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非優勢區水稻面積繼續調減”

明年“非優勢區水稻面積繼續調減”

前幾日,召開的“農業農村部就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再一次強調了明年“非優勢區水稻、玉米麵積繼續調減”的種植結構調整計劃。

此言透露一個政策信息,國家是不鼓勵非優勢區種植水稻、玉米的,相應的補貼就會減少或取消。比如:2019年黑龍江水稻生產者補貼地表水133元/畝,地下水則少了40元,只有93元/畝。

按照上述說法,簡單的分析有可能今年拿到93元的稻農們,明年也許一分都拿不到!怎麼辦?

單純依靠水稻價格的上漲和補貼已然行不通。近兩年也不難發現,國家對水稻種植結構調整方面的力度,連續的“調減”已經充分說明我國的水稻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即便可以有補貼、託市收購,水稻價格上漲的幅度也不會很大。

以黑龍江為例,水稻種植面積佔東北水稻種植面積近6成,可謂是種植大省,對於穩定北方稻作區水稻生產、發展寒地稻作經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即便如此,產量低、成本高等限制條件,也讓黑龍江稻農們苦不堪言。

所以說,轉變觀念才是水稻種植用戶在此等條件下實現“豐產又豐收”最有利內在因素。認清“價格是最好的風向標”。

提升種植技術,稻穀價格的走弱,有前瞻性的稻友們認識到,單純追求一畝地到底可以多收多少糧食已經完全跟不上市場的瞬息萬變,我們農民更加關心的應該是一畝地到底可以變成多少錢!以前我們會說“稻花香”,現如今“稻花魚”、“稻花蝦”、“稻花蟹”的出現,更為苦苦掙扎的稻農們打開了另一扇“致富之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品種的改良”,有足夠可以放養的空間才可安全實現種養殖一體化,達到增產增收。

此外,種水稻也要有服務業的思維。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專業且精細的日本農業,一粒大米可以加進去很多“人文情懷”:大搞、特搞綜合種養的同時,引入口感指數概念,加之外表精細的包裝,美食家甚至是全民的充分參與,兒童教育的引入。結結實實的在大米上賦予了很多“故事性的東西”。擁有7000年稻作文明的我們,還缺故事嗎?不,我們不缺故事!只要我們把故事講好了,產品的附加值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優質稻穀、品牌大米的出現,讓稻農們看到了希望。優質的稻穀、先進的設備和工藝、精細化的管理方法,推動了“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發展模式的出現。解決了優質稻種植規劃滯後,稻穀品種多雜、稻穀品質不穩定等不理由產業發展的不利問題。加上日益完善、覆蓋面與日俱增的“電子商務”的推動,為實現訂單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產品銷售及服務於一體的三產融合,提供了新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