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裡蘇軾為什麼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邪惡V叔


這是人們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混淆後出現的問題。

陳壽,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人,後來西晉的歷史學家。《三國志》


的執筆人。由於年代相距很近,史料應是可信的。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則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傳世佳作很多,但最著名的是《三國演義》。後來的歷史及文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部七分史三分演義寫成的精典小說。

蘇軾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同時也是文學家和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無疑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他的上乘之作。大氣磅礴,一氣呵成。但詞中羽扇綸巾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因為這種打扮是後人心中諸葛亮的標配。而詞中頌揚的主人翁卻是周瑜。



他和唐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

有異曲同工之妙,歌頌的都是周瑜。

他們都未料到,幾百年後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精妙。很多超越了他們當時對史的認知,很多人物出現了顛覆性的再創造。


歷史上的周瑜年長孔明近十歲,更是赤壁大戰中的東吳主帥,做為孫劉聯盟的象徵,孔明只是軍中一高參而已。當時的吳軍也不過幾萬人。但自《三國演義》成書後,孔明被寫成了一位神人。這是前人蘇軾所不知道的。所以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也就不會提及孔明此人。

所以現在人一提三國,均把《三國演義》做為正史傳播,全不顧《三國志》的感受。沒有辦法,這就是精典小說的影響和魅力!


晚亭與落霞同暉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論斷:"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所謂成王敗寇,又有幾人能真正的做到不以成敗論英雄?千古江山啊,歷史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遙想公瑾當年,文采風流,連歌姬在他面前都故意唱錯音律,以求周郎一顧。武略超群,與諸葛亮並稱一時瑜亮。內有孫權言聽計從。外有眾將群策群力。正是丈夫建功立業的好年華。然而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就如一篇宏大的樂章,當演奏到中間正汪洋恣肆,漸入佳境的時候。卻戛然而止。令人徒呼奈何。令人扼腕嘆息。令人淚滿衣襟。所以嵇康臨行前的一曲。霸王陣前的別姬。陸游臨終的示兒詩,諸葛亮的秋風五丈原。才那麼的直指人心。感同身受。至於衣錦還鄉,至於顯貴揚名。由於歌功頌德的文章太多。反而使人們引起了審美疲勞,產生了逆反心理。轉而去看那些失敗的,壯志未酬的英雄。更有一種悲壯的美。再加上人的心理。總是在經歷過一番坎坷艱難的時候,才能對失敗者產生認同感,才能對悲劇產生共鳴。蘇軾當時倍受排擠打擊。鬱郁不得志。可他又是那麼的想讓當權者體會到他的苦心。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一旦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想起周瑜是很正常的。白居易為什麼‘’江州司馬青衫溼"只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說孟郊登科後體會到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又怎能想到落地的張繼看到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那麼,你還認為蘇軾想起了周瑜是偶然的嗎?時也,境也,人也!


彭方皓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之後寫的,是歷來所為人稱道的豪放詞代表作。詞中上闋寫景,豪邁大氣,天高水闊之間自由兵馬奔騰之氣魄,下闋詠史抒情,既是對古代風流人物的追思,也是婉轉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憤,不過也不是曠達之心。


而作者詩中寫到周瑜而不提諸葛亮,主要是因為:

第一,時代的差異。蘇軾是宋朝人,其對於瑜亮二人的判斷和認識主要來自《三國志》,而今人的感觸則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須知後者這部書成書於明代,而早在宋代的蘇軾是看不到。因為赤壁之戰的主帥在正史中的確就是周瑜,所以寫到公瑾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滿足文人的理想。宋代本身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也是很多文人的追求,畢竟誰不想出將入相做個賢臣呢。但是一般說道武將的時候總是不能脫離豪邁耿直甚至有點粗糙的形象,這又為文人所不喜。而周郎羽扇綸巾的儒將形象十分符合文人的理想。

第三,周瑜代表的意象很多。周瑜不光是在東坡先生的這首詞中被提起,提到他的詩詞很多,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瑾有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其一,出身貴族,身份高貴;其二,顏值很高,人長得很帥;其三,娶了美女小喬為妻;其四,備受孫策器重並委以重任;其五,曲有誤周郎顧,詩歌文藝青年;其六,能力超群,赤壁一戰建功立業。


由此可見,公瑾妥妥就是自己高富帥迎娶白富美而且少年得志位居高官功成名就,這那一條都是文人們想要得到的,所以自三國以後,特別是宋代,周瑜所代表的的意象經常為文人所用。


言閒語還碎


公元208年,發生在湖北的赤壁之戰,是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歷史上最有名的戰役。諸葛亮在當時剛出山不久,劉備派他去東吳聯絡孫權,商談聯盟事宜。

再後來的作戰當中,事實上是東吳的周瑜當了總指揮,指揮了整個赤壁之戰。火燒赤壁,使曹操大軍北迴。接著周瑜與劉備又追擊曹軍到江陵,使曹軍徹底退到江北去了。

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基本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所以後人關於赤壁的詩詞,多是與周瑜有關,與諸葛亮有關的不多。

宋朝時,蘇軾北貶黃州,心情鬱悶,出來遊玩散心時,到了城外的赤壁,不由得被壯麗風景吸引,睹景思人,想起了三國時期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的無限風光與氣度,有感而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很多後人遊赤壁,都會想起周瑜,想起周瑜當年“羽扇綸巾”,氣度非凡的“談笑間,灰飛煙滅”。還有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事實上,有關赤壁之戰的地址,一直有爭議,直到現在好像有了說法,赤壁之戰的遺址在今天的湖北赤壁市,而不是湖北黃岡的赤壁。黃岡的赤壁被稱為”文赤壁”,應該是與蘇軾的詞有關係吧!


路遙lgy


因為在宋代,人們普遍還是更推崇周瑜的。

周瑜有總角之交孫策,有囷米之交的魯肅。

出身廬江周氏,長壯有姿貌、精音律。

當時更有“曲有誤周郎顧”的美談。

相傳周瑜長相英俊善於音律,每每有曲子有錯處他都會下意識的看一眼。後來每次宴會上那些樂伎都故意彈錯曲子,來博得周瑜一顧。

後來周瑜還作有《長河吟》

與此同時,他還是著名的儒將。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錢坤。

赤壁之戰,因著周瑜的指揮以少勝多。

即使是在孫策逃離袁術處時,也是周瑜起兵支持他。

如此美好的周瑜,有美麗的妻子小喬,長相英俊,才華橫溢。又能決機於兩陣之間。再加上他英年早逝,更留給人無數的幻想。

畢竟周瑜呀,他可從來沒有輸過呢。

這樣的儒將,怎麼能不被讀書人追捧呢。

這樣的周瑜,怎能不讓人嚮往呢。

更何況,三國演義出現在後世,宋朝的蘇軾當然不可能被它影響呀。



孤舟絃歌


簡單的說就是,諸葛亮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角色,就連魯迅先生都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蘇軾宋朝人,羅貫中元末明初,很顯眼蘇軾是瞭解不了諸葛亮在演義中這麼神話的存在,所以他的描述就更貼近於史實,就是真實的赤壁之戰幾乎和諸葛亮無關。講到真實的赤壁之戰那就不得不提羽扇綸巾的周瑜,周郎了。周瑜領兵5萬,加上劉備原有的3萬人,藉助長江水勢,黃蓋奇謀,打敗了號稱80萬大軍的曹操。(實際軍力20萬,剩下的60萬屬於後勤民夫)。對於赤壁之戰的整場戰爭指揮,無不展示了周瑜的傑出才華,至於周瑜善於博採眾議,果斷決策的品格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蘇軾遊赤壁有感而發,遙想公瑾當年,那一種雄姿英發的狀態,了生羨慕之情。

歸根結底就是蘇軾知道,赤壁之戰和諸葛亮沒啥關係,至少不是重要人物。





安妮夜讀


“烏臺詩案”後,蘇軾九死一生,被貶黃州。仕途坎坷的遭遇,給了他豐厚的創作靈感,他遊歷三國古戰場——赤壁,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一曲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名傳千古。然而,這首詞中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也給後人留下了一些疑問。

一直以來,在大眾的認知下,“羽扇綸巾”的形象,非諸葛孔明莫屬。然而這其實是由於不明史實又不考文義而產生的一個美麗的誤會。

一、受名著《三國演義》影響

那是因為,我們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深了。要知道,《三國演義》只是明代羅貫中所著的一本小說,而不是真正的史記。只不過它吸收了很多關於《三國志》中的歷史情節,加以糅合,打造出一個忠君愛國的完美臥龍先生。

羅貫中是一個以漢為正統,思想傾向於蜀漢的作家,他美化了劉備和諸葛亮。“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乎妖”,把很多歷史的大事件,都歸功於諸葛先生身上,譬如草船借箭,還有赤壁之戰。其實,它們的主角都是東吳周公瑾,而非諸葛亮。

近些年,隨著《三國》以及同題材電視劇的接連續播,給我們呈現的諸葛亮,羽扇綸巾,一派儒家風範,早已深入人心。反觀,周瑜的形象風姿俊朗有餘,也才思敏捷,但並沒有羽扇綸巾之相。

而我們的蘇大文豪,生於北宋,不可能閱讀到明代小說《三國演義》,也不可能看到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因此自然不會受其影響,所以他歌頌的正是周瑜,而非諸葛亮。

二、“羽扇綸巾”僅代表名士形象

時間回到三國之前的魏晉,那是一個講究顏值的年代。上層人物以風度瀟灑、舉止雍容為美,羽扇綸巾則更多的是代表著這樣一種文人雅士的形象。無論是指點江山還是揮斥方遒,都如此打扮。

《晉書》中就記載名士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面見簡文帝;也描寫過大臣顧榮與陳敏作戰,“麾以羽扇,其眾潰散“。由此可見,羽扇綸巾只是當時名士的一派儒雅打扮。

諸葛亮固然曾經“羽扇綸巾”,蘇軾在這裡,僅僅是根據當時的風氣。不論周瑜是否曾經作此打扮,也無妨寫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只是為了突出他作為東吳統帥親臨戰場時的從容鎮靜以及風流儒雅的名士形象,表明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儒將睿智。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從“遙想”開始,直到“煙滅”,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副完整的畫面,其核心人物便是當年的周公瑾。蘇軾怎會橫生枝節,岔出一個諸葛亮來擾亂整篇詞的中心思想。

況且,北宋重文輕武,羽扇綸巾向來是名士儒雅打扮,把這個詞附在周瑜身上更能體現出他雄姿英發的特徵。

三、關於赤壁的詩詞,歌頌周瑜居多

蘇軾飽覽詩書,關於三國赤壁懷古的詩詞定是有所涉獵。而我們如果在百度上搜索赤壁二字,出現的詩詞大多都是關於周瑜的。

比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還有詩仙李白的《赤壁送別歌》: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以及唐代孫元晏《吳·赤壁》

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
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這些關於赤壁懷古的詩全都是以周瑜為主人公的,可見周瑜才是赤壁的主角,以至於蘇軾遊覽赤壁,腦海中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周瑜。而且周瑜羽扇綸巾的形象,不僅在蘇軾這邊有所體現,就是宋朝以及後來的詩詞中,周瑜也是羽扇綸巾的儒將形象。

比如辛棄疾也用“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來引典周瑜;還有範大成的“羽扇綸巾風嫋嫋,東廂月到薔薇”也來形容周瑜;以及戴復古的“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直接體現周瑜的風采......

可見,周瑜的羽扇綸巾的形象早已深入古人心。

四、周瑜更值得蘇軾豔羨

三國周瑜,字公瑾,長相英俊瀟灑,又善於音律,當時的樂伎都故意彈錯曲子,來博得周瑜駐足一顧。因此有“曲有誤,周郎顧”的美談。

而且他還娶得小喬這樣一位絕色俏佳人,最重要的是他極得當時的統治者的器重,無論是孫策還是孫權都對他欽佩有加。

可以說,周瑜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在世人看來,世間最好的東西名利和美人他都應有盡有。

年少有為,建功立業,還娶得美嬌娘,這是詩人所羨慕不來的。

蘇軾被貶黃州,內心極度壓抑,來赤壁懷古,想起周瑜,自然而然。正所謂,時也,命也。他借周瑜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情,同時也表現自己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這才是詩人的感情所在。


扁擔圈生活


宋代還沒有《三國演義》,只有三國志。

三國志裡記錄的赤壁之戰主角正是周瑜,真正做出貢獻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而且蘇軾在詞中寫到“小喬初嫁了”,另一男角當然是周瑜,肯定不會寫“月英初嫁了”。所謂的草船借箭、七星臺借東風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冬天吹東南風也不過是巧合而已。

杜牧的《赤壁》已經說得很明白: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諸葛亮的赤壁之戰起的真正作用是建立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諸葛亮在民間或文化界的影響力應該是在有了《三國演義》之後。

再則,周瑜是儒將,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英雄人物的楷模。

所以,蘇軾在提筆寫《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國內ERP專題


什麼舌戰群儒,什麼智激周瑜,什麼草船借劍,什麼借東風不過是貶曹尊劉者對諸葛亮的美化!

我讀《三國志•諸葛亮傳》時也被孔明深深打動,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諸葛亮相去甚遠!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但並非神化而近乎妖的諸葛亮!

羽扇綸巾,讓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萬“牆櫓灰飛煙滅”的是周瑜,氣量宏大,志向高遠的也是周公瑾。他並不是被諸葛亮三氣而亡!

而現在很多人熟悉的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引用周瑜則很正常!


峰覺華


簡單來說,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對三國時期的歷史進行了藝術性的改編和加工,諸葛亮作為作品的核心角色,作者對其進行了神化式的拔高,將許多別人的功勞按在了武侯的身上。

蘇軾是北宋時人,其赤壁懷古恰恰證明了三國演義中關於赤壁之戰的過程和功勞歸屬具有很多虛構和杜撰性質,也從詩詞中歷史性地將赤壁之戰的勝利成果歸還與周公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