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在黃河三峽的不遠處有個叫做炳靈石林的景區,遊客並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只是在去往炳靈寺石窟的途中臨時起興而遊玩的。沒有看見它的時候,人們以為它和雲南石林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可是當真正的走進時,才驚覺到它的獨特之處。

一、炳靈石林簡介

炳靈石林位於臨夏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小積石山群峰從中,南鄰黃河,面積26.64平方公里,屬新生代早期(約1.2-1.44億萬年前)白堊紀紫紅色細砂岩堆積而成的丹霞地貌。地質遺蹟規模宏大、景觀秀美,地學內涵深蘊,在2007年被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其潛在的地質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生態價值、人文價值和名族文化價值不可估量,有“天下第一奇觀”之美譽。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山水之美,古來共談話。在永靖,水之壯闊靈秀,山之雄峻神奇,珠聯璧合,美不勝收。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黃河三峽,古今文化交相輝映,旅遊景點星羅棋佈。坐落於炳靈峽谷中的炳靈石林更是獨樹一幟,堪稱天下第一奇觀。它掩映著劉家峽水庫浩淼碧波,呼應著炳靈寺古老石窟,兼盡大西北的雄渾和江南的柔美,透漏著大自然的變化莫測和宗教的神秘氣息,猶若西域仙境,令人神往。

炳靈石林是一座氣勢磅礴的天然雕塑博物館,這裡千峰林立,萬壑爭豔,峰峰成奇,巖巖成景。仰首山頂,似有千米之高,小徑隱現,宛如雲梯。萬佛亭仙氣瀰漫,接臨雲海,四周奇巖壁立,峭崖林立,諸峰拱衛,怪石嶙峋,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高山仰止已無路,曲徑通幽別有天”。遊人至此,一一為炳靈石林奇險秀美的神奇景觀所吸引,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所傾倒,為西北黃土高原這一丹霞勝境所震撼。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炳靈石林確有“萬笏朝天”之勢,堪稱天下奇觀。雄奇險峻的群峰,嶙峋怪異的巨石,巍巍橫空,千姿百態。黃中帶絲紅色的色調,帶著濃郁的黃河色彩。一座座,一峰峰,以物造型,隨意賦名。大千世界,萬類造化,小則昆蟲、鳥獸,大則歷史人物、佛教本生故事、建築物象,都讓這石林惟妙惟肖的形象勾畫出來。有的像玲瓏的寶塔,有的像巍峨的宮殿;有的若群駝行進,有的若巨龍騰空;有的如怒吼的雄獅,有的如奔騰的駿馬,有的類西域僧人,有的類海市蜃樓。形象生動,活靈活現。奇峰怪石構連成串,環環相扣,彼此遙相呼應,構築成一個氣象萬千的神奇世界。難怪有人說:“如果把炳靈寺石窟比作一座巨大的人造藝術雕塑館,那麼炳靈石林則是一座浩瀚的天然雕塑館”。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炳靈石林包括四條大的溝谷,即馬龍溝、大寺溝、靜寧溝和大沙溝。有上百條支溝,諸如瓦房溝、睡佛溝、野雞溝、雙門溝、龍虎溝、白塔溝,牆頭溝、烏藥溝、靈芝草溝、野核桃溝、洞溝、迷溝、冰溝、直溝、板溝等。大溝與支溝、支溝與支溝縱橫交錯,曲折蜿蜒,深幽莫測。溝谷與石林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整體。峰下流水潺潺,峰上綠草茵茵,相輔相成,使石林迷宮般呈現在世人面前。

順溝谷瀏覽,時而“將軍擋道”,時而“雄獅守門”。時而“見天一線”,時而“刀劍林立”……真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裡,你可以盡興地領略大寺溝的神奇,靜寧溝的靜穆,雙門溝的奇險,龍虎溝的深邃,大沙溝的清秀,洞溝的鐘靈,迷溝的神秘。

炳靈石林按交通線路可分為5大景區,74個主要景點:炳靈下寺沿湖景區。這裡塔兒山、老虎山、亥母山、姊妹峰、天柱峰、金剛峰、萬笏朝天、西方景、彌勒打坐,童子拜觀音,五僧迎舟,赴會聽法、送子觀音,三個嘴等諸峰。

大寺溝景區。這裡有金鐘山、亮子山、海螺山、大象山、藏經山、淨瓶山、花果山,上山虎,駝耕田、達摩面壁、一線天、托塔天王等諸峰。

靜寧溝景區。這裡有須彌山、石猴山、飛來峰、盤龍臥虎、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鎮守邊關等諸峰。

大沙溝景區。這裡有元寶山、象鼻山、蓮花山、竹筍山、關帝峰、夏禹王、三結義、望天門、駱駝峰、寶壺峰、金雞獨立、劈山救母、一夫當關、高僧坐禪、三孃教子等諸峰。

楊塔至方寺景區。這裡有龜山、頂天柱、石人峰等諸景點。

進入瓦房溝,山谷深處,峰如柱,聳入雲。這裡是當年“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遺蹟。你可以看見那天柱峰上真的缺裂了半邊。

過柵子門上雙溝門,過兩道石門,入迷溝深處,峭巖壁立,金鞭橫空,兩邊絕壁向中間靠攏,谷窄兩尺。仰望懸崖絕壁,數百丈之高,直插藍天,人稱“一線天”。

在龍虎溝,沿澗歇泉進入溝口,兩峰對峙聳立。一峰稍作臥姿,一峰猛撲過來,呈龍爭虎鬥之勢,似有龍吟虎嘯之聲。登上山腰平臺,如臨虛無縹渺的雲端。遙望四周,群山攏來,參差突兀,成虎踞龍盤之勢。

登上石林群峰之巔,俯視遠眺,千百石峰似林海。腳下生風,眼前雲移。林海茫茫,變幻無窮。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據當代地質學家測定,炳靈石林系新生代早期(距今7000萬年至2300萬年)白堊紀紫紅色細砂岩堆積而成的“丹霞地貌”。它的形成,“是地質構造內動力作用和風化剝蝕外營力作用長期塑造的結果。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垂直節理髮育、風化破壞、剝蝕搬運三個階段。”經過如此反覆作用後,在節理密集的地區,一些“巖核”和“巖髓”便脫穎而出,拔地而起,成為孤峰突兀,崢嶸非凡的石峰、石柱和石林。炳靈石林中的姊妹峰、獨山、寶塔山等諸峰便是最好的代表。在節理稀疏的地帶,岩石破壞並不十分強烈,被保存下來的是方山或“城堡”一樣的巨型巖塊,禹王山、萬笏朝天、“布達拉宮”等諸峰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記載頗多的炳靈石林

炳靈石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獻多有記載。我國最早的地理文獻《禹貢》雲: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這裡講的是三千多年前大禹疏導黃河就是從炳靈石林段開始的)。一千四百多年前,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也曾來到這裡,在其著作《水經注》唐述山中記道:黃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遠望參參,若攢圖之託霄上,其下層巖峭壁,舉岸無階,懸崖之中,多石室焉……

公元六百六十八年,唐代僧人釋道世在《法苑珠林》中曰:晉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鳳林津,登長夷嶺,南望積石山,即禹貢導河之極地也。群峰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塔,或如層樓,松柏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之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唐人張鷟奉使河源,當看到炳靈石林的神姿仙態時,靈感大發,寫了一部聞名遐爾的小說--《遊仙窟》,書中說:十萬裡之波濤,伯禹遺蹟,二千年之阪癉。深谷地帶,鑿穿崖之形,高嶺橫天,刀削崗巒之勢。煙霞仔細,泉石分明,實天上之靈奇,乃人間之妙絕。……行至一所,險峻非常;向上則有青壁萬尋,直下則有碧灘千仞,古老相傳雲:此時神仙窟也。唐代名將李靖於貞觀年間在此題寫的天下第一奇觀墨寶和明代御史碑文:天下第一勝景更是增色不少。

千百年間,僧侶大師將這裡看作為靈山仙境,建屋塑佛,潛心靜修;遊人閒客將這裡視為山水奇特之景,暢玩盡興;文人雅士慕名前來,借景抒情,留下了許多詩詞名句。

三、炳靈寺石窟

臨夏自古就是絲綢路上的重要城鎮,處於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帶,沿路上留有許多遺蹟。炳靈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炳靈寺石窟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臨夏永靖炳靈石林,自然的丹霞地貌,林立黃河兩岸,天下第一奇觀

炳靈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時代不同,風格各異。不論是西秦的驃悍雄健還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論是北周的珠圓玉潤還是隋唐的豐滿誇張,或是宋代的求變寫實,都採用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寫神的傳統技藝,它們是佛教觀念、信仰、情緒的物化藝術形式。其造型和雕飾,既籠罩著神奇的宗教氣氛,又極富有現實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題是佛陀,莊嚴肅穆,詳和可親,菩薩含情脈脈,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視,無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細緻入微。

炳靈寺壁畫,保存到現雖然數量不多,卻反映了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人民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這是炳靈寺壁畫重要價值之所在。

炳靈石林的靚點在於黃河以及炳靈寺石窟。黃河在永靖縣境內築成壩,即是大名鼎鼎的劉家峽水電站,通常前往炳靈石林也要走水路。坐船一個小時,從水庫大壩,坐到另一端,可飽覽沿岸黃河的漁家風情。炳靈石林的中心部位是佛教勝地——炳靈寺,佛像高於雲岡石窟佛像,年代也早於雲岡石窟。

炳靈石林即是絕佳的攝影勝地而且又鮮為人知,它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相信有天會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