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是用來做什麼的?

行攝青年


馬上就要到旅遊的旺季了,很多人都開始操心自己到底應該去哪玩,其實有很多人心目當中最理想的地點就是北京。因為在北京這個地方不僅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著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北京五壇。

由於歷史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所以我們對這些東西都十分的好奇,在這樣的好奇之心驅使之下,很多人都來到了北京參觀天壇地壇和日壇月壇。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這所謂的北京五壇到底是拿來做什麼的呢?他們和我們所理解的有什麼不同嗎?

其實這所謂的北京五壇,在古代的作用就是祭祀。因為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當中祭祀是最為重要的活動,在這場活動當中既可以祈福天下,同時又可以達到與神明互通的這樣一個目的,從而保證自己國家能夠在未來的很長時間之內風調雨順,所以祭祀也被皇家認為是最重要以及最高規格的大型活動。當時也是出於祭祀活動的重要性,皇帝為了能夠減少祭祀活動當中路途的消耗,所以在北京修築了最為有名的北京五壇。

天壇就是這些當中最為標誌性的一個建築,因為它的地位最高,所以每個人到了北京都會來觀看一下這個佔地如此之大,甚至比我們都喜歡看的紫禁城還要大的祭祀地點。

為什麼古代的祭祀還要分天壇和地壇呢?

是因為他們在進行這項活動的時候分為祭天和祭地,由於天和地是不同的屬性,所以必須要進行區分。以天作為天子的象徵,以地作為皇后的象徵,因此祭天和祭帝自然有不同的規格和禮儀形式,在後來的逐漸演變當中,有很多的朝代也會將天壇拿來用作求雨。

地壇和天壇相比自然是規格要小一些,但是由於不同的朝代,他們對於基地的儀式也有所演變。當然地壇並不僅僅是我們說的以地壇作為皇后的象徵,只是說在一個籠統的界面上來說認為大地之母,就是由當時的后土女神仙所開創出來的,因此祭地主要是希望這一塊土地能夠更加肥沃。

在古代的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之下,只有通過不斷的跟蹤才能夠讓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因此祭地也是像我們如今叩拜財神爺一樣重要的事情。有很多人認為祭地的活動也許會非常簡單。其實在這項活動當中皇帝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他幾乎要下跪70多次,叩拜200多次才能夠完成這個儀式的一大半。

相較於這兩個較為大型的建築來說,日壇和月壇就沒有那麼高的規格,日壇其實就是祭祀太陽,而月壇自然就是祭祀月亮神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自然萬物有著天然性的崇拜,所以在祭祀太陽的這場活動當中就是一種對於天體和自己不懂得自然萬物的一種油然而生的崇拜。因此祭祀太陽的活動,皇帝每隔一年會參加一次,並不像前兩場活動那樣參加的如此頻繁,而月壇就是地位較為低一些的神仙了,所以皇帝會隔兩年來一次。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如今的北京五壇已經改成一個旅遊開放的場所,但是我們依舊能夠從當時人們修建這些建築時候的面積以及作用,來判斷出古代的時候小農經濟之下,這些我們如今看似較為封建的祭祀活動,對於他們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然而而除了這些之外,這些古建築對於我們研究歷史來說意味著極高的價值,通過這些祭祀活動,古人雖然有一定的封建性在裡面,但是同時也能夠表達出他們對於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種祝願和期盼。因此這種祭祀活動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古人的一種給予自己希望的許願活動。但是我們依舊要知道的是,要實現這些願望的前提,必須是要相信科學,腳踏實地才能夠真正的富裕起來,所有將希望寄託於空想的人都是不切實際的。


貓眼觀史


其實應該是五壇,除了天、地、日、月壇,還有一個先農壇,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北京天壇】

位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約273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北京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約37.4公頃。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地之壇。


【北京日壇】

日壇位於北京朝陽門外東南,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處所。



【北京月壇】

月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西,月壇北街路南。月壇原名“夕月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


【先農壇】

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春時東耕於藉田,藉田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上面這五個壇為北京五大壇。


哎吆看科技


準確的來說,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以及先農壇,和在一起稱為“北京五壇”。“北京五壇”按照故宮的方位來看,日壇在故宮以東、月壇在故宮以西、地壇在故宮以北、天壇在故宮以南偏東、先農壇在故宮以南偏西。

這五壇,大多與我國古代的祭祀禮制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

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永定門內大街的東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天壇原是明朝與清朝兩代帝王舉行祭天與祈求五穀豐登的場所。

地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安定門外大街。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是明朝與清朝兩代帝王舉行祭祀地神--皇地祇的場所。

日壇,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外的東南方向。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是明朝與清朝兩代帝王舉行祭祀太陽神的場所(古人將太陽稱為大明之神)。

月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是明朝與清朝兩代帝王舉行祭祀月神的場所(古人將月亮稱為夜明神)。

先農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我國自古以來都重視農業,傳說古代有教百姓耕種的農神,稱之為先農。在明朝永樂年間修建先農壇,用以祭祀農神,清朝也延續此禮制。

需要補充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五壇”陸續經過了修繕。除過先農壇現在成為博物館之外,其他四壇成開闢了供遊客遊覽的公園。


環球網



歷史上,北京是明清時期的都城。古時,皇帝自稱天子,對天地神明非常的敬畏,於是建造了很多祭祀神靈的地方,在明朝時期修築的“五大壇”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



北京五壇,以紫禁城(故宮)為中心成對稱分佈,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


1、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經過不斷地改建擴建,在乾隆年間建成。建築長1700米,寬1600米,佔地面積273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



明清時期,皇帝在冬至這一天前往天壇祭祀皇天上帝,為蒼生百姓祈福,許下來年風和日麗、五穀豐登的願望。“祭天禮”一般由“天子”主持,寓意國家復興、與民同樂。

天壇有兩道壇牆,內壇牆和外壇牆。內壇包括圜丘和祈谷壇兩部分,圜丘壇也叫祭天台,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壇,“祭天禮”就是在這裡舉行的。外壇的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路天橋東側


2、地壇


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名叫方澤壇,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新修建後更名為地壇。清朝時期又多次修建整改。



夏至祭地,在地壇。為了表達虔誠,祭祀開始的前三天進行齋戒,這一禮節一直延續到乾隆十八年(1743年)一位執事中暑而死才打破了慣例。



地壇也分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有方澤壇、黃衹室、齋宮、神庫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


3、日壇


日壇,又名朝日壇,是朝拜太陽神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



日壇為一圓形建築,壇面為紅色琉璃,象徵太陽。正中以白石砌成一方臺,即拜神臺。祭拜太陽神的日子定在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長短几乎相等,是寒冬和暖春的轉折點,古人選擇在這一天祭日順理成章。明清皇帝祭日禮儀雖有不同,但都相當隆重,可見炎黃子孫從古就對大自然有一顆敬畏和感恩的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北路6號。


4、月壇


月壇和日壇是在同時期建造的,又名夕月壇,是皇帝祭拜月亮和星宿的場所。


秋分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180°,晝夜等長,是秋日轉入冬季的入口。在古人眼裡,秋分是“陰盛”開始的日子,陰氣太重會影響國泰民安,朝廷在這一天祭祀月亮是為了國家的祥和興盛和百姓的身體健康



月壇為一層,是用漢白玉石砌成的,佔地面積196平方米。有內園和外園之分,主要建築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甲6號


5、先農壇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皇帝祭拜先農神以及舉行耕籍典禮的場所。每年立春,皇帝都會來此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先農壇的主要建築有太歲殿、先農神壇、神廚庫、觀耕臺、慶城宮等。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東經路21號

行讀北京


北京共有五壇,這五壇呈對稱分佈在紫禁城的東南西北,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

天壇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

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

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袛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地壇主要用於古代帝王祭祀社稷。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祇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徵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母題而重複運用。

日壇

日壇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處所。日壇又名朝日壇,又名朝日壇。原為明錦衣衛蕭瑛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開始修建 。日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即太陽)的處所,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 。《天府廣記》載:"祭用太牢、玉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甲、丙、戌、壬年,皇帝親祭"。日壇正式作為帝王祭祀太陽的場所是在明隆慶元年(1567年),在此之前祭祀太陽都是在天壇圜丘外從祭。

月壇

月壇,又名夕月壇,是明清皇帝祭月和祭諸星座的場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主要建築有遣官房、拜臺、天門、鐘樓、具服殿、神廚、祭器庫、宰牲亭、欞星門等。

先農壇

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先農壇。先農,則神農也,"壇于田,以祀先農"。魏時,先農為國六神之一("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掌中太陽品歷史


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並稱為“北京五壇”,這五個地點是明清時期皇帝祭祀神靈,祈禱豐收太平的重要祭祀場所。


祭祀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西周時期就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說法。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為了能足不出戶的完成祭祀活動,在北京修築了“北京五壇”。“北京五壇”根據名稱的不同,祭祀的對象也各不相同。

天壇是“北京五壇”中地位最高的一個壇,天壇始建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佔地面積273萬平方米,比紫禁城的面積還要大,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最初的作用是祭天地,在地壇建立之後,天壇便不再祭地。


除了祭天之外,天壇還有祈谷和求雨的作用。天壇的祭祀儀式一般都在農曆的初一和十五進行,祭祀的時間在早上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會帶領著百官來天壇行禮,以求神靈的庇佑。

地壇在“北京五壇”中的地位僅次於天壇,是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主要祭祀“皇地袛神”,也就是后土神。后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著名的女神仙,是盤古開天闢地後大地上產生的第三位神仙,傳說中后土掌管陰陽,生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祭祀后土神的過程非常的繁重,皇帝要下跪七十多次,扣頭兩百多次,因此每當皇帝步入老年的時候,祭祀后土的儀式都會派遣皇子代替。因為祭祀是皇家的大事,能夠代替皇帝祭祀天地的皇子,大多更有機會繼承皇位。由於祭地儀式非常的繁重,參與祭祀的人難免會出現錯誤,在清朝時期還出現過親王因為祭地被革職的事情。

日壇顧名思義就是祭祀太陽的地方,日壇祭祀的神靈叫做“太陽大明神”,祭祀太陽活動在每年的春分時期舉行。祭祀太陽活動的重要性不如祭天、祭地活動,每年的祭天和祭地皇帝都會親自參加,或者派遣代表參加,而祭祀太陽皇帝每隔一年才會參加一次。

月壇是明清時期祭祀月神的地方,月神是封建時期地位較低的神靈。月壇的佔地面積只有8.12公頃,主建築是一個一層的祭壇,面積只有196平方米。月壇的祭祀儀式相對簡單一些,皇帝每隔兩年的時間才會來親自來月壇參加一次祭祀。

先農壇是明清時期祭祀農神的地方,在農耕社會時期,農業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因此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對農神的祭祀。先農壇佔地133萬平方米,地面建築非常的宏大。


在每年開春農忙季節,皇帝都會帶領著百官在先農壇行借田禮。先農壇內有一畝三分的耕地,皇帝在行借田禮的時候,會親自耕種一番,來表示自己對農業的重視。

“北京五壇”在封建社會是帝王祭天的場所,而在現代社會,“北京五壇”都已經改建成旅遊場所和公園,成為了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


歷史總探長


什麼是壇?天壇、地壇中的“壇”,是指古代祭祀大典用的臺子,或者軍隊出征時,用來誓師的臺子,也叫壇,如登壇拜將。

北京有五壇,分別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這五壇無疑列外,都是祭祀用的。五壇以故宮為中心,日壇在故宮以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大致方位如下圖所示:

五壇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搞出這麼大陣仗,不嫌勞民傷財麼?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從祭祀說起。


祭祀

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一種信仰,人類初期,對世界認知不足,就有了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比如我們說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上古時期的部落也把龍作為圖騰,這些所謂的圖騰,其實就是信仰的一種,除此之外呢,中國人的祖先還信仰天地和祖先。

信仰祖先沒什麼好說的,人類得以繁衍進化發展,都是得益於祖先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通過各種方式生存下來,當然了,中國人的祖先信仰往往和神話傳說相關,比如女媧、伏羲等。

天地信仰,歸根結底就是自然信仰,自然界各種現象,現今科學的眼光來看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祖先不知道這些,他們認為自然界的現象都有某種預示,對此非常敬畏。

有了這種種信仰,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各類祭祀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來自於祭祀,如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祭祀屈原,二十四節氣也跟祭祀有關,如立春就要祭祀祖先以及春神、土地等。

祭祀的根本,是人心理上與神溝通,也就是所謂的人、神、天、地和諧共生。所以在祭祀的時候,要非常虔誠,進貢上香、叩拜行禮都是基本工作,更古老一些的祭祀,還要占卜。

祭祀的目的,當然是祈求神靈或祖先的保佑了。普通百姓祭祀祖先,保佑子孫平安,皇家祭祀,是祭祀神靈,起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山永固。

由此,便有了五壇。

天壇——祭天

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後清乾隆、光緒兩朝都重修過。佔地面積非常大,主要用途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求五穀豐登。古人對宇宙天地的認知有侷限性,認為天圓地方,所以天壇的主祭壇是圓形的。

祭天在古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你想啊,古代帝王都自稱天子,王者父天母地,天就是皇帝的爸爸,能不重要嘛。

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中國夏朝就已經有了祭天活動,是人於天交流的形式,祭天主要是感謝上天對人間的養育之恩,說透了就是感恩,然後祈求上天保佑,國家風調雨順啦、人民豐衣足食啦之類的。

周朝之後,祭天是所有祭祀中最重要、規格最高的,一般在冬至這天祭天,由天子主持,祭天的地點一般在國都南郊的寰丘,所以北京天壇也包含了寰丘和祈谷兩大壇。

中國後世的祭天習俗是在周朝時形成的,因為儒家起於周朝、推崇周禮,後來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王朝統治的核心思想,所以這一形式也就延續了下來。

地壇——祭地

和對天的崇拜一樣,人類很早就有對土地的崇拜,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臨行前,李世民給他的酒中捻了一撮土,意思是寧念故鄉一撮土,不念他鄉萬兩金,中國人死後也講究回到故土,落葉歸根,鄉土情懷,也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土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中國古代歷來是農耕民族,自然會對土地產生情感,覺得土地就像母親一樣,養育著一方人。

因此才有了父天母地的說法。

日壇——祭祀太陽

祭祀太陽源於先民對日神的崇拜,在周以前,祭日是最高規格的祭祀,以日神為最大的神,稱為大明明神,周朝之後以天為最高神,日神地位有所下降,祭日的規格也就不能和祭天相比了。

祭日的時間比較多,兩分兩立都可以祭祀,但最主要的祭祀日期是每年的春分。

月壇——祭祀月亮

月亮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文學作品中月亮也有著思念、團圓的意象。

中國很早就有了祭拜月神的習慣,中秋夜還會舉辦迎寒和祭月活動,這主要還是因為中國人對月亮的崇拜,另外月亮象徵團圓,中國人對家的感情非常深,只要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所以呢,祭月一方面是為了祈求月神降福人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祈求家人團圓或平安。

先農壇——祭祀農神

先農,就是農神,先農是誰呢?其實就是神農,是他教會了中國人農耕、種植五穀,他是農耕的始祖,是為五穀之神。

傳說先農是堯舜的宰相,是專門管理農業的神靈,他首創了糧倉儲備糧食,曾經在百姓難以解決飢餓問題的時候,賜給百姓穀物種子,並教會他們耕種,使老百姓免於饑荒之苦,被認為是上古時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啊,當然要祭奠農神了,這樣才能五穀豐登嘛。

小結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都源於祭祀文化,祭祀是一種古代文明,是一種信仰,是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是為了人神溝通,以達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目的。



也可自話


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做祭祀用的。

中國古人信仰大自然的超人力主宰作用,以為天和地決定了人類的一切。所以,天和地都值得敬畏,都需要祭拜,以表達敬意,換來對人類的善待。



所以,古人修建天壇來祭祀上天,修建日壇祭祀太陽,修建月壇祭祀月亮,修建地壇祭祀大地。不僅如此,古人還修建了先農壇來祭祀主管農業豐收的神仙。每到一年固定的時間,皇帝就會率領文武大臣到這些地方祭拜祈福。所以,這些場所都建在都城北京。

現在,這些祭祀場地都成了旅遊景點,成了文化古蹟。


高尚濤看中東


正所謂“天南地北,日東月西”。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

天壇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想修一座祭壇用來祭天,於明朝永樂十八年開始建,用了十四年跟紫荊城一起建成。當時叫天地壇,於嘉靖十三年改稱天壇。



古代人畏懼天,依明清兩代規制,祭天之典是非常隆重和程序化的,北京天壇就是兩代皇帝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祈天的祭天的地方。包括擇吉日、、“齋戒”、“上香”、“滌牲”、“演禮”“行禮”等。

地壇(也稱方澤壇)

在夏至祭祀的地方,建造的時間和天壇一樣。

在我國古代,天子一直實行的都是天地分祀的原則。史志將地壇標為“厲壇”,是取嚴厲震懾之意,北主水,不啟門,有威懾之作用。



其建造外形安裝我國“天圓地方”之說,天壇的設計以圓形為主,地壇則以方形為主。據《中國祭天·地壇祭祀》載,“對地袛神的祭祀在清代六大祭祀中僅次於祭天的祭祀”。

因為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本,人需要的物質都是土地給予的,所以古人對土地也是抱有“父天母地”的信仰傳統,所以歷代對地神的祭祀規格也很高。

日壇(也稱朝日壇)

明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開始修建,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處所。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



日壇正式作為帝王祭祀太陽的場所是在明隆慶元年(1567年),在此之前祭祀太陽都是在天壇圜丘外從祭。最後一次是清宣宗皇帝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親祭。此後祭日的禮儀漸漸荒廢,護壇人員裁撤,多年失管、失修。

1951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將日壇擴建佔地21公頃開闢為公園。

月壇(也稱夕月壇)

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月亮和二十八宿的地方。月壇壇面以白色琉璃鋪砌,象徵著白色的月亮。

民間太陰星君即為月神,俗稱“太陰”,皇家月壇祭祀月神並非是民間月神,而是皇家帝王祭祀的八神中的陰主月神。 清朝末年,皇家祭天的禮儀隨著皇家的沒落月壇也隨之廢棄,成為駐軍場所。



解放後,月壇被改為公園,有趣的是後來的月壇公園曾經是北京著名的婚姻登記處,許多有情男女曾在月壇這裡結為夫妻。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風口邊的豬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古代用來祭祀的,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為什麼會祭祀天、地、日、月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諸多現象都難以理解,比如日月變換、水火雷雨電等。因為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都缺乏科學的認識,人們就會心存畏懼,認為是神鬼的原因。

所以人們就準備各種供品、形成一種儀式,對天、地、日、月等超自然力量進行膜拜,祈求各路神靈消禍擋災,保佑人類。

此外,皇家會為了鞏固統治,會利用民眾的這種心理,神化統治者的身份。為此也會修建相關的建築物,形成固定的祭祀場所和祭祀儀式。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有何不同?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明代時建造,清代時繼續使用,明、清兩朝帝王用於祭祀天、地、日、月的。

它們的區別是在於祭祀的對象不同,天壇是祭祀天的,地壇是祭祀地的,日壇是祭祀太陽的,月壇是祭祀夜明神的。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

據說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分佈位置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任意劃分。

天壇在北京的南邊,地壇在北京的北邊,有“天南地北”的說法。

日壇在北京的東邊,月壇在北京的西邊,反映了“日東月西”。

而在這四個壇的中央,是故宮,代表了故宮的重要地位。

現在這些古代的重要的祭祀場所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北京的特色旅遊景點。


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