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225°時為立冬,今年的11月8日即立冬。

立冬,在古代是“四時八節”之一,天子有迎冬之禮,向群臣賜冬衣,民間有賀冬之俗,祭祖、飲宴、卜歲,更換新衣慶賀往來。傳統文化將立冬分為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冰”,高緯度地區水開始結冰,立冬後五日“地始凍”不太冷的地方空氣開始乾燥,水分漸少的土地板結起來,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雉是野雞,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時節一到,野雞就跳入水中化作大蛤,萬物趨於休止。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冬天來臨,獨特的氣候變化繪出了一幅“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的立冬小景。李白的《立冬》一詩“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趁墨筆凍結不寫詩,溫美酒享一時愜意,醉眼惺忪,看月下光景,恍惚是大雪漫漫,讀來十分妙趣橫生。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冬季自此開始,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藏起來準備冬眠。這表示立冬,不僅是冬季來臨,也是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開始。中醫的養生學說便是以天人相應理論為指導,提出了一系列順應自然,調攝精神的養生方法。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三個月,是陽氣內藏、生機潛伏的季節,在起居方面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順應冬養藏的養生之道,注意保暖,儘量早睡不熬夜。“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有損於人也”冬季鍛鍊也要順應自然規律, 日出之後較為適宜,應選擇強度輕,活動幅度小的運動,青年人可以選擇健身操、瑜伽,中老年人可適度散步或結伴選擇太極拳等。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另外,中醫養生重視四氣調神。“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天氣漸冷,陽氣斂藏,氣血活動趨向於內裡。故冬季人體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時期,往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適之感,因此要保持恬淡安靜的心情。可以選擇舒緩的音樂,培養一定的興趣愛好,趁好天氣多曬太陽,從而保持心情舒暢。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生理、病理、藥理、臨床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通過動物實驗發現,機體在受到相應環境信息的刺激後, 激活了松果腺細胞內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的功能, 主要表現在酶活性的改變, 從而合成的褪黑素呈現季節性變化。褪黑素是一種綜合性激素,具有多方面生理功能,涉及生殖、激素分泌、睡眠調節、體溫調節等,而且對心血管、腎臟器官也有廣泛的作用並呈節律性變化,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中醫“天人相應”機制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傳統中醫學理論還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冬季養生養藏為要,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恬靜心情。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最後介紹一道好吃營養的食療湯益腎龍骨湯。冬季通於腎,養生之道在於養腎為主,立冬的飲食可偏於溫補。這道食療藥膳搭配講究,滋而不膩,美味健康,具有益腎填精、滋陰養血 的作用,適用於陰血虧虛或腎精不足的人群。具體來說,陰血虧虛可以表現在面色蒼白或萎黃,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腎精不足往往出現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神疲健忘,夜尿頻數,過早脫髮、牙齒鬆動等一系列症狀和體徵。需要注意的是有口舌生瘡、大便乾燥症狀的實熱證人群不宜食用。

養生之道之冬養藏,斂陰護陽,要調整作息,避寒就溫,適度運動

選用豬脊骨750g,熟地20g、黃精10g加入布袋裡,大棗6枚,砂仁6g(後下),生薑10g,依個人口味酌情放大棗6-10枚,食鹽等調味適量。先將豬脊骨焯水後放入鍋中,熟地、黃精放入布袋後,同大棗和切片的生薑一起放入,大火燒開後,再煮90分鐘,起鍋前10分鐘加入砂仁,最後加入適量食鹽等調味品,出鍋後取出布袋裡的熟地、黃精,趁熱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