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中共東北的組織其實成立的時間很早,但長期處於白色恐怖之下,在長期對敵鬥爭的過程中,因為環境的過於惡劣,加之偽滿日特因素,多次遭到破壞。特別是在各地分散活動的黨、團員,時有被捕事件發生。應該實事求是的說,在歷次破壞案中被捕的黨團員,尤其是幹部群體,大多數都表現得堅強不屈,經受住了敵偽的酷刑逼供,湧現出了諸如趙一曼等精神照耀千秋的革命烈士。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這裡簡單的重新回顧一下東北建黨史:

1923年,東北地區已經有了中共活動。

1927年10月,成立了東北地區中共統一領導機關,命名為中共滿洲省委,省委機關設在瀋陽。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日偽對瀋陽統治日益嚴密,滿洲省委領導機關活動困難增大,經向中共中央請示後,省委於1931年底遷至尚未被日軍佔領的哈爾濱。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1935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根據中共代表團的提議,決定撤銷中共滿洲省委。

1936年6月以後,中共先後在東北四大抗日遊擊區成立了南滿省委、東滿省委、吉東省委、北滿省委和領導城市工作的哈爾濱特委。其中,東滿省委和南滿省委於1936年6月合組為東南滿省委,但習慣上仍稱南滿省委。後來,隨著東北抗日武裝鬥爭形勢的變化,東北抗聯部隊轉移到蘇聯境內建立抗聯南北野營,隨後整編成立了教導旅,在蘇境整訓期間,同時派遣小部隊分赴東北戰場繼續堅持鬥爭。

1942年9月,抗聯教導旅召開中共黨員大會,正式成立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也稱東北黨委會。這個委員會既是抗聯教導旅的中共黨委員會,同時它又是在東北黨組織與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全東北黨組織臨時最高領導機關。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抗聯油畫

1945年8月,東北抗聯部隊隨蘇軍進軍東北而返回東北戰場。11月間,東北黨委會派人與中央東北局聯繫,將原有東北黨委員會及全體黨員關係交東北局統一管理,從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在長期的隱蔽和武裝鬥爭中,東北的中共組織整體上經受非常人能忍受的殘酷考驗。但同樣也不可否認,少數人出現了意志薄弱,投敵賣國的行為。由於險惡的鬥爭環境和分散活動狀態,當時的組織無法也不可能掌握所有情況。在有關當事人中,有的繼續從事艱苦鬥爭,成為各級負責人;但也有一些人因被捕後失掉組織關係,或轉移外地,或就地潛伏。當東北抗聯部隊返回東北戰場後,這些人又通過各種渠道和關係被接納到革命隊伍中來。當中共的政治組織和武裝力量席捲東北之時,建立各地政府之時,組織上對這批人不瞭解或不完全瞭解他們的歷史情況,也就很難公正、合理地使用他們。

全國解放後,中共東北局組織部很重視這一情況,因此也制定了相應的甄別政策。

1952年初,對原來東北隱蔽組織人員(黨員)和抗聯有關人員進行鑑定的調查工作開展開來。為了集中進行對東北地下黨破壞案的審查工作,東北局組織部和東北局紀律檢查委員會聯合組成了調查組,即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組。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大連圖書館檔案報紙

此前,一位在東北地下黨時期的同志歷史情況不清,而他又在中國駐某國大使館工作,為了查清他的問題,特將他從國外調回到東北局另行安排工作,由此引起東北局的重視,決定對東北地下黨歷次破壞情況進行一次調查。經東北局組織部研究決定,也讓這位同志參加調查組的工作,邊工作邊接受審查。

1953年8月,東北局就幹部提升、調動問題進行了總結,指出“在全面地識別幹部過程中,如遇幹部歷史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犯過錯誤,受過處分,則要鑑別其問題性質、情節輕重、工作中一貫表現如何與是否經過審查,有無結論,結論中有無保留問題”等情況的考查後,合理使用。

調查組的工作在務實,求真的基礎上,還是卓有成效的。如原東北局組織部長郭峰就糾正了把劉少猷錯當成劉少奇的錯誤鑑定(這是原調查組年輕的工作對歷史情況沒有全面掌握,主觀判斷錯認的)。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劉少猷烈士(1902-1930),原名劉平楷,又名劉少遊、劉少猶,字履瑞,化名聞玲。1928年底,劉少猷接受中央委派,先後任滿州臨時省委書記兼軍事委員、代理省委書記。1930年4月被叛徒出賣,被捕,7月,獄中被殺害。

1954年初,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工作結束,根據工作實際和調查取證,形成了多卷綜合案卷。其中:

1.對滿洲省委、對抗聯的重大破壞案專門立卷,對每次遭受破壞的原因、經過,被捕人員在獄中的表現和敵偽判處結果等都有詳細材料;

2.對於群團組織,包括反日會等被破壞案,一般只有敵偽破壞經過,被捕人員名單,沒有進一步調查和整理,屬於原始資料性質。

3.除綜合案卷外,還整理了“東北黨組織破壞案的情況”;“黨的文件”;“敵人調查研究我黨的資料”;“東北抗日聯軍破壞案情況”;“國際交通網被破壞情況”;“抗日聯軍作戰情況”;“偽軍、警察譁變情況”;“其他方面”等8個專題資料。

通過大量的艱辛的取證調查,調查組的成果對東北斗爭歷史的回顧和佐證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形成的這幾大類材料,對於東北地下黨破壞案的瞭解和和解決有關人員歷史結論問題,提供了基本依據。

同樣作為歷史的證明,後來歷次的重新整理中,也發現了這些材料存在的不足之處。如在已掌握的材料中,只有一小部分黨內文件和了解滿洲省了解相應的歷史活動的有關人員的回憶和證實材外,大多數是從敵偽檔案中收集來的。對於歷史的敘述,對於有關被捕人員在獄中的表現(供詞),有些情節(細節)不清楚,不準確,也不能全信。對於某些人員的歷史結論建議,有的也有失偏頗,存在不實之處。對某些人的結論,還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核實後,定案。包括調查組某寫的對滿洲省委評述的前言,並不可取,有不當且不實之處。因此在後來的綜合卷中都沒有印上“前言”。

「紅潮」東北隱蔽鬥爭組織簡略及建國後“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

值得肯定的是,當時的東北地區還沒有建立相應的黨史研究機構,東北地下黨破壞案調查組作為東北組織第一次收集了一大批資料,這對以後開展對東北地下黨歷史和東北抗聯史的研究具有相當高的價值。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歷史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