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在杜嘉班納事件之後,視頻中的女模特也遭受到了不少的質疑:為什麼作為一名中國人,要拍這樣詆譭國人的視頻呢。

這樣的矛盾,不僅僅是這個初出茅廬的模特遇到。

在上個世紀,進軍好萊塢的中國女明星黃柳霜也同樣遇到過這樣的衝突與矛盾,以至於她在美國紅了,依舊有人在罵她。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1905年,黃柳霜出生在美國洛杉磯,她的父母是二代移民,都是山東人。

他們在美國生活,但家庭條件卻並不富裕,家裡是開洗衣店,黃柳霜經常幫家裡幹活,例如給顧客去送衣服。

當時洗衣工是被人瞧不起的職業,所以黃柳霜童年並不是無憂無慮的,而是充滿著艱辛。

但也是因為從小就接觸社會,讓她的性格變得獨立。

那個時期,好萊塢的影視行業正在蓬勃發展,黃柳霜會偶爾去看電影,慢慢地對電影熱愛起來,有時候寧願餓一頓,也要省下飯錢去看電影,九歲的時候,就有了當影視明星的夢想。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一個毫無背景,毫無資源與渠道的小女孩,去演電影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是因為外貌出眾,10歲的時候被一個商家看中,成為上衣模特,12歲的時候在百貨公司做兼職模特。

真正讓她離夢想進一步的還是在14歲那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去參演好萊塢電影《紅燈籠》裡面一個小角色。

角色的身份是,洋人的情人,這時候黃柳霜一定沒有想到,以後她出演很多角色,都是這樣的。

在那個年代,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落後也是不爭的事實。

除了這一點之外,美國人對自己種族總是有種莫名的優越感,十分歧視東方的人群。

儘管黃柳霜的外貌被他們認可,但開始並沒有真正的接納她,給她出演的角色也是一言難盡。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17歲出演好萊塢彩色電影《海逝》,飾演的角色充滿了悲劇性,輕易對白人以身相許,最後為愛自殺的中國少女。

還有在電影《巴格達竊賊》中飾演性感的蒙古女奴。

以及在電影《唐人街繁華夢》裡面,飾演的是一個引誘白人,跳豔舞的洗碗工。

基本上,黃柳霜在好萊塢電影中的角色,要麼就是卑微到極致,要麼就過於豔俗。

在多部電影中出色表演,慢慢積累了名氣,人們也開始注意到這個來自東方的女明星。

即便這樣,她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因為這裡對東方人的歧視已經根深蒂固。

例如在演員這個行業中,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亞裔演員不能親吻白人男主角。

正是因為限制太多,黃柳霜選擇十分有限。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幸運的是,黃柳霜在1927年,出演了一部電影《中國鸚鵡》,依舊飾演的是一個舞女,雖然不是主演,鏡頭也不多。

但這部電影大獲成功,甚至歐洲一些國家的人也認識了她,喜愛她。

隨後她把事業擴展到歐洲,去德國拍了電影,寫真在法國發行,反響熱烈。

那個時期,歐洲、北美南美,中國、日本都在爭相報道她,是真正的世界級的明星。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即便黃柳霜很成功,但國內對她貶褒不一。

一些人認為,她能夠躋身好萊塢電影圈,是為華人爭光。

而且她的電影中的穿戴,也被中國人與美國人爭相模仿,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潮流。

然而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認識到,她出演的角色都帶有歧視、歪曲與矮化東方女性。

當時一個名為《電影畫報》的雜誌點名批評黃柳霜“受人擺弄的傀儡,在電影中跑跑龍套”。

針對這些爭議,黃柳霜也曾經做出過回應說,即便她拒絕演這些角色,公司也會讓別人來演。

當然那時候人們也並沒有接受這樣的解釋。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黃柳霜開始以怎樣的心態接受那些角色,我們不得而知,但對中國的態度,卻有前後的轉變,或者說,對自己身份,有認真的思考。

黃柳霜在1934年,接受《洛杉磯時報》的專訪時,她說了一句話:

“在我的生活裡,有三件事成為我心理上的里程碑”。

其中兩件事分別是:在她17歲的時候,被一個卡車司機罵“中國佬”,另一個是某一次在德國柏林的時候,被人擁簇包圍著,突然意識到,她之前都覺得自己是美國女性,而不是中國人。

在第一件事情中,可以說黃柳霜想被美國人認同,當然並不僅僅因為這一件事,小時候上學,班上小孩就喜歡惡作劇欺負她,理由僅僅因為她是華人。

所以她努力扮演著美國人的習性。

就像內向的小孩,為了得到認可,努力去社交,在陌生場合大膽攀談,希望別人稱讚他性格活潑外向,從而喜歡他。

所以說黃柳霜之前出演一些負面的華人角色,或許並沒有意識到那是不好的,只看到自己演的角色得到了稱讚,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她談到的第二件事情,是在去德國之後的想法。

為什麼去德國,是因為在好萊塢,她演技再好,也拿不到一個像樣的角色。

人隨著經歷,想法都會有改變,在那段時間,她認真思考自己是中國人這件事,認同自己的文化,努力做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想得到美國的認同。

她也並付出了行動,積極主動地接觸中國。

1935年,在倫敦結識了梅蘭芳跟影后胡蝶,1936年,來到了上海,這是黃柳霜出生以來第一次來中國。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黃柳霜也沒有隱藏,也多次在媒體中表達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

後來抗日抗戰的時候,黃柳霜拍賣自己的物品為中國籌款,並參加紅十字會,援華聯合會的募捐活動,用行動表達對自己國家的支持與愛。

於此同時,她的事業迎來轉變。

二戰時期,美國跟中國是同盟國,對中國的態度也變得友好很多,這也影響了黃柳霜的事業,開始拿到了正面的角色。

出演過老師、將軍的女兒跟醫生,與之前的角色大相徑庭,後來還能出演美國三大電視臺的影視劇,真正地在好萊塢擁有了一席之地。

她是洗衣工女兒,進入好萊塢拍攝歧視華人影片被罵,最後得到認可

其實從黃柳霜的心路歷程來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從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到冷靜客觀學習他們的優點,辨識他們的缺點。

黃柳霜從小生活在美國,在他們的歧視下長大,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她把每個角色當成一個機會,努力認真地出演。

但不管黃柳霜迎合他們的想法,始終得不到一個正面的角色。

在這些挫折中,黃柳霜也成長了,認真思考她是中國人這件事。

後來因為戰爭關係,兩國成了同盟國,給黃柳霜帶來了一些機會,加上她超高的演技,最後讓她的事業大獲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