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過去的數千年中一直是人們生活生產的指南針。雖然現在科技發達,各種天氣預測也是精確無比,但二十節氣的作用卻依舊無可取代。其中很多時令在今天依舊被人們津津樂道,一些節日依舊經久不衰熱鬧非凡。當然除了過節慶祝外,它最重要的主要怕還是對天氣的預測,因為在古代農業為主的環境下,這關係到老百姓的民生大計。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對下雨的關注,除了過去不久的立秋,如今的重陽同樣讓人翹首以盼。民間有句俗語說的是“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便生動地再現了古人在重陽前後的生活風貌。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重陽前後下雨時喜聞樂見的情形,但如果重陽後長期下雨對於農業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民間才有了“重陽十三雨”這種說法,指的是重陽後下雨到九月十三就好,過了九月十三就應該放晴了。這是因為九月恰逢農忙前後,此刻長期下雨會嚴重影響後續的收成。同時這還預示著可能出現大旱的情形,所以才有了“寧要重陽十三雨”的說法。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重陽已然過去,而今年的重陽前後很多地區都有下雨,下一個較為人們關注的便是立冬了。作為二十節氣的倒數第六個,對於我們常人來說它預示著冬天將要正是來臨了,對於農業生產的老百姓來說,它還與收成密切相關。氣象學上的立冬說的是黃河以北迅速降溫的時節,在這期間如果下雨則表示暖溼氣流在東南海區域的強度要遠比蒙古及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流強很多。這就使得即將來臨的冬天雨雪天氣大大減少,這對於習慣了“瑞雪兆豐年”的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這句諺語大多耳熟能詳,但為什麼要將這個時候的雪稱之為瑞雪怕是很多人就不知道箇中原委了。之所以這樣稱呼並非封建,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都知道驕陽能讓土地水分流失從而變得乾燥,而北方地區的冬季冷風也有著同樣的威力,在長期沒有下雨的北方,冷風無疑會讓土地因為長期乾燥而嚴重影響土質,從而影響來年的播種及收成。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如果此時下雪結果就大不一樣了,我們都知道雪會融化,而土地上的雪就像大地的衣服一樣,不僅可以幫助土地抵禦刺骨的冷風。還可以間歇性地融化保持土地的水分,同時保護土層避免昆蟲危害。所以這個瑞雪是名副其實的,也因此才有了“不要立冬一日晴”說法。

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總的來說,古人的兩句俗語充分體現了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古人用高深的智慧將深邃的氣候知識簡化成簡短的俗語,而這簡短的俗語卻左右著古往今來的民生大計,又如何不讓人佩服呢。那麼諸位覺得今年的立冬是晴還是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