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擼起袖子加油幹

秋日餘暉,染紅萬畝戈壁。平川上,百十座養殖大棚熠熠生輝。記者來到古浪縣興盛種羊繁育基地採訪。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古浪縣興盛種羊繁育基地

基地內,工人們或打掃衛生,或投餵飼料。“現在過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工人郭忠元向記者講起了生活的變化。

“以前在山裡住,靠天吃飯。”郭忠元過去的家在古浪縣南部山區的定寧鎮豐光村,當地人叫“東山”,那裡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他種著10畝玉米、小麥,一年下來日子緊緊巴巴。住的是土坯房,遇上風吹雨打,屋內就成了“水簾洞”。“全家人舉著盆子接水,一晚上叮咚作響。”郭忠元說起以前,不住搖頭。那時候,能住上不漏雨的磚瓦房,是郭忠元最大的心願。

大山擋住了致富的路。“有一年春節,親戚拿著24個饃饃來拜年,到我家就剩6個,其它全在爬山時滾丟了。”郭忠元回憶說,大山阻隔,外界物資信息進不來,當地老百姓出不去,窮根深深紮在了這片土地。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2018年,郭忠元搬遷到了古浪縣綠洲生態小城鎮。寬闊筆直的馬路,拔地而起的高樓,讓郭忠元震撼不已:“實在想不到,這輩子居然能住上樓房。”

也是那一年3月,郭忠元看到興盛種羊繁育有限公司招聘養殖大棚管護工的廣告,他與老伴前去應聘,承包了2座養殖大棚。“我們老兩口都50多歲了,每人每月還能拿上2700元工資。2個月,就能賺過去1年的錢。”郭忠元說,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他心裡燃起了致富奔小康的火。

養殖基地內,公司為每座管護房通上了水電暖。郭忠元每天早晨、下午投餵2次飼料,夏季再剪剪羊毛、打疫苗。每天閒暇時間,郭忠元還研究種羊養殖技術,他打算過幾年,自己幹養殖。

“沒有啥是伸伸手就能得來的,要想日子好,還得自己加油幹!”郭忠元笑著說。

本報全媒體記者馬開良 甘曜毓 見習記者李政陽


村民致富“領頭羊”

深秋時節,天祝縣安遠鎮安遠村的田野裡一片忙碌景象。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在翻曬藥材

11月6日,記者走進安遠村,一大片七彩藜麥在錯落有致的田地間迎風搖曳,飽滿的枝頭壓彎了麥稈,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進田作業。收割機駛過,留下的是低矮齊整的麥茬,幾位婦女緊跟在後面撿漏,大家有說有笑,互相聊著自家的收成。

“今年,合作社收穫了6萬多斤藜麥,按照市價1斤5元算,可以賣到30萬元左右。百合今年投入了150萬元,3年後大概可以收入300多萬元……”站在七彩藜麥田中,天祝藏族自治縣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建軍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曦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劉建軍與5戶村民聯合創辦的。合作社主要種植藜麥、大豆、百合、中藥材等作物,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理念,嚴格按照“訂單+保單“模式發展。2019年,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劉建軍成立“扶貧車間”,帶動周邊農戶100多人發展特色種植,其中貧困戶有35人。

“這些年,劉建軍在村裡搞產業,吃了不少苦,他迎難創業、勤勞致富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劉建軍帶動群眾發展富民產業,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是大家心中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合作社裡,貧困戶張雙軍每天辛苦並快樂著,享受著勞動帶來的喜悅:“我現在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以後過上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

張雙軍是安遠村的貧困戶,以前愛喝點酒,不怎麼下地幹活,在村裡是出了名的窮。現在,他深深地認識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在劉建軍的幫助下,安遠村周邊的農戶和貧困戶每年都有一部分人在他的種植基地務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3000多元。“大家信任我,我要帶頭把藜麥、百合、中草藥材等種植業發展壯大起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劉建軍信心十足地說。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萍 孫麗娟 尚禾


用服務詮釋“初心”

“衛生院環境很優美,天氣剛冷的時候,病房裡就通上暖氣了,熱乎乎的。病房整潔乾淨,衛生院的大夫、護士們服務熱情又周到。”正在住院看病的涼州區羊下壩鎮地灣村三組許永龍老人對鎮中心衛生院的環境和醫護人員的服務讚不絕口。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涼州區羊下壩鎮中心衛生院護士為病人測量血壓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羊下壩鎮中心衛生院幹部職工在院黨支部帶領下,堅持學做結合,自覺對標對錶,強化為民服務,不斷推動主題教育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

“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基本醫療保障,醫院不能只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只有真心為困難群眾‘看病就醫難’想辦法、解難題,才能真正體現醫療衛生的公益性,體現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衛生院院長楊宏告訴記者的話,也是全院黨員幹部職工的“座右銘”。

“我患高血壓、類風溼等疾病多年了,想去做個檢查都不容易,沒想到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進村入戶為我做健康體檢,無論颳風下雨每週都來。”提起鎮中心衛生院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溝村的周翠花老人感動不已。

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孕產婦、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病看不了、看病就醫難、健康管不好”的問題,鎮中心衛生院黨支部組建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每週組織家庭醫生進村入戶,把健康服務送到群眾家中,提升履約服務質量,努力做到“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服務、取信與民”。

紮根基層近40年、曾榮獲“甘肅省鄉村名中醫”稱號的院工會主席韓金武說:“作為醫務工作者,不能忘記為了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和‘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從醫誓言。”

上二溝村八旬老人嚴淑蘭提起鎮中心衛生院的服務總是會豎起大拇指:“住院費用醫保可以報銷,可以先治病後結算,住院花錢少,體檢送上門,這些服務對我們農民來說真是太暖心了。”

為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院裡積極聯繫涼州醫院眼科醫療專家團為群眾開展義診活動;為了讓醫藥費用不足的上二溝村寧玉英老人按時吃上藥,院長楊宏為她墊付醫藥費;為了讓患重病的下二溝村祁恆福老人重新樹立生活信心,院裡連續家訪並積極聯繫上級醫院為他治療…… 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真不愧是黨和人民的好醫生、好乾部。”祁恆福老人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轄區群眾的心裡話。

本報全媒體記者楊鵬元 通訊員高素雲


秋葵敲開“致富門”

青綠色的嫩莢果,呈長線條狀,尾端尖細,很多初次見到黃秋葵的人都將它誤認成青辣椒。正是這種長相奇特的蔬菜近幾年走上大眾餐桌,成為一種“食尚”。眼下,民勤縣大壩鎮王謀村的村民們,就通過種植黃秋葵敲開了“致富門”。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昊晟昌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芳在冷庫裝貨

走進大壩鎮王謀村黃秋葵示範種植基地,工人正在地裡收拾殘枝。到目前為止,種植基地的105畝黃秋葵已上市銷售。

“我種植秋葵已經4年了,效益挺不錯的。今年我擴大了種植規模,共種了50畝地,每畝地能收入5000元左右,從7月份開始採摘,一直到近期封凍,價格最好的時候每公斤能賣到6元錢。”昊晟昌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芳說。

作為王謀村最早種植黃秋葵的農戶,王芳告訴記者:“當初種植黃秋葵也是偶然,我愛人以前是乾貨運的,跑的地方比較多,偶然的機會得知種植黃秋葵效益好,便有了引入種植的想法。又在周邊縣市看到黃秋葵市場價格高、銷路好,經過多方論證考察,就決定開始試種。”

黃秋葵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不僅能幫助消化、增強人體免疫力,還是降血糖、補腎、抗癌的良藥,被稱為 “植物黃金”。2019年,王謀村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種植,當年示範打造黃秋葵種植基地105畝。

同村的湯銀武、葉金香就是在王芳的帶動下開始種植黃秋葵的,王芳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種子,還免費提供種植技術,讓他們在種植的第一年就嚐到了甜頭。湯銀武說:“黃秋葵營養價值高、種植簡單,產量也比較高,今年我種了15畝,效益很好,需求量也很大,每天都是隨採隨發,基本沒有存貨,對於像我一樣初次種植的人來說,少了很多後顧之憂。”

談到今後打算,王芳語氣裡透著堅定:“現在黃秋葵市場銷量緊俏,我準備明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更多的村民一起種植,共同致富。”

本報全媒體記者王瑾 韓筱蓓 董麗俊

見習記者張婷


一畝地變萬元田

金秋的田野,空氣中瀰漫著豐收的氣息,在大壩鎮八一村村民甄作忠的沙蔥大棚內,他和愛人魏秀花正在忙活著。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民勤縣大壩鎮八一村村民魏秀花在沙蔥棚裡鋤草。

“這是今年棚裡種的第一茬沙蔥,再過十多天就能收了,這一茬一畝地就能收3000多斤,一年能收3茬,每斤6元,這3茬也能收入6萬元左右。”甄作忠邊算賬邊清理沙蔥間的雜草,種沙蔥的經驗足了,效益也越來越好。

依託民勤沙蔥產業園的3座大棚,甄作忠一家人搭上了致富快車,現在家裡最小的孩子也已經讀高中了。“辛苦是辛苦了點,但是日子過得舒心,看著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人,步入社會,我們也很欣慰。”魏秀花告訴記者。

為發展優勢產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民勤縣大壩鎮依託八一村沙蔥人工繁育基地,規劃建設了民勤沙蔥產業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思路,在八一村大力發展效益高、見效快、發展前景廣的沙漠特色農副產品。

通過推廣實施露地沙蔥噴灌節水技術、“沙蔥+特種果樹”栽培技術,全村累計發展溫室沙蔥400座560畝、露地沙蔥300畝,先後成立民勤縣長煉沙蔥產銷專業合作社、民勤縣奧翔沙蔥產銷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註冊“漠上花”沙蔥商標,湧現出葉長煉、甄世龍等沙蔥產業致富帶頭人。

記者節,我們在路上

記者(右)在民勤縣蔡旗鎮高廟村日光溫室採訪

“有經紀人幫我們承銷,還有訂單銷售、網絡代銷等渠道,沙蔥銷往蘭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地,不愁沒銷路,而且外地客戶對我們種植的沙蔥品質十分滿意。”甄作忠說。

恆溫庫、包裝車間、交易市場……大壩鎮在建設沙蔥產業園的同時還規劃建設相關附屬設施,保障沙蔥從採摘到保鮮運輸等一系列後續工作,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來採購。同時,該鎮引進安徽客商成立民勤縣大壩鎮瀚海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沙蔥產品的研發與營銷,做大基地、做精產品、做優市場、做強效益。

“沙蔥的種植技術很容易掌握,1個勞動力可以管理2至3座大棚,省時、省工、省水、省肥,是個致富的好門路。”魏秀花告訴記者。

目前,大壩鎮沙蔥產業園已成為西北五省最大的沙蔥人工繁育基地,棚均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沙蔥產業已成為八一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本報全媒體記者王瑾 董麗俊 韓筱蓓

見習記者張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