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過去了,攝影師重回故地採風,看看土窯人家日子過的怎麼樣


張峪溝,藏在中條山下一條無名溝澗中的小小自然莊。時隔九年,再次來到這裡,試圖尋訪當年採風過的土窯人家。那是2011年元月的第一個週末,攝影師相約七八個影友掃村到過這個地方,在一家土窯洞裡的炕頭上一位六旬大嬸正縫製棉襖,她的十歲的孫子有些淘氣,不時地打斷奶奶手中的針線活兒,那一刻,隔代親情瞬間讓攝影師給定格了。圖片是當年採風時拍攝的作品。

張峪溝,過去很少有房子,村民幾乎都住窯洞,坐北朝南的窰院一家挨一家,沿著一條東西向的溝澗依次排開。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有人搬出住進平房,這條窯洞大巷子漸漸的落寂了,眼下,從東頭到西頭,有人在居的只剩下兩三戶。

感覺這戶人家似曾來過!青磚門樓略顯破舊,斑駁大門上貼著門神,還有一塊精準扶貧標識牌。開門的是位半大小夥子,等我提出想到家裡看看時。小夥子朝著院子裡裡大喊:奶,來客人了!

這一喊,兩位老人都從窯裡出來了,院子裡,槐樹下,正好可以聊天。提起八年前的那次拍照,大娘說她心裡還常惦念,並指著男孩說,當年拍照的就是這個娃,那年十歲,今年叫十八啦。

大娘說,她和大叔都姓趙,大叔大名叫黑娃,今年七十五歲,比她大五歲。兒子在外面打工多年,家裡就是就他們爺孫三人,老少都有病,老的一個是腰椎病,一個是肺心病,因此成了精準扶貧戶。

一家有一家難唸的經,少年不知愁滋味。趙大爺說,這些年幫扶政策對他家來說就是及時雨,老兩口的住院吃藥不再有憂。但心裡還有一愁,就是跟老人一起生活的孫子,十歲那年在讀二年級時,得了一場病,由於怕病情反覆,後來不得不輟學,由老伴兒悉心照理。

家裡攤上了事,媳婦撇下這個家走了。孫子十八了,沒念幾天書,以後的日子怎麼過?我們都這把年紀了,他靠不上了,兩位老人是滿肚子苦水。

老倆口子是典型靠種地謀生的農民,如今年事已高且有病在身,去年家裡的九畝地流轉租賃給別人,一畝一年200元,下來1800元,家裡日常開銷就靠這點租金。

種了一輩子的地,一閒下來就有好多不適應。大娘說,她常常會胡思亂想,孫子以後的著落是她的一塊心病。

趙大爺家居住的土窯已列為危房,土窯頂上政府出資蓋的瓦房已經建成,老人正在用三合土對場院進行硬化。

扶貧新房牆上掛著精準扶貧政策牌,2018年收益情況一欄寫著:新農合440元,補充醫療保險200元,養老金2472元,農業綜合補貼650元。趙大爺手裡也有一塊政策牌,那是前幾年的,他捨不得丟,老人說要一直珍藏著。

扶貧新房旁,趙大爺開墾了一片菜園子,種的全是時令菜,西紅柿,茄子,辣椒樣樣有,可以滿足一家人一日三餐,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簡易勞作的場所,莊戶人家乾乾活兒暢快!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作品盜圖必究,頭條號“老寧攝影”期待您的關注,喜歡就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