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十班原創171:好好聽話,別違紀

每次學生放假回來,在門口總能看到學生和家長依依惜別,家長千叮萬囑。最後學生已經走進校門口十來米,家長還要大聲叮囑一句,好好聽話,別違紀,學生擺擺手示意知道了。

有時候開班會開的是熱情高漲,學生情緒也會時常調動起來,學習事情說完了,最後臨下課幾分鐘總是要叮囑好好整內務,注意紀律。

老師和有學習問題的學生談話,也總是要說你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不認真云云。

這些話自己常說或者被聽到。所說話雖然沒錯,但是這些沒錯的話卻被過度重複,這種做法現在想來本身就是問題。在平時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永遠說著正確的話,並且不斷重複那些話的人。比如領導對下級,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班主任對家長等等。

這些人說這些重複的太正確的話,是有原因的。首先領導、父母、老師、班主任是不自信。如果說一些具有原創性的話,他們擔心會出錯,會被其他人笑話,甚至抓住小辮子。所以把那些已經經過時間沉澱、事實磨鍊的完美無缺的話來說,用來增加自己自信。

其次這些人都有點虐待他人的傾向,人與人接觸是注重情感交流的。但這些人想讓下級、孩子、學生、家長聽話,又怕這些人不樂意,就變著花樣說。說這些完美無趣的話,就是虐待人的方式。因為說這些話,說的人高興,覺得而自己沒什麼錯誤,而且還是為你好,越高說越過癮,聽的人越聽越難受,不舒服了也沒法,重了可能會腹誹幾句,更多是不反擊,沒有什麼效果。如果這樣考慮,說這些正確話,說不是目的,讓人難受才是目標。

有一次放假外邊餐館吃飯,隔壁桌是父母和孩子,孩子穿著校服。在我吃飯半個小時裡,我聽到父母翻來覆去、換著花樣在試探。結果就是你的成績不行是自己不認真、沒認真聽課、不努力的結果。我看著孩子中間插了幾次嘴,相轉移父母的注意力,但總是失敗的。吃飯後半截孩子只剩下低著頭,飯也不吃了,拿跟筷子一下一下插著肉丸子,整個丸子變成碎塊還在那一下一下的。最後母親大概看出了孩子不高興,還貌似語重心長的說,不要說了你不好你就不高興,要勇於承認自己錯誤,並進行改正,良藥苦口。

我換位思考了一下這位父親的角色,大概是孩子一天天長大,逐漸有了自己思維,自己原地踏步。一個月也就一次見面機會,如果不給孩子說點什麼,總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具體說什麼自己又沒有了解情況,不知道孩子想什麼,那就說一些永遠正確的話吧。在學習上應該努力這個沒有什麼錯吧,學習態度應該積極一些,上課還是要更專心一些,反正你沒有做到完美無缺吧,就算無缺,我一說你總該能想起來幾天前自己鬆懈的情況吧,你難道還能反駁自己做的好嗎?在這種情況下,其實說什麼已經不重要,關鍵是把那些正確的、孩子已經厭煩的話再重複幾次說出來。仔細想想自己還是挺可憐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說這些完美無缺沒有錯誤的話,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我可是提醒你了,你要是以後再出問題可別賴我。自我保護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是以別人痛苦為代價,那就真是個問題。這種過於自我保護的人,遲早會被弄得自己很難受,搬石頭砸自己腳。如果班主任對學生重複強調這些,學生自身慢慢的具備了免疫力,以後再說事學生就不會執行下去,最後還得為自己辯解,學生不聽話,很難管。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問題的製造者。

有時候我們過於囑咐在暗示孩子你不夠努力,囑咐學生內務是在表明你們還有問題必須正好內務,囑咐紀律是在說明你還不值得我信任,你還會有違紀存在。


衡水二中十班原創171:好好聽話,別違紀



對與錯,自然有一個基本的標準來評判,而在管理過程中,更多是情感交流。對錯與情感多半沒有什麼關係。有時候師生之間情感建立,學生會盡最大努力去學習。家裡親子關係親密,孩子也會因為父母恩情而努力學習,只有在情感保持暢通情況下,學生才不會感覺孤獨。而那些正確的話不斷重複就是情感交流中的一大障礙,學會閉嘴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說合適的話,張嘴是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問題。

(轉發和分享是對作者最大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