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老師退休後到手的退休金比在職的還要高?

優秀教師的缺口還是蠻大的,教師的總體情況也不容樂觀,門外人覺得教師總體福利水平很不錯,進了門的人感覺有一肚子苦。

關於中小學教師退休待遇如何,如果在2014年10月前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就很簡單了,按教齡以及在職時的工資標準計算,教齡越高能拿到的在職工資也就越高。

為什麼有的老師退休後到手的退休金比在職的還要高?

為什麼有的老師退休後到手的退休金比在職的還要高?

以某位老師為例,其所在的中小學,2014年前退休老師拿到的金額跟在職時光棍子差不多,因為雖然因為教齡的限制不能拿到100%的在職工資數,但老師在職時是需要繳納三險一金的,退休後這些就不用扣了,正好補齊少發的那20%左右的工資,這也就解釋清楚了為什麼有的老師退休後到手的退休金比在職的還要高的原因。

2014年10月隨著企事業養老金的並軌,中小學教師退休工資就不再按照2014年前的老辦法發放了,要知道2014年10月-2024年10月這期間的老師被稱之為“中人”,養老金標準也是按照中人標準發放。2014年10月後退休的老師,也只能按時當年的基礎性養老金標準來發放,過渡性養老金補貼並沒有補助到位,因為所拿到的退休金遠低於老人老辦法的核發標準。

但值得一提的是,社保部門以及承諾會在今後將補發中人退休金,更意外的是表示補發的退休金總額不會低於老人老辦法的退休工資。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符合中人中辦發退休金的“保底限高”原則的,可能很多網友對“保底限高”這種說法表示陌生,其實很好理解,就是退休中人所發放的退休金最低不可低於老人老辦法的退休金髮放標準,也不能高於新人新辦法的核發標準,而是按從2014年10月到2024年10月每年補發10%的標準來平穩過渡。

但有網友仍舊不買賬認為這都把問題複雜化,不用考慮什麼中人,新人,舊人,就兩段,2014年10月之前參加工作的,退休全部按過去辦法執行,2014年10月之後參加工作的,就按新規計發養老金。

大部分人以為教師很輕鬆,每天就上幾節課,還有加起來4個月的帶薪寒暑假。而只有真正踏入了教師崗位,才知道其中的心酸與不易。教師退休工資的變化,希望讓更多的人紮根於教育!

希望越來越多努力的人不被辜負,希望每一個努力的人都被看到以及享有自己應有的報酬。

一、近代教育的特徵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 16 世紀的德國)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5.出現了雙軌制

6.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四、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五、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六、教師的職業角色

1.傳道者的角色

2.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3.示範者的角色(榜樣角色)

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七、師生關係的內容

1.教學上的授受關係

2.人格上的平等關係

3.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係

八、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

1.尊師愛生

2.民主平等

3.教學相長

4.心理相容

九、良好師生關係的作用

1.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3.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劑;

4.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夠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

十、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 1 年級開始設置,每週平均 3 課時。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