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樂觀和美貌能讓你更幸福

叔本華:樂觀和美貌能讓你更幸福

健康固然能極大程度上帶來快樂心情,但快樂的心情並不完全依賴於健康——一個人可能身體十分強健,但同時又擁有多愁善感的憂鬱氣質,看問題通常還是會妥協於悲觀的想法。

我們發現這種情形毫無疑問根源於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體質,或多或少可體現在一個人生命力和感受力之間的關係上。

感受性異常會導致精神情緒無法平衡,氣質憂鬱的人就算時不時奔放縱情,仍然會週期性頹廢消沉。天才都是些神經質或者說過分敏感的人——正如亞里士多德已然非常正確地指出,“在哲學、政治、詩歌或藝術方面出類拔萃的人,似乎都是些多愁善感的人”。西塞羅在他的文章裡也說,“亞里士多德說過‘智者多慮’”。而莎士比亞則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用下面幾行字精妙地描述了與生俱來的氣質間那根本的差異性:

老天一早造出來的人啊,真是無奇不有;

有的人老是笑眯眯的,就像鸚鵡見了蘇格蘭風笛手;

有的人終日愁眉苦臉鬱鬱寡歡,

即使涅斯托發誓說那笑話很可笑,

他聽了就連露一露牙齒、裝出一個笑容來都不肯。

柏拉圖將性格隨和的人與性格刁鑽的人做了一個區分,為了證明這種區分的合理性,他提出,不同的人對愉快和痛苦所表現出來的感受程度也不同。

可以這麼說,對不愉快的印象感受力越強,那麼對愉快的感受力則越弱,反之亦然。倘若一件事變好或變壞的概率是完全一樣的,抑鬱型的人通常會因為問題的結果也許是不利的而感到不安或難過,卻不會想到結果也有可能是皆大歡喜的而放鬆精神。抑鬱型的人十件事情即使做成了九件,他也不會感到高興,只會為了那一件失敗的事情坐立難安;但樂觀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成了,就會成功地從中找到安慰,並保持愉悅的心情,因為百分之百的壞事實際上並不存在啊。

悲觀的人所面臨的不幸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富有想象力的,他們誇大了不幸和痛苦,因此比那些無憂無慮的人活得更不真實、更焦慮。對一個把什麼都看成是黑色的人來說,糟糕的狀態是持續的,他無法像有些人一樣,凡事願意看到事物的光明面,而只會頻繁地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當來自神經病理的影響或者消化器官紊亂誘發出一種天生憂鬱的傾向時,這種傾向可能會達到“因長期的苦惱產生對生活的消極厭倦”這樣一種嚴重的程度。因此,甚至是最瑣碎的讓人不愉快的小事,也可能導致實質性的自殺傾向增加;不但如此,這種自殺的傾向有可能是從最糟糕的形式中誘發出來的,可能只是被平常的事偶然觸發——患有憂鬱症的人也許會僅僅只是因為長久以來的不快樂就下決心去結束自己的性命,然後冷靜而堅決地實施自殺。

正如通過觀察患者看到的這樣,當他處於監管之下時,急切地等待著抓住第一個無人監管的時刻,到那時沒有顫抖、沒有掙扎,也沒有退縮,他會使用當下最自然、最能接受的方式來實施自己的解脫。甚至是最健康的,也許甚至是最快樂的人,當置身於特定的情形下時,可能也會執意尋死——例如,當他承受的苦難,或他對某些不可避免的不幸的恐懼,壓倒他對死亡的恐懼時。

唯一的區別在於,一個天性樂觀的人可能需要程度更高的苦難才會導致自殺傾向;而對一個憂鬱的人而言,只需程度低的苦難就可能引發自殺。越是悲觀的人,對誘發自殺傾向的苦難程度的要求就越低;最後,它對苦難程度的要求可能降至為零。但如果一個人本身是快樂的,而且有良好的健康支撐著他的精神狀態,除非是不得已的極端情況,否則他不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兩種自殺的極端在比例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天生憂鬱的人自殺人數極多,僅僅是因為病態的強化;而那些健康快樂的人自殺,則完全是來自客觀世界的原因導致他們想要輕生。

美貌也和健康相關,可以被看作是一項個人優勢。

儘管它可能並未直接影響我們的幸福,但是美貌可以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間接地為幸福做了貢獻。甚至對於男人來說,長相英俊也不失為一項優勢。

美貌是一封公開的推薦信,讓人更受青睞。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正如荷馬在他的著作中所言,“美貌是隻有神祇才有資格贈予世人的禮物,不可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