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明天立冬,立冬意味著天寒地凍的冬季開始了,人體陽氣開始潛藏於內。

民諺“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看來冬季進補身體好了,來春都能打虎~

那立冬要如何進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引補”調脾胃

民間有“以冬補冬”的說法,想通過進補調理體質增強禦寒能力。但是未“引補”就盲目大補,脾胃會虛不受補,適得其反。

因此不妨預留點時間做好“引補”工作,在冬至前一個月開始“引補”,用芡實、紅棗、牛羊肉、魚肉等溫補食物。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 羊肉

羊肉性熱味甘,含有豐富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有滋陰補氣補腎養血暖中補虛的功效。

冬季吃羊肉可加速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的現象,尤其適合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人群食用。

  • 魚肉

適宜進補的冬季,易燥熱上火。因此營養豐富、脂肪低的魚肉適合不能吃燥熱的人群進補。

  • 熱粥

天冷來碗粥,想想就幸福。怕心火燥失眠,可食用可

養心除煩的小麥粥;怕積食多痰,可食用消食除痰的蘿蔔粥;怕脾胃乏力,可食用益陽養精的芝麻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起居重養藏

冬季養生要順應自然規律,冬季起居養生重養藏,斂陰養陽,為來春身體儲備能量。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的季節,人體氣血的運行、臟腑和經絡的活動都以陽氣為根本。

體內陽氣充足,萬物生髮,身體機能好;若陽氣衰敗,萬物難以生存,病痛纏身是自然的。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 早睡晚起、推遲晨練

由於冬季晝短夜長,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

夜間適當早睡(最好23點前入睡)以保證充足睡眠,等太陽昇起後再起床、外出晨練,此時陽氣蓄銳頭腦靈敏,利於人體陽氣生髮。

  • 適當運動出汗

冬季應適當活動筋骨、微出汗,出大汗有悖於陽氣養藏之道。

運動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四肢末梢的保暖,同時保護好關節。適當選擇室內運動和不受場地限制的運動項目,如空中踏車等。

關節炎患者,儘量選擇溫和運動,不宜深蹲、扎馬步、登山等損傷關節的運動。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 調節不良情緒

冬季萬物凋零,易使人產生不良情緒,鬱鬱寡歡。加上天黑早的原因,大腦褪黑素分泌增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情緒。

因此要學會調節不良情緒,保持豁達開朗的良好心態以內收神氣。

禦寒防五寒

立冬過後寒風凜冽,涼燥也愈發明顯,驟變的天氣易感冒產生不適,因此防五寒身體才更好。

1、防鼻寒

天冷鼻炎更易復發,不妨每日早晚用冷水洗鼻,同時揉搓鼻翼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緩解鼻塞、打噴嚏等症狀。

2、防頸寒

冬季要注意脖子保暖,脖子有許多重要穴位以及血管,出門圍裹圍巾可擋風保暖,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有利於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3、防足寒

寒從腳起,足底生暖身才暖,因此要多穿襪子少光腳,夜間睡前可用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

但泡腳並非人人適合,泡腳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不宜過高。

4、防腎寒

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季以保養腎臟為主。

寒冷最傷腎的陽氣,腎陽被傷會出現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症狀,同時伴隨咽乾口燥,頭暈耳鳴等疾病。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5、防風寒

寒冷的天氣易使人外感風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因此要適時添衣,外出戴帽子、手套、圍巾,風大時可戴口罩。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冬季來臨,預防感冒多喝水,堅持鍛鍊,合理膳食,多吃新鮮果蔬,少食油膩辛辣。

夜間睡覺蓋好被褥,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

同時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腦卒中和皮膚病,一旦身體出現任何不適,建議及時就醫。

立冬進補先「引補」,謹記「五防」少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