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導讀:“一箇中國民營企業,怎麼會在海外舉辦世界性的紀錄片節展?”起初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的事,金樹國際紀錄片節做到了。從被質疑到被認可,承載著文化對話、文明互鑑初衷的金樹節轉眼間來到了第四屆。

文 | 萊芊

雖然不滿四歲,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下簡稱“金樹節”)已經在紀錄片的國際舞臺上聲名顯赫。

而一開始,並沒有人想過這件事能做成,“一箇中國企業要在國外做紀錄片節,簡直是做夢。”但作為“吃螃蟹的人”,金樹節不僅做到了,甚至還越辦越好。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至今,金樹節已覆蓋來自126個國家的逾110個紀錄片行業協會、3000家國際紀錄片影視公司,以及超過10000名國際紀錄片導演,累計收到參評作品9983部,藉助金樹節的平臺,已累計有17部優秀國產紀錄片展映於海外平臺。

為什麼想要建立國際化的平臺實現對外傳播?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是否歷盡艱難險阻?又是如何找到適合的渠道和方式?為此,紀實觀察(ID:jishiguancha)找到金樹節的主辦方,北京華韻尚德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濱,與她聊了聊,聽她講述金樹節背後的故事。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北京華韻尚德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立濱

談初心

從行業到產業,紀錄片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中國,愛拍紀錄片的人不少,愛看紀錄片的同樣不在少數,但直接把紀錄片節展辦到國外去,王立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1年,王立濱來到法國,很多導演都對她談起紀錄片產業亟待建立和完善,並且表示與中國的聯合是不可忽視的。起初王立濱並沒有在意,“但說的人多了,那這就一定是個非常強烈的需求。”

於是,她開始著手做大量調研工作,在瞭解全球紀錄片的市場、產業情況的同時,也不斷同專家、學者探討舉辦節展的可能性。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直到2015年,王立濱決定要投身其中,“讓行業進入到產業,實實在在地參與其中”是她的初心,也是金樹節一直以來前進的方向。

王立濱坦言,在前期的調研階段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在與歐洲國家進行商務往來的時候,由於文化的不同帶給她很多困難,也產生了很多誤解。從對世界性紀錄片的瞭解開始,在由紀錄片及人、由人到產業的過程中,她和整個團隊傾注心力。

2016年10月,首屆金樹節呱呱墜地。由中國民營企業主辦,落地德國法蘭克福,吸引了37個國家的387部紀錄片報名參加,邀請國際大腕和專業評審把關......紀錄片節的國際化面孔,讓許多西方人眼前一亮。幾屆下來,這些數字不斷上升,到2019年的第四屆,已經有來自美國、印度、英國、意大利等126個國家和地區的4523部紀錄片參加。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而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王立濱提到三點:第一,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在她看來,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倒不如將其看作有效的橋樑或平臺,與此同時,在紀錄片行業發展到產業的道路上,中國龐大的市場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第二,公司多年來致力於走出去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在量的積累後得到了質的釋放,這也是推動紀錄片走進主流視野的重要因素;第三,諸如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國家政府機構學校等組織對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

亟需連接東西方的紀錄片節,國際紀錄片非常渴望與中國產生合作,英美等國的紀錄片產業已成規模,中國紀錄片不斷走向世界,網絡視頻時代催生紀錄片產業,中國紀錄片產業的不完善......總的來看,金樹節的成功舉辦是主客體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談文化

各美其美,正視差異性是對外傳播的前提

“文化之根”作為金樹節最初設立的主題,因而,也更看重和鼓勵有著這樣文化特質的作品。正如王立濱所說,文化的根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話題,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並非是差異性造成的,而是由於對對方的文化不瞭解所導致的。“紀錄片的啟示在於,讓大家在處理問題時,起碼知道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去做。”

在此意義上,以記錄的鏡頭,將原生於某片土地、某個時空、某種文化的某段真實,呈現於另一群人的眼前;給人類全體以一段慢下來的時間,在紀錄觀影中沉澱並探尋我們自己,即是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從第一屆的“眼光與文化之根”,到第四屆選定的“文化的根源與傳承”,金樹國際紀錄片節始終圍繞著文化的根源展開,既聚焦於文化最開始產生的狀態,也關注傳承和發展中的變化。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在這裡,我們不設門檻,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發言權。”王立濱說道。因此,能夠看到金樹節與傳統意義上的節展的不同,沒有一個個格子間的展位,取而代之的是零距離的感受方式,讓文明的交流互鑑在開放的區間內得以實現。“實際上,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公平、輕鬆、舒適的環境,讓大家去更好地溝通、合作。”

距離開幕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據王立濱介紹,第四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目前的籌備十分順利,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靜候大家的光臨。

作為節展的重要環節,第四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的評獎吸引了4500餘部來自126個國家的影片參選,經過3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初評委篩選後,有300部左右的影片進入終評階段,之後又將在53部入圍影片中評選出今年8項大獎的最終歸屬。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王立濱說,此次入圍的作品的中有一部出自德國最大的紀錄片協會成員,為此,德國紀錄片協會專門舉辦分享和研討會,“這種事在國外並不常見,尤其是德國。”在王立濱眼中,這個舉措意味著金樹紀錄片節的專業性得到了高度認可。

在入圍的作品中,王立濱最喜歡的是來自中國的《爺爺奶奶的村莊》和來自俄羅斯的《妻子》,前者帶給她的是無距離的溫暖感受,而後者則讓她領略到文化的差異所在,可見,同與異,都是金樹紀錄片節從文化出發發散出的魅力。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除了評獎之外,論壇也是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歷年來的重要環節。王立濱說,“金樹紀錄片節設定的論壇主題往往都是當下國際範圍內的紀錄片人更關注的議題和國際紀錄片發展的趨勢,譬如本屆的聯合拍攝的作用、新技術帶來的影響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設立“五大洲展區”,其中特設立“中國聯合展臺”,為全球紀錄片行業提供平等交流和發展共贏的平臺。參展機構可在金樹節期間直接與現場紀錄片專業人士進行面對面交談,包括中國紀錄片機構及專業人才,從而瞭解並進入有無限機遇的中國市場。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談未來

“金樹現象”見證紀錄片的造船出海

中國有很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講給大家聽,甚至在城市的每一個街角,人們都能找到故事,這些紀錄片可以為人們接觸之前不曾涉及的領域打開門窗。跳出藉助其他國家舉辦的節展“走出去”的模式,金樹國際紀錄片實現了把優秀作品帶出去,吸引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的“造船出海”,這一有益探索無疑成為文化內容海外傳播的新路徑啟示。

然而,如果說金樹節為行業和產業帶來哪些成就,王立濱更看重的是來自中國的國際視角。用影像的方式傳遞話語,是跨文化傳播的高效載體,也是易於世界人民接受的方式。

“金樹節上展映了許多優秀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年輕的電影節具備的無限潛力。”

“金樹節是一個國際的盛會,不僅可以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可以推動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創新。”

“金樹節有效地起到紐帶和橋樑的作用,幫助世界文明在這裡交相融合,各美其美。”

......

看到這些反饋,王立濱表示很欣慰,“這能幫助我們打開國際市場,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中國,消除誤解,因此,這種需求是雙向的。”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從借別人的節展走出去,到自己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本身就是一種升級。每屆紀錄片節都會嘗試做些創新和改變,除了展映、論壇,去年的紀錄片節還突破傳統的展位設置,新設了“聯合會客廳”,不同膚色的投資方、版權方、採購方、導演等圍坐一圈,探討紀錄片內容,分享拍攝心得和新計劃,一拍即合的還會在現場合作簽約。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這些年,王立濱見證了對外傳播的渠道和樣式越來越多元,也在摸索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心得。“金樹節沒有因為是中國企業做的,就以中國為中心;相反,它的確是在體現國際。”

“我更希望紀錄片節是一個不設門檻的國際化平臺,既能吸引其他國家的參與,也能將國內的好作品帶出去,潛移默化地傳播中國文化。”王立濱說,今年2月,西班牙某視頻網站通過金樹的平臺共計購買26部片子。“這就是在展現中國人的世界擔當,在見證我們也能為全人類帶來些什麼。”

“紀錄片就是話語權”,金樹節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國“主場”?

對於文化內容的國際傳播,王立濱也有著自己的看法。“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講中國故事,這種講述可以是潤物無聲式的,不用刻意說我們有多好、有多了不起,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中國氣質、中國品格。”

十年間,中國紀錄片的產業產值總體量從2009年的全年不足5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64億元,12倍增長的背後,王立濱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民營文化企業應該承擔起責任,可以並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這件事需要有人做,也值得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