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古蹟之仙堂山的傳說

仙堂山的傳說

鄂州古蹟之仙堂山的傳說

鄂州東部有一座山,在暮阜山餘脈的眾多小山丘中,一峰突起,引人矚目,這就是吳都古城鄂州東大門最高峰仙堂山。仙堂山是鄂州城東至高點,有如獅子雄踞,堅守東城大門。

傳說在兩千多年前,這一帶山高水闊,秦始皇帝趕山填海時,把這裡的高峰都趕到鎮江一帶,只留下一些小山小丘,散落在汪洋江水中。有一年,一位乘船的醉漢喝多了,在這裡跌入水中,天黑野曠,水急風高,眾人都嘆他九死一生。不料他被浪頭打到一座山峰腳下,等他醒來時,天已放亮,他發現自己躺在山上的一塊巨石上,此石方平四正,高丈餘,闊八丈許,臥在上面感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完全不象以前喝醉之後的那種樣子。更有趣的是,巨石旁邊還有一對圓形小石,敲之如鼓錚錚,聲震四野。這人便在巨石旁搭建一個棚子,自命“茅菴”,在這裡修煉起來,並把這塊石頭叫做“醒酒石”,旁邊一對小石名曰“石鼓”。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附近人們都聽說這山上來了一位仙人,紛紛來這裡學仙取道,特別那些喝醉了酒的,患有惡疾的人,到“醒酒石”上睡一睡,百病全消,在“石鼓”上敲一敲,耳聰目明。於是人們把茅奄擴建成修煉堂,取名仙人菴,把這座山稱為仙堂山。

仙堂山一度名氣大振。據說始皇帝趕走這裡的高山後,原來被大山鎮住的九條黃龍便出來為非作歹,危害百姓,還是來這仙堂山修煉的張天師使用九張符咒,將九條黃龍化為九座磯頭,守立在茫茫江水之中,所以此地人們世世代代傳說著“九龍下海”的故事。附近沙窩鄉就有黃山和黃龍潭(現為黃山水庫)。鄂州至黃石沿江有龍王磯、燕磯、寡婦磯、黃石磯等九座石磯。當年這仙堂山上,仙人聚集,風光無限,連路過這裡的船隻,也要停楫罷槳,專門派人到山上拜訪一番。

三國時期,孫權在這一帶駐紮水軍、操練備戰。有一年秋冬季節,兵戰激烈,天寒水涸,瘟疫漫延,到處找不到可飲之水,將士們瀕臨渴死絕境,這時有一隻壯健可愛的白鹿出現了,大家見白鹿活潑靈敏,想必附近有可飲可食之物滋養,便隨白鹿來到仙堂山上,果然看見密林深處有一眼山泉,清澈的泉水涓涓而出,將士們飲之,甜透心底。再找白鹿,早已不知去向,人們便猜測這是仙堂山的仙人顯靈,便把這眼泉井稱為“白鹿泉”。

光陰荏冉,世事代謝,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可能是仙堂山上的高人們慢慢雲遊四方去了,也可能是山腳下的長江逐漸改道他移,水面變淺變窄,此山一度荒寂。

大約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向佛的齋公,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菩薩對著他指點東方。他醒來後打聽到東邊有一座仙堂山,曾經高人林立,斷定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到這山上建廟禮佛。他以“醒酒石”為基,石鼓為向,建起一座小廟。建成後,每天晚上都看到廟前一眼水泉裡,明月倒映,天地明淨,四周一片光華,頓時想起“水月觀音”的化身,逐將此廟取名“水月庵”,自己從此剃度出家,人稱慧寂和尚。

慧寂師慈悲為懷,廣結善緣,度人無數,水月庵一時香火旺盛,四時不絕,八方朝拜。據說慧寂師圓寂時,許多人親眼看到了他羽化登天的影子。“文革”期間,仙堂山上的僧人古墓被人發現,人們從一棵大樟樹底下挖出閉合的兩口大缸,裡面的僧人肉身尚很完整,被掘墓者搗毀。當地人認定這就是慧寂和尚,便偷偷移葬到山腳下。至今,仙堂山仍存清朝時期僧人墓碑數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