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老年人精神需求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高齡化、家庭規模小型化、人口流動頻繁化,及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個人意識增強,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關注的現象凸顯。

老年人從生理上已經進入衰退期,體弱多病、每況愈下是他們身體健康狀況的主要特徵。衰老使很多老年人變得憂心忡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素質也會逐漸弱化,表現出進取心差、風險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內心空虛、容易灰心、經常感到失落、自卑和抑鬱等心理症狀。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社會角色和地位發生了急劇變化,社會活動減少,這些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造成老年人心理失衡、情緒低落、抑鬱和消沉,出現焦慮、孤獨感,嚴重的甚至會誘發身心疾病。

老年人既有物質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經濟上具備自我養老能力的老年人將逐新增多,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將顯得更為強烈和重要。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予以充分的關注、引導和合理滿足,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促進其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強,能夠彌補物質資源的相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質資源的保障功能,並增大現有物質資源的保障作用。

西方學者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關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一些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如丹麥、瑞典等,就基於自己的教訓告誡世人,要反對養老中的唯設施主義,在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其精神需求的滿足。(記者 楊尚燕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