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到了,為何農村老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呢?立冬下雨有啥說法?

農夫也瘋狂


水始成冰寒日進,地始凍兮折裂開,這兩句正是描寫了立冬的侯應,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古人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之後,又圍繞著二十四節氣總結出來很多農諺、俗語來作為對未來天氣和收成的預判,這些都成為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的意思有建立和開始的說法,冬所代表的意思是終,有萬物收藏的說法,所以到了立冬的節氣說明嚴冬即將開始了,農村老人所說的立冬宜晴不宜雨的說法,主要是古人常常根據每個季節的第一個節氣來推演未來的天氣變化趨勢。民間諺語中一直流傳著“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的說法,所以認為如果立冬這一天下雨,整個冬天都會雨水較多,本來冬天氣溫就比較低,加上整日的連綿陰雨使得冬天更加陰冷。

還有就是立冬的時節,北方的農作物基本都已經收穫歸倉了,但是在江南和華北地區,農民們正忙著播種冬小麥,連綿的陰雨使得氣溫降低,影響冬小麥的出苗及生長。在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噹噹地流傳著“立冬晴,養窮人”的說法,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立冬的時候天氣比較晴朗,那麼下一年的收成就會很好。所以窮人就不會因為糧食減產而受餓。

但是,我們也應該瞭解,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是在黃河流域,我國各地的溫度變化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也不同,所以很多農諺、俗語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希望在立冬的節氣裡會有一些雨雪的降落,人們認為立冬降雨雪會讓整個冬天都有充足的雨雪降落,這樣就更有利於冬小麥的冬眠和保證來年開春的雨水充足。

立冬節氣到了,為何農村老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呢?立冬下雨有啥說法?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是啊,大後天11月8號就是立冬了,又到一年冬天了!可是今年天氣有點兒怪,我們這裡地處北方,竟然還沒怎麼感覺到冬天的氣息。特別是大中午的時候,接近20度的溫度,走路的時候,頭上還會冒汗!

上午人們還討論這個事兒,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到了立冬節氣,農家人早已閉門縮手,外面寒風刺骨,出門戴帽子穿棉衣,臉上都凍得像刀割一樣。可是現在,咋就這麼暖和呢?



立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於立春,立夏,立秋一起成為24節氣中一年四季的風水嶺。自古以來,有許多關於立冬的諺語,就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說的就是立冬這一天如果是晴天,那麼未來整個一冬天都是晴朗的天,人們會感覺比較暖和。如果立冬這一天下雨,那麼可能未來一個冬天都會雨雪多多,寒冷刺骨了!這也就是民間關於立冬下雨的一種說法。



那麼正如題主所問,有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立冬是不是以晴天為好,而下雨就不好呢?

其實這是因人而異的!因需求而異的!

一,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冬天裡雨雪多,那麼明年的農業收成就會好。農民們巴不得今年冬天雨雪多呢!

二,可是對於過去的農村人來講,冬天裡寒冷的日子是難熬的。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冬天裡人們需要燒火取暖,在從前那些困難的日子,沒有暖氣設備,燒炭沒錢,燒柴火有限,而那會兒的冬天又特別的冷,所以人們自然不希望冬天太冷。特別是對於老人,特別的怕冬天。冬天裡老人怕在冰上滑倒,骨折或者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農村裡還有個現象,就是冬天裡老人去世的多。所以老人們怕冬天,更怕寒冷的冬天。

三,到了現代社會,且不說這句諺語還有多大的準確性,人們的取暖設施先進了,衣服保暖好了,而全球化趨暖的趨勢又讓現在的冬天冷不到哪裡,所以人們不怕冷了,當然多下些雨雪更好了,有利於清潔空氣,還能凍死地裡的害蟲,有利於冬小麥的生長,有利於明年的農業生產。

看我們這裡的天氣預報,11月8號是晴轉多雲,如果這句諺語準確的話,那麼今年冬天就會雨雪缺少,又是一個暖冬了!我們可不希望這樣啊!

北方的農村更喜歡冬天裡多一些雨和雪!您是哪裡的朋友?更希望立冬下雨雪還是不下雨雪呢?


村姑說村事


"立冬無雨望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這句農村俗話是說立冬這一天如果不下雨,那到十三日必定會下,如果十三仍不下雨那就是個暖冬,少雨雪。

老人說冬至不宜下雨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小麥出芽問題,因為農諺小麥不過冬至,意思是種小麥不能過冬至以後種,絕大多數會提前幾天。冬至時節正是麥苗即將出土的時候,如果這時下一場雨,就會悶土,土表層被雨水結成泥時,麥芽就很難露頭,嚴重影響小麥生長,所以才有冬至宜晴不宜雨。

立冬下雨就意味著冬天寒冷多雨雪,按照老人的意願是冬至別下,十三下最好。此時麥苗出齊了,十三下場微雨澆一下麥苗那是及時雨。十三如果再不下,那整個冬天就會陰冷乾燥,對莊稼影響很大。這只是農人的美好的願望而已,天大隻由天,哪裡是人所能控呢?


農婦在城市


今天是公曆的11月6日,農曆的十月初十,距離立冬節氣還有三天的時間。立冬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所以立冬節氣的到來也就代表著冬天的到來。在農村關於立冬的俗語有很多,比如農村老人常說的“立冬宜晴不宜雨”,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冬下雨有什麼說法呢?

立冬宜晴不宜雨的意思是立冬這一天是晴天的話,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立冬這一天下雨的話,對農民來說就是一個爛冬。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

立冬節氣代表著冬天的開始,我們常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其實在立冬節氣時下雨和秋雨是一個意思,如果是在立冬節氣下雨的話,那麼在一整個冬天中下雨下雪的日子會增加,天氣也會寒冷很多。以前的農村並沒有現在建設的這麼好,不管是家裡還是家外都是土道,所以一下雨的話,農村哪裡都是泥巴,稍不注意就會踩上一腳泥,對於農村人來說出行也不方便了很多。以前的農村取暖設備也沒有現在這麼好,再加上房子窗戶比較破,所以到了冬天時屋子裡也不暖和,如果冬天下雨下雪多的話,不僅屋子裡很冷,還會因為木柴被雨水打溼不能燒火做飯取暖,所以以前人們並不喜歡冬天降雨降雪多。

如果在立冬這一天是晴天的話,對於農村人來說今年就是暖冬,不僅降雨降雪少,冬天還沒有那麼冷,也不用擔心道路泥濘影響出行。其實農村俗語並沒有什麼科學性,只是人們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沒有現在天氣預報那麼準確,但是在以前那個年代,人們就是藉助俗語來判斷未來的天氣變化的。

雖然農民並不希望冬天太冷,但是農民同樣也不希望冬天是個暖冬降雨降雪太少,這是因為以前農村灌溉設備很欠缺,幾乎是靠天吃飯,如果冬天降雨降雪太少的話,那麼到了第二年春天時莊稼很容易受旱,影響莊稼的生長。其次如果冬天很暖和的話,在土地裡越冬的蟲卵也不會凍死,那麼第二年的蟲害還會很嚴重。

所以俗語“立冬宜晴不宜雨”只是人們從出行和取暖方面來說,如果從農作物的生長好壞來看的話,這句俗語就應該改成“立冬宜雨不宜晴”了。你們那裡有關立冬節氣的俗語有哪些呢?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小馬話三農


11月8號,十月十二,丑時就交立冬了。立冬是冬季第一個節氣,依過往經驗,立冬冷暖,有雨無雨可預示一冬之冷暖及有無雨之情。依人需要喜好,人們總是盼冬晴無雨好,不希望冬冷有雨。

立冬日了晴,就有一冬晴;立冬日子雨,便會一冬雨。立冬晴,柴米堆得滿地剩;立冬落,柴貴得靈丹藥,看看,誰不盼立冬晴而暖,不望立冬冷而雨?不怕重陽十三雨,只要立冬一天晴。所以立冬需要晴不要雨才好。

在我地,立冬後正是收割晚稻時節,更希望晴暖無雨了。立冬滿金黃,晴暖最咁暢。要是立冬冷而下雨,就影響收割涼曬稻穀了。

立冬是冬季開始,秋去冬來,秋高氣爽,一般是涼而少雨。





樹德漢碩


立冬節氣不知不覺中要到了,在11月8號,農曆的十月十二,作為24節氣之中的第19個,立冬就會到來,立冬之後氣溫會感覺明顯的下降,樹梢的黃葉也會在寒風之中,鋪滿地面,關於立冬節氣的民間老話,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尤其是對於立冬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農村老人認為會預測著整個冬天是否寒冷,或者是否雨雪較多,是旱冬,還是雨雪豐沛的冬季。

農村老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其實也是過去的說法,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立冬有句老話叫做:立冬晴,雨鞋掛爛繩,立冬雨,防爛冬,立冬當天晴空萬里,天氣暖烘烘的,那麼這個冬天是晴天比較多,雨雪比較少,少的我們連雨靴都不用穿上一次,雨鞋被掛在高處,連那掛鞋子的繩子都以為長時間的沒有打動,開始出現了腐爛,這也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也是暗指這個冬季乾旱,暖和,是一個不冷的冬天,在過去的冬天,缺少保暖措施,生活條件不好,最難熬的就是一個漫長的冬天,如果是一個不冷的冬天,是很容易度過。

為什麼還有句話叫做:宜晴不宜雨,立冬冬當天下雨,也預示著這個冬季,是一個爛冬,爛冬也是指雨雪比較多的冬天,過去的道路不暢,不像我們現在的農村,村村都有公路,過去都是土路,尤其是村子裡面,跟是遇到降水就會有積水情況發生,而且是白天是泥塘,夜晚氣溫下降之後,又會凍成冰坨坨,白天消,晚上凍,雖然不是很多的降水、降雪,村裡面的泥濘會持續很久很久,道路破爛不堪,是很難出行,不但道路泥濘難行,而且氣溫極低,天氣很冷,老人在寒冷的冬季,是最難熬的。所以農村有農村老人愛說:立冬宜晴不宜雨。是擔心爛冬。和天氣寒冷難過冬。

但對於大多數村民來講,對於立冬這一天,還是希望下雨的,冬天寒冷雨雪多,才是村民最希望看到的,冬季雨雪較多,能夠讓莊稼很好的越冬,還能夠補充水分保持墒情,對於來年的豐收又很多的益處,冬季降水好處多,極低的氣溫對於農田裡面的好處也不少,寒冷的氣溫能夠將蟄伏在土壤深處的害蟲給凍死,來年之後,農田裡面的蟲害就能夠大幅度的減少,對於農田收穫也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立冬除了降雨和天氣晴朗有說法之外,就連刮什麼風也是有老話在裡頭的,農村老話認為,在立冬這一天如果是颳得北風,那麼我們這個冬季會比較得寒冷,如果立冬這一天颳得是暖呵呵得南風,那麼這個冬季暖冬得幾率比較大,但隨著大環境氣候得變化,我們得整體溫度一直持續得上升,冬天不冷,夏天熱得要命得天氣已經習以為常,剛剛氣象局還發布了今年冬天得預測,答案是:今年的冬天極大幾率是不會冷,暖冬已經成為了常態,所以我們很多的農村老話,那些多年延續的規律,在今天的氣候變化面前,也不再那麼的靈驗,只能作為參考使用,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棒奔霸


今天8號,是2019年的立冬節氣,說到24節氣,最容易讓人想到農業種植,而關於這方面的說法也是不少的,像在農村就有“立冬宜晴不宜雨”的說法,為什麼立冬是晴天更好,下雨不好呢?下面一起來了解:

一、立冬前後,人們還要收、曬糧食

立冬節氣到了,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天氣相對深秋更寒冷了;而立冬對應的時間是在每一年的上旬,7號或者8號;這時候有些地方已經進入冬天了,明顯的感覺到冷,而有些地方,人們還要忙農忙,搶收黃豆、晚稻、木薯等糧食作物,當然不能下雨了;下雨的話,已成熟的糧食作物在地裡沒能及時收回來,連續下雨段時間,會爛在地裡的,而且就算收回來了,但下雨沒有太陽照,不能及時的曬乾,糧食也會壞掉的,不能賣個好價錢,人也吃不了,只能餵豬或者雞鴨。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誇張,因為進入冬天了,冷空氣比較明顯,是有可能會下雨,而天氣變化方面,一般不會立馬變得很快的,而是會持續小段時間,逐漸變化,所以若是立冬下雨,立冬之後的幾天、半個月之內都有可能是陰雨天氣,影響農戶收、曬糧食,造成損失;人們當然不願意這時候下雨了。

鄉居小菜家是南方的,深有感觸,我們這邊一般是10月底、11月初收晚稻,去年秋收回來的晚稻就是因為天氣不好,都沒得怎麼曬乾呢,後面準備到過年那段時間才持續段時間相對晴朗,爸媽又把那些晚稻搬出來曬2天然後去雜物收進糧倉。

二、下雨不適合耕地播種冬季農作物

立冬之後,天氣比較冷,光照的時間、強度也是不夠之前的猛了,而秋收後的空閒地裡,人們要種上蔬菜、其他越冬農作物,要先耕地暴曬,殺菌消毒消滅害蟲;若是立冬下雨,之後的小段時間內可能都會是陰雨天氣,地裡溼噠噠的怎麼曬地呢,而地裡太溼了也不好播種農作物,要等天晴了地裡沒那麼黏才行,若是持續陰雨天氣,可能要到月底才能種了,這就有點遲了。

三、立冬下雨,冬季可能陰雨天會比較多

冬季冷空氣明顯,下雨也不奇怪,而立冬是冬天的開始,才立冬就下雨,說明這冷空氣也是比較猛的,之後的冬季裡有可能也是會比較冷,常有陰雨天氣;本來冬天氣溫就比較低了,再加上是陰雨天氣會更顯得冰冷,這樣對人的生活或者農業種植管理都不太好。

1、先說影響人的生活吧,冬季陰雨天太冰冷,人們可能一不注意,碰冷的、吃冷的容易寒氣入侵而感冒,而且那樣的天氣人們一般沒什麼事情不出門的,關門呆在家裡,室內空氣流通差,人可能也容易生病。

2、農業種植上,老是陰雨天氣可不好,像冬季農作物小麥、油菜、馬鈴薯、豌豆等的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照,生長才會更好,老是陰雨天氣有可能冬季農作物的種子腐爛地裡沒能長出來,能出苗的,吸收不到更多的光照,長得慢。

就拿秋收後水田裡種的馬鈴薯來吧,一般是10月底、11月初種,種下去之後,並沒有很快的出苗,一般最少都要半個月,長的話要二三十天呢,若是土豆沒出苗前老下雨,泥土溼溼的,地下的馬鈴薯塊容易爛掉,不能長出來。

總結:綜合以上分析,農村老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立冬是否下雨除了影響人們的生活,主要是對農業的影響,冬季冷空氣明顯,有可能下雨,若是下雨持續段時間,影響秋季晚熟作物的收、曬,也影響越冬作物的生長。


鄉居小菜


公曆11月8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節氣了,意味著冬季正式開始。在農村,立冬不僅僅是個節氣,它還是不少地區的一種傳統節日,過去會在這天舉行一些祭祀活動。既然是傳統節日,那就少不了吃些“美味佳餚”,北方地區常吃餃子,南方常以“立冬冬補”而偏愛肉類佳餚。

作為耕田種地的農民,除了關心立冬吃什麼以外,或許更加關注立冬的天氣情況,因為過去種地經常是靠天吃飯,老輩人要以立冬當天的天氣情況預測整個冬季的氣候形勢。也是因為這樣,

一大早就聽村裡老大爺嘀咕說“今年冬天是冷是暖就看明天立冬的天氣了”,然後對筆者說了些模稜兩可卻又很實用的老話。

一、不怕重陽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

這是有關冬季雨水多少的俗語老話。莊稼人不用擔心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九月十三這兩天下雨,因為這兩天下雨對水稻灌漿成熟是有好處的,自然就不用擔心什麼了;但是,就怕立冬當天是晴天,因為老輩人長期觀察發現,如果立冬當天是晴天,那麼整個冬天的雨水就會很少,這種氣候不利於冬小麥等莊稼的生長髮育。

二、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暖

這是關於冬季氣候冷暖的俗語老話。老輩人實踐認為,如果立冬當天是晴天,那麼這個冬天是冷冬;要是立冬當天是陰天,則這個冬季是暖冬,或者天氣不太冷。村裡老人說,立冬後如果天氣晴朗無雲有利於冷空氣加速南下,氣溫會快速降低;相反若是陰天多雲天氣,則能緩解冷空氣對當地降溫的影響。

三、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

這也是關於冬季雨雪天氣的俗語老話。意思是:如果立冬當天下雨,則整個冬季的雨雪天氣可能會比較頻繁,嚴寒多雨,那麼家裡的糧食可能就不夠吃、柴火也不夠燒。

綜合上面三句老話,老輩人希望立冬當天不要下雨、出太陽,而最理想的狀態便是陰天,這樣的話雨雪適中,溫度適宜,既不太冷又有雨雪,有利於農作物安全越冬。

各位朋友,你們認為立冬當天哪種天氣比較好呢?


鄉鑑


立冬節氣不知不覺中要到了,在11月8號,農曆的十月十二,作為24節氣之中的第19個,立冬就會到來,立冬之後氣溫會感覺明顯的下降,樹梢的黃葉也會在寒風之中,鋪滿地面,關於立冬節氣的民間老話,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尤其是對於立冬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農村老人認為會預測著整個冬天是否寒冷,或者是否雨雪較多,是旱冬,還是雨雪豐沛的冬季。

農村老人說立冬宜晴不宜雨,其實也是過去的說法,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立冬有句老話叫做:立冬晴,雨鞋掛爛繩,立冬雨,防爛冬,立冬當天晴空萬里,天氣暖烘烘的,那麼這個冬天是晴天比較多,雨雪比較少,少的我們連雨靴都不用穿上一次,雨鞋被掛在高處,連那掛鞋子的繩子都以為長時間的沒有打動,開始出現了腐爛,這也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也是暗指這個冬季乾旱,暖和,是一個不冷的冬天,在過去的冬天,缺少保暖措施,生活條件不好,最難熬的就是一個漫長的冬天,如果是一個不冷的冬天,是很容易度過。

為什麼還有句話叫做:宜晴不宜雨,立冬冬當天下雨,也預示著這個冬季,是一個爛冬,爛冬也是指雨雪比較多的冬天,過去的道路不暢,不像我們現在的農村,村村都有公路,過去都是土路,尤其是村子裡面,跟是遇到降水就會有積水情況發生,而且是白天是泥塘,夜晚氣溫下降之後,又會凍成冰坨坨,白天消,晚上凍,雖然不是很多的降水、降雪,村裡面的泥濘會持續很久很久,道路破爛不堪,是很難出行,不但道路泥濘難行,而且氣溫極低,天氣很冷,老人在寒冷的冬季,是最難熬的。所以農村有農村老人愛說:立冬宜晴不宜雨。是擔心爛冬。和天氣寒冷難過冬。

但對於大多數村民來講,對於立冬這一天,還是希望下雨的,冬天寒冷雨雪多,才是村民最希望看到的,冬季雨雪較多,能夠讓莊稼很好的越冬,還能夠補充水分保持墒情,對於來年的豐收又很多的益處,冬季降水好處多,極低的氣溫對於農田裡面的好處也不少,寒冷的氣溫能夠將蟄伏在土壤深處的害蟲給凍死,來年之後,農田裡面的蟲害就能夠大幅度的減少,對於農田收穫也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女王朱瓊


立冬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所謂“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冬表示冬季開始。2019年陽曆的11月8日冬至。立冬過後,日照時間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長期以來,在人民的生活中,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自古以來就是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皇帝就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可見,過去人們對冬至節日的重視。那麼,立冬節氣到了,農村流傳來下來的“立冬宜晴不宜雨”是什麼意思,在民間有何意義呢?對此,【鄉村關中】結合陝西關中人民口口相傳的農耕生產生活的說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立冬宜晴不宜雨”的意義。

農村諺語中說,“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過去人對於天氣變化,主要是從多年來的變化中總結經驗,以立冬這天的天氣變化,預測整個冬天的冷暖天氣變化。過去沒有天氣預報,人們依靠在實踐中摸索帶有“規律”性的常識安排農耕生產。如果立冬當天是晴天,整個冬天非常冷;如果立冬下雨,那意味著整個冬天暖和。冬天的冷暖,直接決定著來年莊稼的豐收與否。

第二,為什麼“立冬宜晴不宜雨”?

過去人們認為立冬是晴天,將來整個冬天降雨降雪明顯增多,天氣變冷,這對於以前農民種莊稼都靠天吃飯,農耕生產缺乏灌溉設備的現實,如果降雨降雪增多,來年春天莊稼生長旺盛,加上天冷,田地裡越冬的害蟲凍死,莊稼豐收。而如果冬至這天下雨下雪,將預示著是暖冬,對農作物生長極為不利。所以,人們都期盼著立冬這天下雨下雪,為來年莊稼的豐收打好基礎。

<strong>

第三,正確看待古人的流傳的農諺。

農村流傳下來的俗語,在當時缺乏科學常識時,是人們長期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沒有現在天氣預報的科學準確,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就是依靠它判斷天氣變化,做好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人民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普及,這些流傳下來的農諺指導農業生產的侷限性顯現。實事求是地說,古代諺語只是經驗總結,與現代的天氣預報的科學性無法相提並論。但客觀地說,農諺語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它也是在當時環境下的事實總結。   

<strong>

第四,冬季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機。

在北方,“立冬”人們有吃餃子的習俗,這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所以人們在“交”子之時吃餃子的古老習俗也就流傳下來。所以,在北方,人們在立冬都要吃餃子。同時,農村老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是因為每到冬季,北方天氣寒冷,進補大溫大熱的牛羊狗肉,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

所以,立冬的這些諺語在過去人們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也是人們長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產物。雖然當時條件簡陋,人們對世界萬物認識能力有限,但它也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在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如今,人們通過不斷改造世界,對萬事萬物認知能力的增加,這些諺語的侷限性顯而易見。可以說,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萬年經驗也慢慢退出社會發展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