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信神、不信鬼,沒有敬畏、沒有崇拜。吃飯不用禱告、見面無需擁抱,沒有自己的禮節儀式。和什麼宗教的人都能混搭在一起。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吃,連老鼠都不放過。不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中國人都能和他們做生意,來來往往,不亦樂乎。

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中國人的信仰會讓你嚇一跳,讓你側目,讓你不得不歎服。中國並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圖騰,而是早將這種信仰精神化、實用化、日常化了而已。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有西方學者說,中國人的信仰是祖宗崇拜,祖宗們曾經不懈努力,奮鬥不息,克服困難,創造價值,後人崇拜祖先,是感謝先人的付出。華夏大地的各類宗祠、祖祠,清明祭祖,正月燒香便是明證。

另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大衛教授也曾經說,中國的信仰是中國的古代神話。西方神話中高高在上的“太陽神”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容侵犯,大洪水來了躲進諾亞方舟中逃生,西方的信仰讓民眾成為神明的奴僕,而中國人的神話故事則是勇於抗爭,不怕輸,更不服輸的大無畏精神。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應該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只說對了一部分。祖宗崇拜除了注重傳承,更重要的是強調感恩之情,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神話傳說注重拼搏向上,自強不息,但中國人的信仰和精神要遠遠超出這兩類。

祭祀拜祖,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過,老家在農村的,正月和特定的節慶日子更為隆重。在南方客家地區,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祖祠,每年在固定時間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禮儀和程序雖各有不同,但主旨都祭祖,感恩祈福。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另一方面,中國的很多神話傳說,如《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鑽木取火,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個來,這些無一不是奮鬥、拼搏的精神體現。《易經》則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當然,中國人還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生活情調,在艱辛的勞作中,永遠不會忘記陶冶情操,《詩經》正是這樣的產物,從此,中國人不僅以勤勞勇敢出名,更成了詩的國度,大洋彼岸總統的女兒,學習漢語就是從詩歌開始,中國的詩歌不僅朗朗上口,意境優美,更充滿哲理,讓人愛不釋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另一本同樣影響深遠的《論語》,則專注於社會治理,強調人和人之間如何建立和諧社會,這種理念,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必須而重要的。當然中國人也強調人與自然合二為一,這就是我們的《道德經》。這兩本書中很多深刻的道理,早已簡化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各種成語,如孟母三遷、殺雞用牛刀、後生可畏、愚公移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總的來說,中國人的祖宗崇拜,是傳承與感恩;神話傳說,則是自強奮鬥;強調人和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這種人文成長環境,遠遠超越了其他宗教的教義,不再是某些條條框框,而是變成一種做人的態度、人生精神和社會情懷,應該說中國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超脫了宗教,昇華為世世代代血液裡的靈魂。在這個環境下成長的人,自覺不自覺間就有了這種精神氣質,這也是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懷特徵,並能做好自己的原因。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中國人有追求,有精神,懂得生活,也有人文情懷,說這樣的群體沒有信仰,真是笑話,只能說自己孤陋寡聞、不值一笑。中國的信仰就是中國精神,流傳了幾千。將《易經》、《詩經》、《山海經》、《論語》、《道德經》合編在一起,就是她的教義。字數不多,只有區區六萬字。而《聖經》有七十七萬字(英文),翻譯成中文,因姓名在英文中一般只有一個字,而中文有好幾個字,字數超過了100萬。

沒有信仰?別鬧笑話了,中國人的信仰早已滲入骨髓

很多人說我沒有讀過這些經典,不知道她的教義。這就是國人信仰的與眾不同之處,她不需要你每天禱告,更不需要你每天跪拜,在你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哪吒、嫦娥、王母娘娘;稍大一點,您就會懂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大一些,即便你不知道,老師也會告訴你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幾千年來,前人已經將這種教義變成日常的各種故事,融入我們的生活。無論辛勤勞作,還是閒暇孤寂,這些教義都伴隨你的左右。

從出生開始,直到入土為安,掛在牆上,這些教義無時不刻離開過你。這就是中國信仰,深植於每一個國人的靈魂;這就是中國精神,滲透每一根骨髓。大鵬展翅,一舉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