城隍廟和五聖宮。並建起了懸山頂垂花門,荷葉襯蓮瓣式垂蓮柱。正脊起二龍戲珠琉璃寶頂,兩邊旁出反八字照壁。門楣上懸藍底金字“石佛寺”匾額的山門。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山門前,複製天水市秦州區城隍廟(紀信祠)式樣尺寸,建造了氣勢宏偉,正對戲樓,前後出戧柱,頂覆黃,綠琉璃瓦,起脊建獸,脊上裝飾琉璃花紋,懸藍底金字“漢忠烈紀將軍祠”隸書匾的牌坊。院內栽植了財柏和常綠植物,結束了鎮上中斷20餘年來無廟宇的歷史。

隨著娘娘廟和城隍廟的重建,鎮人對重建石佛寺呼聲愈來愈強烈,迫切希望“石佛爺”重回石佛鎮受人敬仰。但鎮人深知,當初“石佛爺”因形勢無力保護而被有識之士送往名山加以保護,現如今雖有“文物保護法”,但要請回“石佛爺”並不是件容易之事,得逐級報告,層層審批。於是,由鎮佛協出面,多次找區有關部門彙報反映群眾意見和要求,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幾經周折,最後,經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同意,批示麥積山文物保管所按有關文物管理程序,將石佛像移交天水縣石佛鄉石佛寺保管。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九十年代初,如願以償的鎮人,選擇了良辰吉日,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熱鬧隆重地將“石佛爺”從麥積山迎回石佛鎮,暫時安置在娘娘廟一殿堂,待石佛寺重建後再移居正殿。至此,從五十年代末拆廟毀殿至九十年代初石佛像迴歸,總算收鑼罷鼓、塵埃落定。

1989年北道區人民政府公佈40處縣級文物保護點,石佛寺位列其中。此一決定,為石佛像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堅實基礎,同時也為石佛像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

2001年,在麥積區宣傳及文化部門的重視下,決定對石佛像進行修復。修復工作邀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造像修復專家曹振新先生,依據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復原則,選擇同類石料,參考同時代造像風格,精心細緻地復原了佛像頭部、手臂,使千年珍貴文物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此一善舉,既體現了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又了卻了鎮人數百年來最大心願,可謂天從人願,花好月圓。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石佛寺·楊小芳攝影

進入新千年以來,籌建石佛寺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勤勞致富的鎮人,還有在外開公司、辦企業、擺攤設點、務工及山南海北的鎮上游子,懷著對家鄉的蓴鱸之思和對公益事業的熱心支持,借每月初一、十五和正月初九、三月二十、七月二十等廟會之機,採用各種形式,廣施善行,慷慨解囊,為籌建工作添磚加瓦、雪中送炭。

在此基礎上,鎮佛協和文物保護小組對前後堡子裸露的山體,按照旅遊景觀的要求和防洪排澇的原則,進行了整體規劃,科學設計,綜合治理,分期實施。在廟宇建設上,鑑於石佛鎮原有廟宇較多,短期內難以全部恢復重建,故採取邊籌款、邊建設、分部實施的辦法,經過數十年嘔心瀝血、連續不斷的艱苦工作,先後建起了殿宇宏偉、氣象莊嚴的財神殿、文昌閣、三官殿、凌霄殿、韋馱殿、大雄寶殿、石佛寺等十餘座大型殿宇、山門、涼亭和牌樓。將原來裸露的山體和難以行走的山崖峭壁,修成能防洪排澇、臺階式水泥場地和能行大車的寬闊大道。懸崖陡坡用石頭砌築成數米高、幾十米長的石圍牆,堅固耐用,蔚為壯觀,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名勝旅遊景觀。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2018年重建石佛寺(一角)

石佛寺大殿建在大雄寶殿後一臺地,為重簷歇山頂式,四面出廊柱,前六根廊柱,上浮雕金龍盤柱。殿內後壇臺上奉“西方三聖”塑像3尊,下供“石佛爺”像,前置香案供桌等。

“石佛爺”塑像,造型優美,意態如生;慈眉善目,滿面笑容,給人以寬厚慈祥之感。

為方便群眾瞻仰上院“石佛爺”,在相傳“劉伯溫斬龍脈”的山脊豁囗處,建有深約7米,長約30米的鐵橋,連接上下院。橋兩端建有小型歇山頂式樣凉亭,精巧別緻。

懸鐵橋下西邊,建有歇山頂式拱券門——上院山門。上覆綠色琉璃瓦,匾額上刻有由原省書協主席黎泉(甘肅山丹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敬題的“石佛寺”3字,筆酣墨飽、飄逸清秀。讓山門增輝,為寺院添彩。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2018年重建石佛寺(一角)

2018年,規模宏敞巍峨、氣象莊嚴肅穆的石佛寺大殿在鎮人翹首以待的期盼下,順利工完告竣。隨之擇良辰吉時,舉行各界迎佛法會,天人共樂,以荷神庥。

從此,氣勢宏闊的石佛寺群廟,金頂輝煌的壯麗景觀,佈局嚴謹的玉樓金闕,吸引著眾多遊人登山覽聖。每當廟會,人流如織,擦肩接踵,蜂擁而至。罄聲清脆,花燈璀璨,香菸繚繞,鞭炮齊鳴。萬民敬仰,共享盛世。可謂千年鐵樹終開花,古鎮神靈安新家。萬民敬仰謝盛世,勤勞致富強華夏。

2019年10月16日

本文參考麥積區博物館文博館員汪明先生《麥積區金石校注》、《石佛鎮石佛像保護與研究簡述》等書,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錦繡三陽川」榮譽顧問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楊清汀

筆名佛石

一九六四年生

甘肅天水石佛鎮石佛村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

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專家

蘭州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甘肅畫院、書法院特聘書法家

天水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天水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書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書學論文《當代書法體式流變與藝術語言的重鑄》獲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論壇最高獎,併入編中國書協主編的《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1949—2008)》。出版有散文集《清汀散文》等。


「錦繡三陽川」榮譽顧問

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石佛寺“石佛爺”的前生今世

杜未

專業畫家,1974年生

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

現任甘肅天水麥積美術館館長

中央民族大學書畫院特聘畫家

民進甘肅開明畫院理事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會理事

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藝委會委員

天水市政協委員

天水市青年美協副主席

天水市美協副秘書長

天水市麥積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創作中心創作委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創作高研班助教

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擅長大寫意花鳥,作品曾獲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銀獎”,第三屆中國畫家學術年展“最高獎”,第二屆光明日報美術獎“優秀作品獎”,甘肅東部四市書法美術展一等獎等。並相繼參加第十二、十三、十四屆當代中國花鳥畫作品邀請展,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邀請展。第二、三、四、五、六、七屆“傳統與現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提名展,第一、二、三屆文化部全國群文美展、全國首屆花鳥畫學術邀請展、“花之魂”當代花鳥畫邀請展等。作品入編《當代花鳥畫》、《中國花鳥畫品鑑》、《中國畫名家小品集珍》、《中國畫名家作品珍藏集》、《中國畫家》、《畫界》、《國畫家》、《藝術家》、《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集》等70餘部。


◎ 監製 ▷ 李偉 ◎ 主編 ▷ 老蟲

責任撰稿人 ▷ 東石 特約攝影師 ▷ 兔兔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