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提到风尘女子,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这一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

然而,这些女人也可以书写传奇。比如柳如是,风尘女侠,铁骨铮铮,愿以身殉国;比如李师师,慷慨解囊,以助军饷;再有的,痴情如杜十娘,为情所负后怒沉百宝箱。

《金陵十三钗》中,讲的正是一群欢场女子的传奇。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整个故事围绕着“女学生换风尘女子”的主线展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五万日军包围六朝古都,将之沦为肉食餐厅。

战争时期,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13岁的孟书娟就和女同学们躲在一座教堂之中。虽然缺粮少水,但相比外面还算是平静。

十四个风尘女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平静。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她们浓妆艳抹,身着艳丽,摇曳着身姿走进教堂,她们被安置在地下室。在硝烟弥漫的时候,依旧打情骂俏,弹琴,打牌,化妆。

这过于欢快的出场,也令人感到不安。

不合时宜的欢快佻达,在任何电影中都是属于注定被悲剧消费的迹象。

于是,当日军冲进教堂,想要对女人施暴时。女生学,成了第一保护的对象。而风尘女子的“失贞”显得无关紧要。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整部影片一开始,其实就暗示着这样的基调。女学生们一出场,就引来士兵们为了保护她们而战死无数。她们也很快能找到下一个庇护者,她们称之为父亲,其实是偶然闯进来的白人浪子。

在所有人眼中,她们那惊恐的小小身躯,值得保护。

尤其,是在那13个风尘女子面前。

她们很美,上世纪30年代的那种美:大红色的嘴唇,精细修剪的眉形,眼角要挑起,旗袍开叉的地方恰到好处,让人浮想联翩。

导演的镜头显然是细细斟酌过的,每一丝女人味都浓烈到位。白人男子迷醉了,少年们不知所措,女生学生们偷偷观察着,羡慕着,同时又自尊过剩地嗤之以鼻。

前半段影片给人的感觉,好像这是一种极漂亮,又极低贱的东西。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真到了牺牲的时候,谁冲在前线还用说吗?

所以玉墨(倪妮饰)提出的代替女学生去接受日军的羞辱,没有得到反对。“贞洁”是所有人心中的“硬通货”,值得被保护。

而玉墨给出的理由是“女学生受不了这些,她们会活不下去”,而我们,“什么男人没见过?”

她们为什么这么做?

显然,这些被污名践踏到底的女人,看到了一个重塑尊严的机会——身为“下等人”,做出一件“伟大的事”。

而这些,要用命来换。

她们不在乎,当她们换下旗袍,卸掉妆容。重新穿上女学生的衣服时,她们是多么欣喜。

怡春换好了衣服,说:“我妈看见了该多高兴啊,咱家就缺个读书人”。

那一幕让观众想起来,她们也曾经是姑娘。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她们也渴望爱情,对生活有过憧憬。

一个叫豆蔻的风尘女子,看到病重的小伤员。他们都只有15岁,那孩子全身是绷带,脸上也是,但是看到豆蔻还是要咧嘴笑。

豆蔻看的心都碎了。于是开始照顾他,给她换药,给他喝酒(止痛)她想弹琵琶给他听,但是琵琶断的只剩下一根弦。

“好听吗?”

“好听。”

“谢谢你。”

“别谢我,娶我吧。”

“我家什么都没有。”

“那我就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我没妈。”

如果她不是风尘女子,他没有负伤。如果这是和平年代,那么一切都好了。

可甜蜜不是她这种人能奢求来的,她哭了,伤员哭了,所有人都哭了,哭的是不能发芽的爱情,也是自己,哭自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为了给小伤员买琴弦,豆蔻离开了教堂。被日军俘获......死前她心中升起幸福的光芒,她和小伤员私定终身了!

她终于也有了爱情。然后永远地离开了。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低贱和高贵,真的那么重要吗?

从本质上来说,女学生和风尘女子追求的东西并没有不同。

还记得彩色玻璃背后的眼睛吗?少女透过孔眼,偷窥环肥燕瘦的十三钗,那一刻她少女的心中点亮了一根火柴。豆蔻年华,知书达理的少女,和秦淮河畔的佳人,天使与恶魔,邪恶与纯洁,看起来好像是分庭抗礼。羡慕,要暗暗的,打死不认。不过,你能否认这人性中隐秘的成长吗?

对于十三钗来说,读书人,女学生,是她们羡慕的对象。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选择作践自己呢?既然不是选择,那么又何罪之有呢?

《金陵十三钗》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风尘女子和女学生,该牺牲谁?

很显然,最后牺牲的是风尘女子。

巧妙的是,恰恰说明一件事——她们没有那么值得被牺牲。

《金陵十三钗》:你本温柔,却逃不过鄙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