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今天,2019年11月8日,是第20個記者節,這是我們的節日,是所有新聞人的節日。一些媒體紛紛發表文章,向新聞人致敬,也向讀新聞的人致謝。

人民日報

守正創新,書寫新時代榮光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抓住用好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守正,創新才有方向和依歸;不斷創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礎

新中國七十華誕,廣大新聞工作者縱揮凌雲筆,獨運工匠心,活用新語言,善用新媒體,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宣傳報道交上一份精彩答卷,書寫出新聞工作者的新時代榮光。

“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輿論戰線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新聞工作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今年以來,新聞輿論工作主旋律昂揚、正能量強勁,一批批精彩記錄時代變遷、弘揚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一個個傳得開、叫得響的優秀產品,展示了新穎的傳播理念、新鮮的現代表達、新意盎然的呈現方式,體現了新聞工作者增強“四力”的新要求和創新做好融合報道的新風采。這是一個需要重磅新聞作品、產生重磅新聞作品的時代,廣大新聞工作者守正創新、主動作為、盡職盡責,沒有辜負今天的新時代。

當前,宣傳思想戰線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宣傳思想工作要承擔起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職責,新聞工作者自身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守正就要堅持正確政治導向,把立場和擔當體現在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全要素,體現在新聞作品的方方面面。堅守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光榮傳統,堅守植根人民、服務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不變初心,堅守擔當歷史使命、與時代同前進的社會責任,這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呼喚,也是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

創新對當代新聞工作者而言,是一個重大命題。當前,傳播格局、輿論生態、媒體形態正在發生鉅變,新聞媒體面臨技術迭代升級、經營管理模式變革、傳播載體創新的巨大挑戰,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從新聞理念、形式、方法、手段、內容、體裁、業態、體制、機制等方面迎接創新。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媒體加快重塑傳播格局、媒體業態、新聞理念,把信息技術裂變帶來的嚴峻挑戰轉變為信息傳播發展的難得機遇、媒體融合發展的強大動力,極大推動了新聞採集、生產、傳播、分發等全鏈條創新。銳意改革創新,勇於擔當作為,必能為新聞事業開闢更為廣闊的藍海。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勝。抓住用好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守正,創新才有方向和依歸;不斷創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礎。新聞媒體只有以內容為王、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創新為要、人才為根,發揮權威、客觀、全面的專業優勢,才能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打贏融合發展的硬仗。新聞工作者肩負著為黨、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光榮使命,必須努力做具有強烈互聯網思維、複合知識結構、專業本領能力的全媒體人才,多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高水平融合作品,讓重大主題宣傳出新,重要活動報道出色,重點工作新聞出彩。

在第二十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守正創新唱響奮進凱歌,以擔當作為凝聚團結力量,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網

在變化的世界,致敬不變的你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在第二十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我知道,此刻的你正在新聞現場忙碌,抑或是在奔赴一線的路上。在路上,是你最美的姿態,也是這個職業的魅力之一。

這一年來,你的收穫頗多。你走過很多路,與很多人相遇,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你住到了村裡的農家院,只為離採訪對象的生活近些、再近些;村裡的河水,你用手捧來就喝,老鄉看著你,把你當成自家人;你在最貧困的山區採訪,被跳蚤咬得渾身是包;你在前人流血不流淚的長征路上,在不同的時代翻越相同的雪山和草地;地震、颱風、洪水,你總是與人群逆向而行;暗夜裡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地的山中,你看到白色箭體上五星紅旗被燈光映照得更加鮮豔,感到無以言表的激動;你在南極的科考船上焦急地尋找信號,努力從冰天雪地的世界盡頭傳回報道;你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鐵路旁,紫著嘴唇採訪同樣忍受缺氧環境的養路工人……

你堅信,只有離得足夠近,才能感知得足夠真;只有懷著真心,才能收穫真情;只有站在時代前沿,才能走筆世象萬千。

有人說,記者是時代的哨兵。時代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一些人選擇離開,而你堅持留下。你是我們的眼睛,讓人透過層層雲霧,像剝洋蔥一樣看得更清楚;你是我們的耳朵,讓人把每個角落的聲音聽得更真切。人的生活半徑有限,你帶著我們跨越千山萬水,穿過時間和空間,觸摸時代的脈搏,傾聽人民的聲音,感知新聞事件的銳度深度和溫度。你是時代的記錄者,是我們身邊的挖寶人。

在新聞事業的道路上,前行者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來人。努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高舉旗幟,引領前進的方向;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客觀反映事物全貌;努力傳播正能量,讓越來越多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成為照亮中國前行的溫暖燈火;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心與心的距離更近、理解更深。

在這變化的世界,你一直努力尋找變化,自己也在變化。全媒體時代,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你像孩子一樣縱情奔跑、追求新知,勤於學習、努力轉型,爭做融合報道的多面手。VR、AI、VLOG,你用十八般武藝擁抱時代,描繪夢想。

時光如流水淙淙,一些東西卻如河中的卵石,歷久彌新,篤定而堅強。變化之間,內心深處,你依然是那個曾經的你——努力擦亮眼睛、道出是非曲直,在時代的大海中尋找最美最晶瑩的浪花。

一位哲人曾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震撼人心:一個是頭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心中崇高的道德。作為記者,你熬過無數的夜,看過無數地方的星空,草原的、山村的、海上的,甚至是露天礦坑的星空;你見過很多人,瞭解和講述過很多關於人心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前輩在戰火硝煙中殉職;今天,依然有新聞記者犧牲在採訪途中,他們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時光荏苒,這份職業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著無數後來者努力與更多人、更遠的星空相遇,一直以在路上的姿態與榮光。

吉林日報

堅守初心使命 謳歌偉大時代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今天是第二十個中國記者節。這是我們的節日,是所有新聞人的節日。我們向“永遠在路上”的新聞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瞭望船頭,秉筆春秋。歷史的星空,從未缺席記者的身影。無論是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無論身處風雲激盪的改革大潮,還是致敬新時代的奮鬥時光,共和國成長的年輪裡,鐫刻下記者堅實的足跡;吉林發展振興的征途上,銘記著我們迎風傲雪的堅毅。

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雲,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時代賦予的責任擔當,我們一直扛在肩上。心懷對黨和人民的赤誠,我們一次次接近新聞事實,一次次走進新聞現場,為的就是給受眾帶去新聞真實的正能量。

我們從連天烽火中走來,見證瞭解放戰爭的風捲殘雲,見證了新中國誕生的莊嚴豪邁,見證了共和國建設的轟轟烈烈,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日新月異,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壯麗輝煌。

不能忘記,從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誕生,到時速350公里動車馳騁原野,再到自主研發的衛星一飛沖天,我們曾為吉林發展的每一個精彩瞬間,歡呼雀躍;

不能忘記,從土地“大包乾”席捲鄉村,到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我們曾為吉林前進的每一次思想解放,歡欣鼓舞;

不能忘記,從蔣築英到黃大年,從金春燮到鄭德榮,從譚竹青到吳亞琴,從“黨義”到張寶豔,我們曾為吉林大地上每一個閃光名字,點贊叫好;不能忘記,驚濤駭浪洪水肆虐之際,斷壁殘垣震後重建之時,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我們曾為吉林幹部群眾的每一份剛毅與堅強,淚目守望;

……

歲月崢嶸,山河為證。廣大新聞工作者牢記職責、奮發有為,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譜寫了彪炳史冊、輝映千秋的壯麗篇章。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新聞傑作,匯成鼓舞億萬人民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但初心和使命不變,理想和情懷不改。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初心意味著對職責使命的堅守,也意味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自覺。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待,為新聞輿論工作領航定向,更堅定了新聞人的自信。

講好吉林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責任擔當,新徵程召喚新聞人更加奮發有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願做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路上的催徵鼓者,我們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手,我們誓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築夢人,時刻保持人民情懷,忠實記錄偉大時代。

奮鬥鐫刻榮光,使命昭示未來。今天,我們身處奮鬥者的時代,民族復興風雲激盪,改革開放全面深化,“中國之治”開闢新境界,媒體融合方興未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故事,新時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達。守正創新,勇立潮頭,總書記的囑託我們牢記心間。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堅守中做好每一次採訪,於創新中做好每一篇報道,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做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新聞工作者。

澎湃新聞

堅守自己所相信的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今天,我們迎來第20箇中國記者節。

這是屬於記者的節日,也是屬於整個社會的節日,因為社會需要這樣一群眺望、堅守、提問的人。瞭解世界、瞭解自身、彼此關切,也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人類歷史曾長期處於信息缺乏時代;然而,當下卻進入了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被無窮無盡的信息泡沫所包圍、淹沒,判斷信息的真假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在這個信息冗餘的時代裡,信任是一種珍稀的資源,堅守自己所相信的,則更為珍稀。

專業寫作有著算法、人工智能等不可替代的價值,記者職業的專業性經受住了信息時代的考驗。如今,我們自豪地說:記者是一份值得驕傲的職業。

記者是堅守希望的職業。我們寫下稿件,就是將希望和期待、將承諾和信心種植到土壤裡,等待它在某個春天發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相信未來。去年11月30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改判曾經的“殺人犯”金哲宏無罪,在蒙冤23年後這個漢子等來了清白。而澎湃新聞的記者也為此等待了4年,早在2014年,澎湃就報道了這一疑案,而案件平反則在整整4年之後,期間報道此案的記者換了幾茬,他們卻堅守著同一個希望。金哲宏出獄之後面對鏡頭說出那一句“感謝澎湃新聞網”,這背後的責任大如天。

記者是關照人間的職業,自帶溫度和暖色。我們行走世間,體察時代的流轉和變遷。今年春節前夕,澎湃推出“Z112列車上的中國”全程48小時直播,Z112次列車從海南海口到黑龍江哈爾濱,是中國春運里程最長的列車之一,穿越四季,跨越南北。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遠方遊子的思鄉、年輕人對好日子的執著憧憬,還有鐵路員工對家人的愧疚。這便是人間,這便是熱氣騰騰的生活。平凡人的日子通過記者的視角走向更多平凡的人,便成了不平凡,記者願意當這樣的“化學家”,將平靜的歲月變成豐盈、有質感的故事。

記者是“美麗逆行族”中的一員,記者是一個有擔當、有熱血的職業。在利其馬臺風的嘶吼中,在烈焰滾滾的火災、爆炸現場,記者記錄下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瞬間,成為萬眾關注的對象,卻在手機裡對親人淡淡回一句:“沒事,我挺安全的!”

追問真相,能帶來力量;傳播溫暖,能夠帶來希望;守望現場,能夠堅守信念……這一切都是冰冷的機器算法推送,口水化的10萬+無法代替的。看!那一群“笨拙”的人還在踏踏實實地寫著,走到一線,求證事件的關鍵細節,他們把新聞做成產品,把寫作當成“手藝”。

“這世上沒有什麼比一個好故事,更具有力量了,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它,沒有敵人可以擊敗它。”好的新聞故事,不會被低劣的同質化信息所取代,不會被網絡傳播技術所淘汰。

打撈真相,重申常識,給予暖意,堅守自己所相信的,這便是記者的使命和初心。

新京報

記者節20年:事實有穿透時間的力量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一個清醒客觀的觀察者、一個鞭撻醜惡的監督者、一個重申常識的演講者、一個捍衛公平的守護者,將永遠被社會所需要。

2019漸入尾聲,秋色還正濃。11月8日,第20箇中國記者節如約而至。

像每年一聚的朋友,拍拍肩膀問:“嗨,今年過得還好嗎?”

“紙媒還在,APP勢頭正盛;依舊終日忙碌,收入也在提升。一切似乎沒有變,但又有些不同。”

“哪裡不同?”

“說不太清楚……有些迷茫,似乎很多人失去了對事實的熱情,失去了對觀點的耐性。”

當李佳琦塗起明豔的口紅喊著,“買它”;當段子和機靈當做智慧的結晶,被各種追捧;當微商講述一個個喜提人生巔峰的神話;當網友每每為了人為設置的議題而“吵瘋”……很多同行不免心生困惑:社會公眾,還需要新聞嗎?這個時代,還需要記者嗎?

沒有聳人聽聞的“震驚體標題”,缺少讓人腎上腺素上升的八卦情節,提供不了專屬優惠券,也無法邊看新聞邊發紅包——比起當下內容生態的花樣繁多,嚴肅新聞的陣地上顯得尤其冷清。事實、細節,論證、觀點,調查、監督,這些記者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傍身之技,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看起來如此普通。

記者節20年,也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20年。記者從走上巔峰到紛紛轉型,媒體的發展環境和輿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隨著5G呼嘯而來,6G啟動研發,未來信息傳遞又是怎樣的形態,也有些不確定性。

但請相信,有個奇點不可撼動:事實的準確陳述和觀點的理性表達,在任何時代,都是無可取代的剛需。越是技術發展、人聲蕪雜,越需要重申事實報道的價值。

社會需要事實,去廓清偏見和謬誤。在當下,你我都有攝像頭、麥克風,一則視頻只需半個鐘頭就可火遍全網。新聞就在“雲端”,何必奔赴遠方?但“有圖未必有真相”,很多視頻也不過提供了單一視角,而事實總是複雜而立體,還原事實需要專業力量。

去現場,不僅是記者特有的“儀式感”,更是尋找信息增量的必修課。即便是AI,都無法替代很多事實還原需要的心力。而像偵探一樣去挖掘現場的蛛絲馬跡,儘可能多地採訪知情人士,在信息間形成交叉印證……這看似“笨拙”的操作規範裡,藏著對記者對事實的敬畏。

這些事實,不僅關乎當事人的浮沉榮辱,更關係著廣泛的公共利益。為公眾利益負責、輸出恆定的價值觀,是記者不同於自媒體、網紅、大V、KOL的鮮明“人設”。

公眾需要事實,需要真相,去捍衛公義和平等。社會奔湧向前,風口關了又開,但在陽光的反面,有哪些暗斑?光鮮的背後,摺疊起多少不堪?缺失事實,猶如閉眼狂奔,很可能奔向懸崖而不自知;迴避反思,猶如空中樓閣,搖搖晃晃、臨危而無感。

真相具有恆定的價值,對事實的追求永不過時。也因此,一個清醒客觀的觀察者、一個鞭撻醜惡的監督者、一個重申常識的演講者、一個捍衛公平的守護者,將永遠被社會所需要。

我想,每一位記者或是曾經的記者,都不會後悔人生有這樣一段時光:我曾用力地理解過這個世界,並勇敢地去探尋事實、發掘真相。

中國紀檢監察報

鐵肩擔當 妙筆凝心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2019年11月8日,這是我國第二十個記者節。在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裡,許多新聞工作者與平常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或是奮筆案牘之上,或是身處新聞一線,或是奔赴採訪途中。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用文字和鏡頭描繪著祖國發展變化的日新月異,記錄著人民美好生活的點點滴滴,見證著歲月流轉的生動瞬間。

新聞工作者,作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可謂使命光榮、責任重大。80多年前,範長江、夏衍、惲逸群等有志之士,冒著戰爭的硝煙烽火,面對嚴峻的生死考驗,毅然決然相聚上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這些有著“青年精神”的新聞工作先驅,誓言“獻身於新聞事業”“充分配合抗戰的發展,圓滿地發揮新聞的力量”。先驅們獻身新聞事業、發揮新聞力量的初心和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聞人勇立時代潮頭,忠誠履行使命。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這要求新聞工作者時刻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緊緊圍繞“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使命開展工作。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隨著形勢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在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創新力度,持續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推動融合發展,主動藉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樹立精品意識,將新聞報道做精、做透、做深、做實,讓群眾喜聞樂見,使新聞宣傳深入人心。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新聞工作者要弘揚職業精神、保持人民情懷,提高業務能力、謳歌偉大時代。堅持勤學習、多鍛鍊,經常深入基層一線採訪調研,從改革發展一線捕捉鮮活典型,從日常生產生活中汲取不竭養分,鍛鍊過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堅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關注社會民生,聚焦百姓生活,把黨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有機結合,把小故事與大格局融為一體,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作品。

三秦都市報

向新而進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這裡是陝西西安,環城南路東段一號院。今天是2019年11月8日,第20箇中國記者節。

當太陽昇起,我們以記者的名義,向讀者和網友們“打卡”——這片欣欣向榮的三秦大地,這個生機蓬勃的偉大祖國,正通過我們的筆端、鏡頭、話筒,每一天準時呈現在你的面前。

見字如見故人來,一往而情深。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亦是每一位記者同行,風塵僕僕贏來的尊嚴和榮光。

如果說,未來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我們更懂得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每前進一步的艱難;我們更理解世道人心、公義良知,每推動一點的力量;我們更清楚每一位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公平正義的殷殷渴念。

新聞總是牽動著我們的走向。我們常常為之激動、流淚、歡欣、思索,也常常為之奔走、改變、堅持、行動,用主流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澄清謬誤、激濁揚清,用理性、建設性為新時代新陝西追趕超越,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

時代是道大課題,記者是趕路人,也是答卷者。我們需要迫切地反思一個最本源的問題,在轉型與嬗變的當下,在情緒過剩、信息魚龍混雜的業態中,記者何以立足,何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新聞信息的需求?

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健康的、進取的社會,永遠離不開守正創新的記者;內容為王永遠是亙古不變的傳播鐵律;快節奏、多元化的信息環境,更需要主流媒體不斷創新、向新而進。

向新而進,是新媒體的新。如今,你所看到的這張三秦都市報,已經成為報、網、微、端,融媒體人全新的內容生產中樞,傳播手段更先進、產業形態更豐富。

向新而進,是創新的新。我們建立起了融媒傳播的矩陣,深度融合、整體轉型,始終保持省級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影響力、公信力,領風氣之先,向中國講述陝西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當你翻開這張報紙,就像是閱讀一部特殊的編年史。我們永遠與偉大祖國同頻共振,與每一位普通的中國人榮辱與共。我們永遠行走在第一線、最基層。請繼續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

深圳晚報

創意點燃夢想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今天,我們迎來第二十個記者節。對於媒體人而言,這是一份特殊關愛,更是一個極具儀式感的“自問自答”時刻:站在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起點上,深圳晚報該用怎樣的智慧,繼續書寫媒體人的初心與使命,留下開創未來的精神財富?

把創新創意的力量“放”出來!深圳晚報人給出的回答擲地有聲。

在封面連續重磅推出“深晚特種戰隊”,深圳晚報的實力與顏值“給人好看”;打造創意共享大會暨創新創意超級盃盛典,創新創意之風“席捲”鵬城六月;推出兩個主題的“互文式頭版”,互文式標題“點燃”朋友圈……深圳晚報推出一系列創新創意舉措,傾力打造廣具影響力的創意型傳媒。創新創意已然成為深圳晚報“發展哲學”的重要支撐。

讓“發聲”更快,讓記錄的筆更貼近民生,讓主流價值更“聚粉”,是深圳晚報創新創意背後的不渝追尋。深入對口幫扶河源第一線,“零距離”感知特區幫扶幹部的剛與柔;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開展精彩紛呈的全媒體報道,共同分享共和國的光榮與夢想;推出一篇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民生監督稿件,深深觸摸煩惱解決後市民舒展的眉頭……在創新創意中把初心擦得更亮,把使命擔得更牢,把深圳晚報的筋骨鍛造得更加強健,這是立足記者節的回望,也是面向未來每一天“在路上”的宣言。

創新創意對深圳晚報而言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根本責任。創刊之始,深圳晚報如同一隻春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與市民的心貼在一起;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深圳晚報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守正創新,充分釋放創新創意力量,成為一隻身姿更靈活、叫聲更清脆的春燕,與所有奮鬥者、追夢人的心連得更緊,與大家一起追夢,與深圳一起同行!

大河報

守望民生,捨我其誰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又是一年記者節。

這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與無數同行一樣,大河報記者一如既往忙碌在各自崗位上,腳步匆忙、內心堅定。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一則消息在大河報記者的朋友圈刷了屏——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新聞界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中,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楊書貞晉級“全國30強”,榮膺“優勝選手”。大河報作為全國唯一都市報入列,成為此項賽事舉辦多年來首個入圍“全國30強”的河南紙媒。

這是一份珍貴的記者節禮物,這是一項屬於一個集體的榮譽。大河報記者楊書貞以“解救懸空老人”為題深情講述民生情懷與責任擔當的背後,是大河報記者團隊持之以恆的努力。3年時間,17名記者,53個小區,61個版面……為了幫助那些難於出行的“懸空老人”,大河報持續追蹤河南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程,成功推動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的出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用青春揮灑夢想,用責任守衛民生,用汗水書寫“好故事”,“好記者”就是這樣煉成的。

從1995年創刊至今,辦“老百姓愛看的報紙”是大河報一以貫之的辦報理念。什麼樣的報紙是老百姓喜愛的,什麼樣的記者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號稱“人人都是記者”的網絡時代,這個問題無可迴避地擺在每個新聞人面前。所謂“專業”,從來就不僅僅體現在裝備上,更體現在深植於心的信念與擔當。在眾聲喧囂中叩問真相,在家長裡短中體恤民生,在紛繁世事中呵護向真、向善的力量,這是我們須臾不曾忘懷的理想與使命。

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如果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麼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是的,我們是船頭的瞭望者,我們在這裡守護正義、瞭望民生,但我們絕不是旁觀者和清談者。在任何有助於改善民生的細微之處,我們都不吝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好記者”的姿態,去書寫讀者喜聞樂見的“好故事”。

民之所向,心之所繫,守望民生,捨我其誰!

現代金報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記者節,這些媒體都說了些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