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竟然是男身

文殊菩薩竟然是男身

五臺山中臺的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梵文音譯文殊師利,略稱文殊,意譯為“妙吉祥”、“妙德”。五臺山僧眾習慣稱其為文殊菩薩。佛教典籍中對於文殊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小乘經》說:“妙莊王生三女,長文殊,次普賢,再次觀音,一子為地藏。”《悲華經》則說:“有轉輪聖王,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不目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文殊師利是古印度舍衛國中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的公子,後離家皈道,投在釋迦牟尼門下,拜師學習佛經,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並被尊為眾菩薩之首領。

文殊菩薩竟然是男身

女相普賢和文殊菩薩

在中國佛教中,隨著菩薩信仰的興盛與發展,文殊不僅成了五臺山佛教的教主,而且又獲得諸多殊榮。其身份也有多種說法,說他本是佛,為了渡化眾生,弘揚佛法,也顯化成菩薩身份。有的說他是七佛之老師,甚至是九佛之老師。有的說他曾是釋迦牟尼的祖師,等等。總之,在佛教界,他是特別被景仰的一位偶像。因為他特別聰明富有智慧,而且對個人名利毫無一點牽掛,為開啟人間智慧,他可以幻化成各種身份,絲毫不顧自身的苦樂與尊卑。因此,在五臺山殿宇字之內,他有時被塑於佛壇正中間,顯示身份的威儀;有時又被塑於釋迦牟尼佛的左側,被稱為左脅侍,專司智慧,所以又被稱做大智文殊菩薩。在這座大文殊殿內,正中塑的就是大智文殊,其坐騎為形如威猛的一頭雄獅。他的坐騎,原是截教通天教主的部下,名叫虯首仙,為青毛獅子成精,戰敗後恢復原形,隨了文殊。也有的地方說,虯首仙,原為一頭狻猊,長相類似獅子。所以在五臺山的個別寺廟中,文殊的坐騎為狻猊。在大智文殊的左方、右方和前方,供有五方文殊,即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其順序為: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東臺頂的聰明文殊。其兩側為十二圓覺,均為菩薩脅侍。在大智文殊的背後,還有一尊文殊銅像,手拿甘露瓶,故又稱甘露文殊。就在這座殿,你也可以感覺到文殊的名字是很多的。而且每一尊塑像(除了那種銅像)均高雅而美麗,雖表情不一,但目光中所閃現的都像是開啟人們心扉的聰明與智慧之光。

文殊菩薩竟然是男身

央視86版西遊記中的女相觀音菩薩

相傳,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時,文殊、觀音、普賢均為男相。在我國北魏時,大有作為的魏孝文帝曾親臨五臺山朝覲拜佛,開歷代皇帝朝山拜佛之先河。北魏靈太后篤信佛教,太子遵循母意,打破“女身不能成佛”的清規,讓文殊、觀音、普賢均成了女性。所以自南北朝之後,文殊雕塑多顯女像。唐朝武則天更是尊崇菩薩為女身之說。1988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就是讓女演員扮演的女性形象。歷史上經過這三次女性化“改革”,文殊為女性便基本成“定論”了。其實,菩薩能隨境而變,本無性別之分的,因為,他們早已超凡脫俗而進入另一個境界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