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导读:“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怎么会在海外举办世界性的纪录片节展?”起初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事,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做到了。从被质疑到被认可,承载着文化对话、文明互鉴初衷的金树节转眼间来到了第四届。

文 | 莱芊

虽然不满四岁,但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下简称“金树节”)已经在纪录片的国际舞台上声名显赫。

而一开始,并没有人想过这件事能做成,“一个中国企业要在国外做纪录片节,简直是做梦。”但作为“吃螃蟹的人”,金树节不仅做到了,甚至还越办越好。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至今,金树节已覆盖来自126个国家的逾110个纪录片行业协会、3000家国际纪录片影视公司,以及超过10000名国际纪录片导演,累计收到参评作品9983部,借助金树节的平台,已累计有17部优秀国产纪录片展映于海外平台。

为什么想要建立国际化的平台实现对外传播?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否历尽艰难险阻?又是如何找到适合的渠道和方式?为此,纪实观察(ID:jishiguancha)找到金树节的主办方,北京华韵尚德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滨,与她聊了聊,听她讲述金树节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北京华韵尚德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立滨

谈初心

从行业到产业,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爱拍纪录片的人不少,爱看纪录片的同样不在少数,但直接把纪录片节展办到国外去,王立滨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1年,王立滨来到法国,很多导演都对她谈起纪录片产业亟待建立和完善,并且表示与中国的联合是不可忽视的。起初王立滨并没有在意,“但说的人多了,那这就一定是个非常强烈的需求。”

于是,她开始着手做大量调研工作,在了解全球纪录片的市场、产业情况的同时,也不断同专家、学者探讨举办节展的可能性。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直到2015年,王立滨决定要投身其中,“让行业进入到产业,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是她的初心,也是金树节一直以来前进的方向。

王立滨坦言,在前期的调研阶段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在与欧洲国家进行商务往来的时候,由于文化的不同带给她很多困难,也产生了很多误解。从对世界性纪录片的了解开始,在由纪录片及人、由人到产业的过程中,她和整个团队倾注心力。

2016年10月,首届金树节呱呱坠地。由中国民营企业主办,落地德国法兰克福,吸引了37个国家的387部纪录片报名参加,邀请国际大腕和专业评审把关......纪录片节的国际化面孔,让许多西方人眼前一亮。几届下来,这些数字不断上升,到2019年的第四届,已经有来自美国、印度、英国、意大利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4523部纪录片参加。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而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王立滨提到三点:第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在她看来,与其说这是一个企业,倒不如将其看作有效的桥梁或平台,与此同时,在纪录片行业发展到产业的道路上,中国庞大的市场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走出去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在量的积累后得到了质的释放,这也是推动纪录片走进主流视野的重要因素;第三,诸如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家政府机构学校等组织对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亟需连接东西方的纪录片节,国际纪录片非常渴望与中国产生合作,英美等国的纪录片产业已成规模,中国纪录片不断走向世界,网络视频时代催生纪录片产业,中国纪录片产业的不完善......总的来看,金树节的成功举办是主客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谈文化

各美其美,正视差异性是对外传播的前提

“文化之根”作为金树节最初设立的主题,因而,也更看重和鼓励有着这样文化特质的作品。正如王立滨所说,文化的根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非是差异性造成的,而是由于对对方的文化不了解所导致的。“纪录片的启示在于,让大家在处理问题时,起码知道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去做。”

在此意义上,以记录的镜头,将原生于某片土地、某个时空、某种文化的某段真实,呈现于另一群人的眼前;给人类全体以一段慢下来的时间,在纪录观影中沉淀并探寻我们自己,即是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第一届的“眼光与文化之根”,到第四届选定的“文化的根源与传承”,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始终围绕着文化的根源展开,既聚焦于文化最开始产生的状态,也关注传承和发展中的变化。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在这里,我们不设门槛,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发言权。”王立滨说道。因此,能够看到金树节与传统意义上的节展的不同,没有一个个格子间的展位,取而代之的是零距离的感受方式,让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开放的区间内得以实现。“实际上,我们提供的就是一个公平、轻松、舒适的环境,让大家去更好地沟通、合作。”

距离开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据王立滨介绍,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目前的筹备十分顺利,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静候大家的光临。

作为节展的重要环节,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的评奖吸引了4500余部来自126个国家的影片参选,经过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初评委筛选后,有300部左右的影片进入终评阶段,之后又将在53部入围影片中评选出今年8项大奖的最终归属。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王立滨说,此次入围的作品的中有一部出自德国最大的纪录片协会成员,为此,德国纪录片协会专门举办分享和研讨会,“这种事在国外并不常见,尤其是德国。”在王立滨眼中,这个举措意味着金树纪录片节的专业性得到了高度认可。

在入围的作品中,王立滨最喜欢的是来自中国的《爷爷奶奶的村庄》和来自俄罗斯的《妻子》,前者带给她的是无距离的温暖感受,而后者则让她领略到文化的差异所在,可见,同与异,都是金树纪录片节从文化出发发散出的魅力。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除了评奖之外,论坛也是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历年来的重要环节。王立滨说,“金树纪录片节设定的论坛主题往往都是当下国际范围内的纪录片人更关注的议题和国际纪录片发展的趋势,譬如本届的联合拍摄的作用、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设立“五大洲展区”,其中特设立“中国联合展台”,为全球纪录片行业提供平等交流和发展共赢的平台。参展机构可在金树节期间直接与现场纪录片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包括中国纪录片机构及专业人才,从而了解并进入有无限机遇的中国市场。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谈未来

“金树现象”见证纪录片的造船出海

中国有很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讲给大家听,甚至在城市的每一个街角,人们都能找到故事,这些纪录片可以为人们接触之前不曾涉及的领域打开门窗。跳出借助其他国家举办的节展“走出去”的模式,金树国际纪录片实现了把优秀作品带出去,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的“造船出海”,这一有益探索无疑成为文化内容海外传播的新路径启示。

然而,如果说金树节为行业和产业带来哪些成就,王立滨更看重的是来自中国的国际视角。用影像的方式传递话语,是跨文化传播的高效载体,也是易于世界人民接受的方式。

“金树节上展映了许多优秀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的电影节具备的无限潜力。”

“金树节是一个国际的盛会,不仅可以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可以推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新。”

“金树节有效地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帮助世界文明在这里交相融合,各美其美。”

......

看到这些反馈,王立滨表示很欣慰,“这能帮助我们打开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消除误解,因此,这种需求是双向的。”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从借别人的节展走出去,到自己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本身就是一种升级。每届纪录片节都会尝试做些创新和改变,除了展映、论坛,去年的纪录片节还突破传统的展位设置,新设了“联合会客厅”,不同肤色的投资方、版权方、采购方、导演等围坐一圈,探讨纪录片内容,分享拍摄心得和新计划,一拍即合的还会在现场合作签约。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这些年,王立滨见证了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样式越来越多元,也在摸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金树节没有因为是中国企业做的,就以中国为中心;相反,它的确是在体现国际。”

“我更希望纪录片节是一个不设门槛的国际化平台,既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参与,也能将国内的好作品带出去,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王立滨说,今年2月,西班牙某视频网站通过金树的平台共计购买26部片子。“这就是在展现中国人的世界担当,在见证我们也能为全人类带来些什么。”

“纪录片就是话语权”,金树节如何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

对于文化内容的国际传播,王立滨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这种讲述可以是润物无声式的,不用刻意说我们有多好、有多了不起,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中国气质、中国品格。”

十年间,中国纪录片的产业产值总体量从2009年的全年不足5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64亿元,12倍增长的背后,王立滨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民营文化企业应该承担起责任,可以并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件事需要有人做,也值得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