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毛澤東的為文之道


學習毛澤東的為文之道



毛澤東的文章,如同其軍事生涯一樣,為後人留下了一座豐碑。毛澤東一生寫下大量文稿、作過許多講話和談話。學習這些著作,對我們寫好文章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實例,試著品味文章之美、感悟為文之道。

氣勢磅礴,高屋建瓴。毛澤東文章中的那種氣勢,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躍然紙上、力透紙背。1949年4月21日,就是國民黨反動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的第二天,毛澤東與朱德聯名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這是搗毀蔣家王朝、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軍事總動員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命令通過確切精當的語言,展現出一瀉千里、銳不可當的磅礴氣勢。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接著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殘餘部隊。

旗幟鮮明,一語中的。文章要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這是毛澤東對文章的要求,也是他自己文章的特點。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寫道:“所有各種反對農民運動的議論,都必須迅速矯正。革命當局對農民運動的各種錯誤處置,必須迅速變更。這樣,才於革命前途有所補益。因為目前農民運動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這樣愛憎分明的態度和褒貶清晰的語言,把對農民革命鬥爭的支持表達得一清二楚。“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對革命特點的精準描述,就是對當時黨內黨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的責難的有力回擊。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毛澤東善用通俗語言、深入淺出地講道理,他講話寫文章幹部群眾都愛聽愛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有這樣一處對話:“‘我出十塊錢,請你們準我進農民協會。’小劣紳說。‘嘻!誰要你的臭錢!’農民這樣回答。”報告講農民運動帶來的變化,用如此生動形象的例子,群眾如何不喜歡?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星火燎原”這樣群眾化的語言,解釋當時的革命形勢及未來趨勢,回答了對“紅旗能打多久”的疑問,讀後能讓人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黨的七大閉幕詞《愚公移山》引用了《列子·湯問》中的寓言,借愚公堅持不懈、感動上帝最終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號召全黨要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巧妙地把重大革命問題通俗化、大眾化、形象化,既利於大家理解,又利於貫徹執行。

引經據典,博古通今。毛澤東在文章中引用了不少成語典故。詩人臧克家曾回憶說:“毛澤東同志在文章和談話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語,連我這個大學文科畢業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書。”毛澤東用典,似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講演中,引用了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既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又賦予典故以新的生命力。毛澤東喜歡讀古典文學,也常拿書中的故事來用。1939年7月7日,毛澤東給即將上前線的華北聯合大學師生講話時引用了《封神演義》中的神話傳說:“當年姜子牙下崑崙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相和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種巧妙引用,促使人們牢記“三大法寶”。

巧比妙喻,異彩繽紛。善用生動比喻,是毛澤東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結尾一句話,連用三個比喻預示中國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幫助當時黨內一些同志扭轉對時局的悲觀估量。1935年12月27日,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提到長征時他說:“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佈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這樣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比喻,不僅生動概括了長征的偉大意義,而且飽含著革命必勝的豪邁情懷,非常有感染力。“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如同歌謠般廣為傳誦。

毛澤東用兵如神,下筆也如神。“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秘書工作者想寫好文章,就該像毛澤東當年那樣勤奮學習、深入調研、躬身實踐,這樣寫文章才深刻管用,富有朝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