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甘竹灘洪潮發電站 發掘“科技順德”基因

廣東發展|甘竹灘洪潮發電站 發掘“科技順德”基因

“廣東高質量發展媒體觀察團”來到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甘竹灘歷史展館。郭昊奇 攝

广东发展|甘竹滩洪潮发电站 发掘“科技顺德”基因

水上展示館。郭昊奇 攝

紅網時刻記者 姜心玥 佛山報道

11月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家主流媒體、研究專家、高校學生代表組成的“廣東高質量發展媒體觀察團”,來到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甘竹灘歷史展館,感受順德實現高質量發展背後不竭的精神動力。

在甘竹灘歷史展館中,甘竹灘發電站的建設全過程通過圖片、視頻、實物等多種方式呈現出來,讓觀察團充分感受到了順德人“敢為人先”的精神。

據瞭解,1934年,順德商人陳永濤等與一批歸國華僑募集巨資籌建水力發電廠。他們在容奇成立籌備處,精心設計樣式,計劃建設發電量多達700多千瓦的發電廠。預期電廠建立後,可供5間工廠使用,更可為附近10個鄉村提供電力資源和解決部分工廠用電需求。這是順德人把科學技術運用於自然能源嘗試的開始。由於戰火連綿,建設發電站被一再擱置。直至1970年11月15日,甘竹灘洪潮發電工程指揮部才成立。

指揮部成立後,從各鎮抽調5000個勞動力,按照營、連、排、班推進施工任務。機電設備製造安裝則由相關21家工廠協調完成。1971年1月1日,來自順德十個公社兩個鎮共7000人參加開工儀式,甘竹灘洪潮發電站建設工程正式啟動。

甘竹灘位於西江下游流向北江的一條支流入口處,是順德龍江南端與杏壇西端交界點,水位落差僅1.8米,但水流量極大。如何在一個落差難以產生巨大能量的區域建造一個發電站是整個項目的技術難點。

順德水利局成立工程設計小組,在中山大學教授們的指導下設計出一座直徑0.4米的水輪機組用作模型。他們以人為方式,不斷設置各種水頭去差推演數據。經過半年反覆實驗,設計出可引發水落差巨大發電量的“菊花型”車葉單向貫流式水輪機。這一直徑三米,臥向式的車葉,可在1.2米的水頭下發電200千瓦,即使在0.3的微水頭狀態下也能發電24.4千瓦。在這種獨有技術運用下,甘竹灘可成為一座發電5000千瓦的洪潮發電站。

此外,工程小組還設計出水底廠房,房頂洩洪的方案,解決建站後流量不足的難題。同時,工程小組計劃在灘口右側開鑿出一條長334米的人工河,建造一個孔寬12.2米的船閘,令所有往來廣州與西江的船隻安全通航。

甘竹灘工程牽動著全縣各個部門,各方協調,通力合作,最終共贏制勝。工程進入爆破清渣時期,需要大批勞動力。容奇、大良兩鎮立即組織200多名民兵前來助戰,十個公社在調整好春耕勞力後,也抽出精幹隊伍來支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不停炸石。經過4000民工日夜輪班推進,50天后,完成炸石清渣工作,共炸石清渣9萬方。紮實完成後,又是洩洪閘施工,安裝機組等工作,終於,電站建築在1971年12月中旬全部完成,機組安裝和調試以及併網工作都在1972年4月底完成。1972年5月1日甘竹灘發電站第一期正式發電。

據悉,甘竹灘發電站到1991年為止,共發電1.77億度電,為順德工農業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電力和有效能源,有力推動順德經濟發展,達到當初設計要求。2010年,甘竹灘發電站全面暫停發電,但仍保持防洪和通航功能。2017年,它成為順德第12個黨員教育基地,弘揚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和普及水力發電科學知識。

在提倡建設科技順德的今天,甘竹灘精神內裡充盈的那種銳意創新,不甘人後,直抵巔峰的文化精神和時代擔當正是當今科技順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德將繼續在甘竹灘精神鼓舞下,搶抓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融合全球資源,佈局科技創重點,鼓足幹勁,重新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