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NO.134

鐵騎如風/文

​“ 中央政府失去了對陽關以西的西域大地的掌控,東漢設置的西域長史府已經名存實亡,西域各國也都處於一種“無主”狀態。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曹魏不止中原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時代在我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著名亂世,英主賢臣、名士驍將輩出。像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這樣的主角光環人物,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多虧了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將這一段歷史描寫地精彩紛呈,回味無窮。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煮酒論英雄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悲劇的時代。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開始,直到公元280年三家歸晉,華夏人民忍受了近百年的戰亂之苦,統計在冊的人口只剩東漢時期的五分之一,許多原屬東漢的地區紛紛謀求自立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然而,地處天山南北的西域大地,卻仍在篡奪東漢王朝的曹魏政權手中控制著。要知道曹魏一直面臨著南方的蜀漢和孫吳政權的巨大威脅,北方還有鮮卑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它又如何能分出力量來,對這片地廣人稀的大地進行管理呢?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三國

中原與西域的聯繫被切斷

公元184年的東漢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揚之中。煩惱當時皇帝漢靈帝劉宏的,不只是由張角三兄弟在冀州發起的黃巾之亂,還有涼州北地郡、安定郡等突然爆發的羌人等少數民族發起的叛亂。兩者似乎是商量好了似的,同時在西北東北地界上掀起大風大浪。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羌人是長期盤踞在河西走廊周邊的少數民族,在東漢年間和中原王朝打了一場持續上百年的漢羌之戰,因此他們是王朝西北部的一股不安定因素。這一回羌人協同小月氏人再起叛亂,涼州以刺史左昌為代表的漢人將官帶兵無方又管理混亂,導致屢吃敗仗,像新安縣令邊章、涼州從事韓遂甚至成為了人質並投降叛軍。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羌人分佈

狐盤之敗宣告了涼州已無法通過自己的軍力平叛。185年,叛軍集結大軍向西漢故都長安進發。漢靈帝派遣皇甫嵩做左車騎將軍抵禦叛軍,結果被宦官進讒言誣陷而被免職。繼任的司空張溫帶著董卓、周慎、孫堅等部將與叛軍大戰,雖然延緩了叛軍進軍的兵峰,但是還是沒能奪回黃河上游地區。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羌漢戰爭

新任涼州刺史耿鄙率六個郡的軍隊圍攻叛亂的隴西郡。結果還沒進攻對方,耿鄙就被兵變的部下殺死,其下屬軍官馬騰投奔了韓遂叛軍。此時張溫也戰鬥失利,叛軍士氣更加旺盛,基本佔領了涼州各郡,並劫掠長安的周邊地區,一時間朝野震恐。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被免職的皇甫嵩又被推到了前臺,同董卓一起指揮平叛戰爭。叛軍統帥王國進軍長安門戶陳倉時,他否定了董卓避免進攻圍城叛軍的方案,率軍大破敵軍。皇甫嵩雖然打贏了戰役,但卻遭到了董卓記恨,待日後皇甫嵩主動服軟才作罷。

叛軍因此失敗而分裂成了馬騰集團韓遂集團宋建集團,本來漢軍若堅持作戰,平定叛亂只是時間問題。然而誰都沒料到,漢靈帝於公元189年去世,大將軍何進為了消滅宦官集團,招此時已是東漢西涼軍統帥的董卓入洛陽勤王,結果不但自己丟了性命,還讓董卓廢黜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為傀儡皇帝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董卓

主政的董卓與西北叛軍勢力達成了一股默契,默認他們對涼州的統治行為。後來董卓被袁紹率領的十八路諸侯聯軍討伐,自己被部將呂布刺殺。其餘黨李傕、郭汜繼續把持朝政,任命韓遂、馬騰為鎮西將軍、徵西將軍,算是一種招安的綏靖政策。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至此,西涼之亂暫時告一段落。與其說是終止,不如說是暫時的妥協。中央政府失去了對涼州和關中部分地區的控制,對陽關以西的西域大地更是無法掌控,東漢設置的西域長史府已經名存實亡,西域各國也都處於一種“無主”狀態。

平定河西之亂

《三國演義》把馬騰馬超父子寫的同韓遂關係十分親切,但歷史上二人向來不合,馬騰還被韓遂逼得帶全家投奔曹操作人質,只留了兒子馬超在西涼坐鎮。因此這個由叛軍轉正的西涼割據軍事集團實際上是內部不穩的,這也為它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馬超

曹操在統一了中原大地後,自然也想收拾掉西涼這股子割據勢力。可是韓遂和馬超表現的對中央很恭順,曹操一時也找不到理由收拾他們。為了找到這個藉口,曹操假意派遣鍾繇和夏侯淵率大軍到關中三輔地區,作出一副攻擊盤踞漢中的軍閥張魯的樣子,實際上是為了讓韓遂和馬超誤以為是要攻打西涼。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韓遂、馬超等人還真以為這是曹操的“假道滅虢”之計,為了避免被滅,決定主動出擊。公元211年,韓遂和馬超率領西涼大軍進攻關中地區的潼關,意圖破關後進入中原地區。而曹操早就在等著這一幕發生,聞之大喜,親率趕赴關中與西涼軍決戰。

曹操在征途中曾陷入馬超軍的重圍和追逐,上演了“割須棄袍”的好戲。但曹操終究是曹操,在做好了大軍總攻的準備後,巧使離間計讓馬超和韓遂的勢力火併,然後命徐晃、夏侯淵、曹仁等大將合兵夾擊,一舉擊潰西涼軍的力量。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割須棄袍

韓遂在逃亡途中驚懼而死,馬超被迫往漢中投奔張魯,馬騰全家被曹操下令處死(《三國演義》中將因果做了倒置,寫成馬超因馬騰之死而進攻曹操)。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盤踞西北近30年的西涼勢力至此徹底終結,曹操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的局面。之後,他真的帶領大軍去消滅了張魯勢力,養子曹真在其中出了大力。之後曹操又讓曹真以偏將軍的身份與劉備軍作戰,逐漸嶄露頭角。

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的曹真,總是被諸葛亮戲弄和打敗,最後還一封書信給他氣死了。歷史上的曹真卻比書裡寫的要厲害,沉穩有謀,而且是真正的戰功赫赫,其中的高光時刻就是河西各族的又一次叛亂。

原來,雖然馬超等人的勢力被消滅,但是在河西地區還是有相當大的胡人勢力。在曹操死後,曹丕篡漢自立的第一年(公元221年),河西地區的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人勢力組成聯軍,在河西又掀起大規模叛亂。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當時的曹真是掌管雍涼兩州的鎮西將軍和大都督,聞之此信便親率大軍前往進剿。只須一戰,《魏書》記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算是徹底蕩平了河西地區的反叛勢力。曹丕高興得不得了,對曹真及其戰功讚賞有加。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恢復西域長史府

河西平定,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重新通暢。西域各國原本就順從中原政權,得知曹軍打通了河西走廊,像鄯善、龜茲、于闐等國家的國王紛紛派遣使節進入洛陽,表示對曹魏政權的臣服,並受到曹丕的熱情接待與封賞。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西域古國遺址

曹丕決定仿效東漢成例,對西域各國繼續進行控制和管理。公元222年,曹丕任命承移為西域長史,設長史府於樓蘭古國的海頭城,同時設戊己校尉於高昌之地,實行軍屯制度來開發西域。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管理西域

根據《魏書》等史料記載,西域長史府

是管理西域地區的行政機構,長史為行政長官,司馬為主管軍屯的副官,下設主簿、功曹史、兵曹史、錄事掾、鎧曹、水曹、帳下將等官吏,有些是負責屯田的,有些是負責軍務的,有些是負責律法的,分工明確。

但是長史府的行政級別級別較低,歸屬涼州刺史下屬的敦煌郡直接管轄,因此敦煌郡守所管理的底盤還是挺大的,涼州也可以說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州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曹魏在西域的軍屯分為戍卒屯(又耕作又打仗的邊防士兵)、田兵屯(在後方進行生產和灌溉的士兵)、土家屯(軍人家屬)和犯屯(罪犯及其家屬)。西域長史府對軍屯活動進行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管理,有效地保證了戍邊將士所需的軍糧和物資供應。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後來曹魏又在西域設置

伊吾縣(即今伊吾縣),歸屬敦煌郡管轄。對於西域各國,則採取羈縻統治的方式,一般不干涉其國內事務。通過這種“耕戰一體的”行政管理模式,曹魏對西域地區的管控力雖然較漢代有所下降,但還算是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治理西域

只有有效的軍政管理制度還不夠,還需要德才兼備的負責人來治理。曹魏前後任用的敦煌郡太守倉慈和皇甫隆,就是管理河西及西域地區的得力干將。

倉慈原是曹操在淮南地區屯田時所任命的綏集都尉。到了曹丕執政期間,他擔任了長安縣令,將長安治理得是井井有條,人心歸附。繼任的魏明帝曹睿慧眼識才,將其放到了敦煌郡太守的位置上發光發熱。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敦煌

我們之前說過,河西地區脫離中原統治近三十年,當地的事務早就被各路貴族豪強大戶所把持,底層民眾受欺壓而無處訴苦。

倉慈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是採取鐵腕手段抑制當地的豪強勢力,將大戶們多餘的田地分給少地無地的農民耕種。第二把火便是公平斷案,實施寬仁的律法,改變原來大興冤獄的病態司法狀況。第三把火便是對往來西域和內地經商交流的各族胡人加以善待慰勞,用官府的錢與他們公平交易,還經常派人去護送以保衛他們的安全。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經過數年的治理,敦煌郡和西域的情況大有好轉,良法盛行,民生安樂。不料倉慈竟然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敦煌郡的官吏和百姓都無比悲痛,畫他的畫像作遺照來追思。那些受他恩惠的西域胡人更是直白,紛紛趕到長史府和戊己校尉處弔唁,有的哭拜於地,有的甚至拿刀自殘。

繼任的兩任郡守“蕭規曹隨”,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政績來。直到另一任出色的郡守皇甫隆到任,河西地區和西域才有了更新的氣象。如果說倉慈是“大拆大建”,用迅猛手段治好敦煌郡的沉痾,那麼皇甫隆就是“春風化雨”,給敦煌郡帶來切切實實的進步。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皇甫隆

一方面,皇甫嵩著力提高河西和西域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讓當地農民學會將高低不平的耕地整成小塊的平地,用過水漫灌的衍灌法進行節水灌溉。在生產工具上,皇甫隆教農民製作中原農民常用的耬犁 ,並改撒播為耬播,以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糧食產量。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西域植被分佈

另一方面,皇甫隆根據西域“漢胡雜居”的特點,在胡人中普及漢人的風俗,比如讓少數民族的婦人學會新式制群法,從而節省布料。這樣就用實際行動促進這些胡人的漢化,更加有利於民族交流與融合。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倉慈和皇甫隆都是治世之才,前者建立了“善政

”,後者促進了“發展”,保證了西域地區的祥和安定,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政通人和”的水準。

曹魏控制西域的“秘籍”

曹魏能夠在神州分裂,強鄰虎視的嚴峻形勢下,仍能保持對西域大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是有三個“錦囊妙計”:

· 西域人仍心向中原

從西漢西域都護府設立到東漢末年的二百餘年間,西域各國和各族人民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漢的羽翼之下,不僅可賺錢購買生活物資,還能學到先進的中原文化。即便在西北叛軍割據30年之後,西域人民仍人心思漢,並且把這種嚮往遷移到了曹魏政權上,這是曹魏管理西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 曹魏武力強大,能鎮地住西北局面

曹魏雖然地盤和人口不及東漢,畢竟是佔據了整個北方中原地帶,統治者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能夠組織起數十萬的軍隊征戰四方。曹魏騎兵的勇猛善戰也是承襲漢代騎兵,在對其他割據勢力和胡人軍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 有倉慈和皇甫隆這樣的善治之才,管理有方

好的制度需要得力的人來執行,不然就會形同虛設。正是因為有倉慈和皇甫隆這樣的“青天大老爺”,曹魏在西域才從“能夠佔,佔得住”到“佔得好”的方向轉變。為後來西晉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國志 · 魏書 . 陳壽

中西文化關係史 . 張國剛、吳莉葦

論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經營 .周泓

三國時期倉慈、皇甫隆治理河西述評 . 楊偉,段小強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控制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