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紅色題材終於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

現在不少年輕人一提起主旋律電影都會產生疏離感,名人故事與歷史事件的堆砌,千篇一律的說教,再加上一層濃重的責任心,別說那些缺少經歷的95、00後了,就算是70後和80後在如今生活不易的狀態下,面對這麼沉重嚴肅的題材,也難以興奮起來。

然而這部國慶七十週年獻禮---《我和我的祖國》,卻給我們帶來了一部不一樣的主旋律。它試圖從另一個維度來講述那些浩瀚的歷史,用小人物的視角給我們展現了一種不同的紅色體驗。於是,沉重被中和了,群眾有共鳴了,票房自然也上去了,建國三部曲加在一起也不如他高。

《我和我的祖國》:紅色題材終於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

七位導演,七個短片,無數明星,接近國內頂級陣容,拋卻彼此國籍不提,好歹這次立場誠意滿滿。其中,有一部最讓人驚喜的,一部最讓人失望的,一部最差的,一部取巧的,兩部打醬油的還有一部尚可的。

作為開篇來講,管虎導演的《前夜》雖不是龍頭之筆,但也算是起了一個好頭。故事講述講述開國大典前夕升旗的準備工作,用一個負責升旗裝置的小人物作為切入點,利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體現了國慶大典對於群眾的重要性,將莊嚴感代入觀眾心裡,不可謂不妙。黃渤作為本故事的主角,更是將小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把一個設計師的固執和堅持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完美體現,加上管虎對於時間困難的戲劇化處理,讓本片的節奏緊湊、毫無尿點。高潮部分人民群眾集體捐助物品,更讓觀眾斷線淚崩,對於小編這樣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面對這種無私自覺奉獻的全民精神,不禁懷念起了自己的爺爺奶奶,這也許就是那時的他們。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值得人民無私奉獻?北京人世面見多了。真把共產黨的偉大反襯出來了。

本片要說不足的話,就是相比於黃渤,其他演員的表現顯得過於平庸,成了黃渤自己的獨角戲。加進幾個無關痛癢的角色還不如捐助時那個化學教授讓人記憶深刻。

之後,徐崢拍攝的《奪冠》是最取巧的一部。因為他選的角度最接地氣、最輕鬆。影片講述了關於兩個“友達以上,情竇未開”的小朋友的故事。其中小女孩將要轉學美國,於是小男孩想要送給小女孩臨別禮物順便告別,但因為要扶正天線,幫助街坊四鄰觀看女排比賽導致無法抽身,最終與女孩失之交臂的故事。影片以一個小朋友的視角出發,配合體育比賽調節影片節奏,讓本部片子充滿了徐崢獨有的“囧”感。影片將地點設定在徐崢老家上海的一個弄堂內,老百姓的吳儂軟語,讓片中煙火氣十足。能感覺出,徐崢很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讓短片更加飽滿生動,同時兼顧幽默。但在小編看來,他只做到了一半,即生動有餘幽默不足。影片最後的重逢有點狗尾續貂,完全沒有必要。人生的有些回憶之所以珍貴就是在於遺憾,只存在你深深的腦海裡。更何況選角也有問題,小男孩應該更討喜一些,長大的馬伊琍也不要顯得如此生人勿進。

在這一點上,甯浩導演的第五部短片《北京你好》做的就比徐崢要好很多,讓人驚喜不已。

這其中,最讓小編最佩服的一點就是,在這萬眾矚目的獻禮電影裡,甯浩竟然沒有絲毫束手束腳之感,反而把自己的風格玩到了極致,讓一部主旋律作品變成了自己的“瘋狂”。

故事以一個北京出租車司機的故事為引子,講述了一場因為奧運會入場券產生的風波,把觀眾帶回了那個沒有滴滴、小黃車,舉國奧運的年代。不可否認,葛優的完美演繹居功至偉,一本正經的京片子搞笑,讓人捧腹不已的同時,也把底層小人物的情感生活刻畫的生動真實。故事也很簡單,一個開出租的司機千辛萬苦抽到了一張奧運會入場券,本想送給兒子討好一番,卻最後決定送給真正需要他的汶川遺孤,小人物也有大情懷。整體觀影過後,讓人回味無窮。利用影片裡葛優的一句話就是“牛掰格拉斯”!

按照七部影片的排序,這其中的“重頭戲”當推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陳凱歌所拍攝的《白晝流星》。

作為整部影片的C位,陳凱歌導演講了一個老旗委書記退休以後參與“扶貧”工作,受人所託,去教化兩個又窮又壞的臭小子的故事,結果發現教都教不好,甚至連他的救命錢都想偷走,最後在臨終之際,帶兩個臭小子去看了一次衛星迴巢,於是臭小子們深受觸動,立馬洗心革面,發誓重新做人,而老旗委書記也欣慰的閉上了雙眼。

拋開影片的色彩、光線、攝影、配樂不說,單說立意深度。“扶貧”工作是習總書記欽點的首要政治任務,但在實踐中發現,窮的原因不光是沒錢,還部分人群的懶惰、守舊、遊手好閒也佔了很大因素。天天等著外界幫扶,自己不努力奮進,於是只能永遠的窮下去,而電影中的兩個臭小子就是被“扶貧”對象的典型映射。

這是天經地義的主旋律題材,也是現實主義的教科模板。如果陳大導演利用自己深厚的導演功底踏實敘事,描述一個旗委書記如何一次又一次從身體上、技術上、心靈上改造兩個小混混,體現我黨對群眾愛逾聖賢的話,這必定是陳導把自己的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昇華的一個突破。哪怕他用的是兩百年前悲慘世界中主教改造冉阿讓的老梗,也無傷大雅。

然而陳導再次被浪漫主義衝昏了頭腦,他讓兩個冥頑不靈的小混混被一艘返回艙感化,只是看了一眼這艘被稱為“白晝流星”的鐵球,他們就認為生活有了新的轉機,自己就變得煥然一新,這種浪漫的理想主義也只有陳導能想得出來。這種浪漫主義顯然與這部片子的調性不符,將群眾視角作為外殼,拋棄了現實的本質,導致本片不倫不類。而其他的幾部片子,在群眾路線上,都高於陳凱歌。其中,《北京你好》當屬榜首,《前夜》居次,其它影片略顯形絀。

在這七部影片裡,小編認為最差的一部當屬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影片講述了一位因投身原子彈事業而離開戀人的男人,在一次事故後被迫返鄉,之後與戀人在公車相遇的故事。開篇男主為救大家而犧牲自己受到核輻射,生命垂危,讓觀眾以為是講一段英雄就義的故事,到這裡感覺還好。但沒想到在這裡突然畫風一轉,這位受傷英雄在被辭退養傷後,與公車上前女友任素汐生硬的相遇,一場絮絮叨叨的獨白長鏡頭,迅速把影片從國家大義,歷史使命感降低到了男女之情家長裡短,一下子下降了好幾段比格,看的人不厭其煩,突兀且莫名其妙。再次證明,拍商業愛情片起家的導演導正劇的功力欠缺,話說如果沒有王菲的《匆匆那年》在先,《匆匆那年》也就匆匆那麼回事吧。

薛曉璐導演負責拍攝的《迴歸》講述了香港迴歸前夕的種種困難,利用一個手錶來串聯起這個迴歸時刻的重要性。片中任達華和惠英紅將小人物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羅大佑的《東方之珠》也賺夠了那個時代的眼淚。

但這些亮點都不能掩蓋本片因為薛曉璐導演個人能力欠缺所帶來的硬傷。可能因為之前拍攝的影片類型都屬於愛情電影,薛導對於這種偏史詩感的影片把控不足,全篇過於注重個人感情,反而失去了這部影片本該有的史詩感,感覺她的注意力總是在一些細微末節之處,讓人有一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感覺。

而且整部影片段落零散,主題渙散。比起搶時間,不如稍微回顧回顧歷史,展望展望未來。既便真的要搶時間,這麼重要的事還需要委託給民間的修表匠,未免太不莊重。

最後一部影片是新人導演文牧野執導的《護航》。從《我不是藥神》一炮而紅後,這是文牧野第二部進入大眾視野的影片,雖然是短片,但作為唯一的一個90後新秀,此片也頗有同臺競技之感。《護航》講述了宋佳飾演的呂瀟然因為成績優秀被組織選為備飛,只能當閱兵式的替補的故事。不過從影片整體上看下來,此片中規中矩,好多部分拍攝得像是一部宣傳片,缺少了故事性,讓本來抱有較高期待的小編,略感失望。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都應該被載入史冊,不僅僅是因為他頂著國慶七十年獻禮的光環,還是因為他真正的做到了用小人物說大歷史的嘗試。

偉人說過,無論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現如今的主旋律電影,無論用什麼方式,只要能讓老百姓走進電影院去觀看,能讓年青一代有興趣去了解,就是成功的開始。

所以無論這部電影有多少瑕疵和不足,他都是值得被我們認可的。

最後筆者認為,很多事物往往擁有著的時候,人們都不會珍惜,直到失去才後悔莫及。愛國如此,擁有愛國這種情懷更是如此。國家國家,先有國才有家。往小了說,是相同文化鑄就的相同價值觀。往大了說,是相同基因衍變出的命運共同體。往現實了說,是能挺直脊樑做人的基本保證。

愛國,沒有貴賤之區,沒有職業之分,沒有地域之隔,沒有古今之別。愛國,是刻在每個炎黃子孫骨髓裡的血液密碼。如今對於這個極其偉大又極其不易的新中國,你又憑什麼不愛呢?(本文來自電影雜誌社,微信號:dianying2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