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三坊七巷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坊巷格局古城區,總面積661畝,地處福州繁華城區中心,這裡集中了159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和文保單位幾乎一樣多的是這裡擁有的歷史文化名人,郭柏蔭、林則徐、陳寶琛、嚴復、沈葆禎、林紓、林旭、林覺民、林白水、郁達夫、林徽因、冰心、廬隱……他們或自幼即生長於此,或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許,三坊七巷是中國“畝產”歷史文化名人最多的地方。

本文寫於2007年,當時三坊七巷在改造前夕,尚未成為景區。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俯瞰三坊七巷

彈丸之地的近代風雲

絕少有地方能像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樣,隨便一腳踏下去,你的腳印就必然和某一位風雲人物的足跡重合。這裡,“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走過、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始人沈葆禎走過、翻譯《天演論》的啟蒙思想家嚴復走過、黃花岡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走過、中國報界先驅林白水走過……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林則徐像

千百年來,這裡一直是皆“鐘鳴鼎食之家”(郁達夫語)的地方。到了近代,在中西文化的激烈衝撞中,積聚了上千年士大夫傳統的三坊七巷迸發出異常熱烈的色彩,以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一批近代人傑,以他們的強國夢想和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讓這片方圓之地的心臟跳動,和整個中國的近代風雲,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福州最繁華的商業區東街口踏入三坊七巷,最先進入遊人眼簾的,就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覺民故居——楊橋巷17號大厝。大厝的一邊是福州人流如織的東百大廈,一邊是近年落成的時尚社區“衣錦華庭”。落寞的外表下,是它風雲激盪的往昔。如今大厝最初的主人是誰已無從知曉,可查證的是,林家從林覺民的曾祖父——一個別號叫崧甫的男人起,就開始了在這座大厝裡的世居生涯。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林覺民像

1887年,林覺民誕生在這裡的朱門灰瓦下。13歲的林覺民在家庭的期望下應童子試時,他提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然後轉身走出考場。兩年後,林覺民進入全閩大學堂學習,自號“抖飛”。他還在今天的吉庇路辦閱報所,放置《蘇報》、《警世鐘》等進步書刊供同鄉翻閱。他曾在錦巷做過一次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講,針砭時弊,慷慨激昂,全閩大學堂的一名學監聽後,喟然長嘆:“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1907年,林覺民負笈東渡日本求學,並在東京加入了同盟會。同在東京留學的,還有林覺民的堂兄弟林尹民和家住宮巷的同鄉林文。

彼時,革命黨人正籌備武裝起義,“三林”積極參與。1911年,廣州起義前夕,林文趕赴香港參與起義籌備,林尹民留日運輸武器軍火,林覺民則回福建選撥志士壯大起義隊伍。林覺民隨後帶著召集來的二十餘人從福州馬尾登船前往香港。那時,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已有身孕。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林覺民與陳意映像

抵達香港後,在廣州起義前夕,抱著赴死的信念,林覺民給三坊七巷家中的愛妻寫下遺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做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吾至愛汝……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起義中,林覺民一路奮戰,終力竭被俘,慷慨就義。林尹民和林文亦為廣州起義而捐軀。

消息傳到福州,林家為避免滿門抄斬,匆忙賣掉大厝避禍他處。歷史的不幸,卻更加豐富了這大厝的色彩。將林家老屋買下的人叫謝鑾恩,他的孫女,後來稱冰心,小時候就在這房子里居住。79歲時,冰心寫下《我的故鄉》一文,仔細描寫了這座房子。冰心父親謝葆璋,17歲時成為天津水師學堂的第一屆駕駛班學生。後來他作為“來遠”艦上的槍炮官參加了甲午海戰。1927年,謝葆璋被任命為民國海軍次長。

而和冰心一樣照耀文壇的另一位閩籍才女林徽因,也和這大厝關係密切。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林覺民的堂兄。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林徽因、梁思成蠟像

在林氏子弟受教的私塾裡,曾先後來過兩位林姓先生——林白水和林紓。1903年,林白水創辦《中國白話報》。13年後,這位中國報業先驅為軍閥所害。林紓則在1898年參加了公車上書,並從此成為中國新文化的先驅人物,先後譯述了《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40多部世界名著,為國人打開了一扇西方文學之窗。

林紓1898年進京會試時結識了同鄉林旭。戊戌變法失敗後,林旭被害,時年只有23歲,是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輕的一位。林旭的家,就在楊橋巷南側的郎官巷內。

同住郎官巷的還有晚年的嚴復,這位近代啟蒙思想家住在如今的郎官巷16號。1866年秋,“求是堂藝局”(後稱“福建船政學堂”)開始在福州城內張榜招生,嚴復成為第一屆學生,學航海駕駛。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嚴復翻譯的《天言論》

同在船政學堂就學的,還有後來成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的詹天佑、著名造船專家魏翰、中國海軍元老薩鎮冰等。在甲午海戰參戰的10艘艦艇中,船政學堂學生任艦長的有9名,他們之中的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等在此役中壯烈殉國。、

說到船政學堂,就不能不提到中國近代海軍創始人沈葆楨。央視播放的電視劇《船政風雲》中,即將離閩的左宗棠為請丁憂在家的沈葆禎“出山”主持船政,而“三顧茅廬”。電視劇的“茅廬”,即沈家大院——三坊七巷裡的宮巷11號大厝。

1866年10月,沈葆禎接管船政,在福州馬尾購地200畝,建馬尾船廠。同時創辦船政學堂。這不但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開端,“近代中國工業與海軍人才搖籃”也由此誕生。

沈葆禎則是林則徐的二女婿,林則徐的三子林聰彝和大女婿劉齊銜、三女婿鄭葆中的家也在宮巷中,鄭家與沈家相對,劉家與沈家相鄰。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沈葆楨像

在文儒坊19號門前,牌子上寫著“林則徐母親故居”。林則徐本人故居不在三坊七巷。文儒坊19號也是抗日名將陳季良故居。1937年9月,時任民國海軍常務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的陳季良在江陰與日軍狹路相逢。陳季良率4艘主力戰艦和一些小軍艦、小炮艇與日軍優勢兵力激戰了兩個月零一天,他腰部中彈不下火線,稍事包紮繼續掛司令旗指揮戰鬥。1945年春,他腰傷復發在重慶去世。

在三坊七巷留下的名人足跡還不止以上這些。還有郭柏蔭、陳寶琛、鄭孝胥……福州作家北北為此做了一個統計,結果讓她也這個福州老市民也不免吃驚,“稍一數,竟達一百多人之眾”。

是什麼原因,讓彈丸之地的三坊七巷,散發出如此的異彩?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俯瞰三坊七巷

“獨一處”的歷史標本

三坊七巷始於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後,當時狹小的福州城“子城”人口激增,北來的貴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門外,形成三坊七巷的雛形,也為其一脈相傳的士大夫傳統打下了根基。

唐安史之亂後,避難而來的士人又選擇了這裡。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基本形成。至宋代,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南移,“三坊七巷”作為閩地達官顯貴、文士名流的聚居地地位日益突出。誠如郁達夫所言,這裡“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並由此形成了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共存共榮的文化生態。“三坊七巷”又歷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中葉至晚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傳統與近代中國的風雲激盪交融在一起,加上船政學堂、馬尾船廠在福州創辦等種種機緣巧合,這裡湧現出大批近代中國風雲人物。

三坊七巷現存大量有價值的古建築多形成於明清時期。著名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要看坊巷格局,全中國只有福州獨一處!”這個“獨一處”,就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俯瞰三坊七巷

以南北向的南后街為界,三坊七巷被分為東西兩半。西邊從北到南依次是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東邊從北到南依次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如今,光祿坊、楊橋巷、吉庇巷已消失,衣錦坊也少了一半——北半幅被建成了高層商品房“衣錦華庭”。

存餘的三坊七巷和南后街保留了古代街坊“方塊居住”和“市場固定”的格局。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古樸、富有地方特色傳統風貌的街區。

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多是數座毗鄰,每座又是多進院落。主座庭院、廳堂、居室與側座的花廳、書房、假山園林互相輝映;院內的柱礎、燈槓、斗拱、雀替、窗欞等木石構件精雕細刻,加上門罩、六離門、復龜亭、美人靠等構成完美的建築體系。在海內外建築專家的眼裡,三坊七巷是是研究中國城坊歷史的活化石,是“江南古建築的藝術寶庫”,是“明清古建築的博物館”。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今日三坊七巷

這裡,有159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分別是: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小黃樓、水榭戲臺、二梅書屋、林聰彝故居、陳承裘故居、歐陽氏花廳。

站在“衣錦華庭”的樓頂向下望,在三坊七巷的一片灰瓦海洋裡,座座民居的重重風火牆好象此起彼伏的波濤,聲勢壯觀。

現在的南后街上正在大興土木,從北向南,工程車在街上挖開大口子,埋設各種現代生活所必需的管線。南后街兩邊的房子大多已經在拆除,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空氣中瀰漫著木材發黴的味道,尚未倒下的牆壁上,寫著大大的紅色“拆”字。在三坊七巷的深處,更多的老房子,被保護規劃列為拆除或改造的對象。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今日三坊七巷

比建築實體更落寞的是人文意義上的三坊七巷。作家北北說,這是“人脈斷了”。三坊七巷在建國後的公房改造中住進大量平民,伴隨著儒家傳統中士人階層的消失,它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聚集之地,失去了作為生命力支撐的文化傳統。時代變遷,它所有的關於“鐘鳴鼎食之家”和名人層出的回憶都已定格,並在歲月流逝中逐漸風乾。再加上由於產權不清帶來的修繕不力,老建築在多戶雜居的“過度使用”中日顯破落,三坊七巷也就日益年邁無力。

衰微,幾乎是像三坊七巷一樣的古城區的必然結局。“以前,我們沒有認識到文物的價值,破四舊等運動,把我們的很多歷史都隔裂了。”阮儀三教授說。

成為消費品的未來

位於衣錦坊內的歐陽花廳是三坊七巷的明清院落中保護最為完好的一個,堅實厚實的鐵絲木大門據說曾火燒不損。

如今這裡天天大門緊閉,敲門不應。附近值勤的保安說,他們也懶得敲門了,因為“敲了也沒人開。”——這個三坊七巷裡最精美,留存的也最為完整的院落從不接待遊人,也拒絕來訪。上世紀40年代,在美國工作的歐陽推回到福州,無論任何運動,死守花廳堅決不出,此後這裡就被稱為“歐陽推花廳”。1993年,李嘉誠的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福建閩長置業有限公司,拆掉半個衣錦坊蓋起高層小區“衣錦華庭”。從此,歐陽氏花廳唯一的傳人歐陽敏再也不與外人交往。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俯瞰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曾險些面臨“沒頂之災”。1993年5月,福州市政府以每畝98.95萬元的地價將“三坊七巷”661畝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福建閩長置業有限公司,用於房地產開發,政府負責該地塊的拆遷費用。此開發方案引起巨大爭議。經過多年談判後,政府於2005年底收回了“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權。

沉默的三坊七巷,在經歷了多次“生存or死亡”的風波之後,今年迎來了建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造:計劃投資30億元的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7月31日,工程車開進了它的中軸線南后街。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俯瞰三坊七巷

按照福州市政府批覆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改造後的三坊七巷要成為“以居住功能為主,集文化、休閒、商業、旅遊為一體的具有濃厚福州傳統建築、文化特色的典型裡坊式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將建築保護、整治方式分為5種: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原則是養舊如故,只修不建;歷史建築進行維護、改建;此外的建築物分別視情況進行局部保留、更新或近期暫留。

福州市旅遊局市場處處長吳海燕表示:“三坊七巷今後不再作為生活區,原則上,現有居民都是要搬走的,不然住家結構不適合向遊客開放,有條件的名人後代留下來也可以;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都留下來,公房都要拆掉,騰出空間做旅遊配套用;南后街要打造成老字號一條街;以後三坊七巷裡的人員以旅遊服務人員為主。”

在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彭一萬看來,這面臨保護與旅遊開發的兩難問題,“人住在裡面,遊客就不好進去;人都出來,老街區就沒了本來的人氣”。這也是中國許多古城區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改造後的三坊七巷

今年(注:2007年)年初,“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啟動時,大約有居民15000多人,現在2000多戶已經在動遷。

“住公房的大部分都已經搬走了,有私有產權的大部分還在這裡”,沈葆禎第五代孫沈祖強說。記者遇見他時,他剛從市區回來,拿起一塊木板,墊在門檻上,像過蹺蹺板一樣把電動自行車推進沈宅天井。

今年72歲的沈祖強以前在鐵路部門做工程師,退休後常住於此。他說,房子是沈氏公業,不屬於個人。現在共12戶住在裡面,7戶屬沈氏家族,另5戶是外姓。

沈宅屬典型的三坊七巷民居樣式,邁過門檻就是門廳,然後依次是天井、大廳,再進入各個花廳。沈祖強住在天井右邊的花廳裡,小院子裡有棵留香樹。“這樹也是文物,平時自己不能動的,修剪時得園林局的人過來”,沈祖強說。

另5戶已經辦了手續,準備遷出三坊七巷,但是沈祖強不準備走,“沈氏公業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裡丟掉”。對即將到來的修繕,他也很憂心:“住在這裡就要負擔修繕費用,否則政府要收回產權,家族已經討論過幾次了,該怎麼拿出這個費用。”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改造後的三坊七巷

眼下的三坊七巷,堅守的人有點寂寞。這裡的住戶大多是建國後搬來的,他們大多數都樂於離開破舊、狹小的居住環境,糾紛主要發生在補償標準上。至於名門的後代,據阮儀三教授的調查,三坊七巷的名門後代大多已不住這裡了。三坊七巷管委會也發現,近年來三坊七巷的常住人員逐年略有減少,出租戶增多,外來人口大量入住。

在阮儀三看來,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不僅要保護其自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整體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歷史街區的建築群體保存的是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生活區域格局,它顯示著城市發展過程的歷史信息,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風貌。還因為街區至今有人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生活,街區才能作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民居類的古建築失去環境,就失去了保護意義。”

阮儀三認為,改造後的三坊七巷仍要保留老街歷史風貌,並且“有淵源的人都應該留下來,不僅僅包括名門後代”。

三坊七巷,風流已逝

改造後的三坊七巷

在一個消費主義的年代,失去了內在生命力的三坊七巷能否通過“修復保護”而重生,還是像許多已經死掉的古城一樣成為美麗外衣包裝下的購物中心,成為一臺產生利潤的機器?阮議三說,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古城成為一件“消費品”是個必然趨勢,對此,“也不必太過於擔心,只有老房子還在,河流不填並還在流著,人就是可以變的,但是房子沒了,一切就真的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