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孝庄太后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

俸添梦话


我是“煮酒温史”,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挖多尔衮坟的是顺治,所以题目换成顺治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应该要恰当一些。

多尔衮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跟随努尔哈赤一起征战,是清军入关、清朝建立的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为清朝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可就是这样一个功臣,为何在死后却被顺治帝定了谋逆之罪,收回一切封号,甚至被毁墓掘尸呢?顺治帝又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呢?



第一是因为多尔衮与孝庄的绯闻

皇太极死后没有定皇位的继承人,当时多尔衮重兵在握、军工在身,是很有实力登上皇帝的宝座的,但相传孝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用了美人计让多尔衮支持自己,把顺治顺利抚上了皇位,多尔衮则以摄政王身份辅佐顺治。

当时顺治只有13岁,还是比较依恋母亲的时候,但是宫女太监们都在纷纷议论自己的母亲和多尔衮有一腿,多尔衮也的确经常堂而皇之地进出孝庄的宫里,这让顺治十分痛恨,他深知孝庄是为了稳住自己的皇位,所以把恨都转移到多尔衮身上。

当时顺治对多尔衮的恨一定程度上还是摆到桌面上的,比如多尔衮给顺治指定的妃子皇后,顺治一概不会去宠幸,而且几番有废后的心思,都被孝庄阻止了,但这些在多尔衮看来都是小把戏,他也没看在眼里。


第二是因为多尔衮垄权

顺治的皇位可以说是多尔衮让出来的,但多2⃣️滚是个喜欢权利的人,不可能甘心将皇位拱手相让,只要他觉得权利没有握在自己手里,他随时可以选择废掉顺治,自己登基。

刚开始只是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不满意这个身份,让顺治封他为皇父摄政王,没多久多尔衮又觉得还是不够,又再次加封为皇父摄政王。

当时可以说实际掌权的是多尔衮,孝庄和顺治母子都是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的。


多尔衮嚣张到什么地步呢?

一是把自己的住处修得比皇宫还豪华,二是把玉玺直接带到自己的住处,理由是自己懒得进皇宫,要在家里办公,还有当时清朝给朝鲜的国书都是以皇父摄政王的名义写的,可以说对内对外,多尔衮都是真正上的一把手。

等到多尔衮死后还被追封为皇帝,不过只是顺治还没抓到他的任何把柄,鉴于多尔衮的功劳,顺治帝不得不这么做。

等多尔衮死了两个月后开始有大臣检举多尔了,列出了他很多的罪状,包括谋反在内,其中力举的还有多尔衮的亲信苏克萨哈,其实这可能都是顺治授意的。

有人开口,顺治毫不犹豫就处置了多尔衮,掘墓,所有财产充公,废除所有封号,把他的子孙移到其他宗族,禁止任何他的子孙祭拜,让他断子绝孙,可以说顺治对多尔衮的处置是很重的,足以见得顺治对多尔衮的痛恨。

当然顺治的做法孝庄没有阻止,可能打从心里孝庄也是恨多尔衮的,因为多尔衮的权势,她不得不小心周璇,而与多尔衮的周旋换来的是她和顺治之间的隔阂,母子关系的不融洽是孝庄的一大心病,所以顺治要处置多尔衮的时候她也只有默许了。


煮酒温史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去世,随后以皇帝之礼下葬。但是两个月后,顺治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夺去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然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掘墓鞭尸。而孝庄太后对于顺治帝的这一决议并不反对,如此看来也就是默许了。那么为什么孝庄太后也是如此痛恨多尔衮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朝廷内部的党争

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孝庄具有了极强的政治手段,多尔衮生前党羽众多,而且权势熏天,根本没有办法撼动多尔衮的地位。所以孝庄母子忍气吞声。

但是到了多尔衮去世之后,其党羽依然遍布朝中,而且我行我素。为了顺治帝能够彻底的亲政,必须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打击这些多尔衮生前的党羽,尤其是阿济格为首的多尔衮残余势力成为了打击对象。



于是孝庄命顺治利用多尔衮生前打压的朝臣率先发难。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人联名上书,请求惩办阿济格,随后有勇无谋的阿济格被拿下。

朝中的大臣们由此看清了局势的走向,为了向顺治帝效忠,所以纷纷请求惩治多尔衮。瞬息之间朝政风云变幻,开始了惩治多尔衮案件。孝庄和顺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权,团结了朝臣。



多尔衮妄自尊大,有不臣之心

诚然是多尔衮把孝庄和福临扶上了太后和皇帝的位置。但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根本不把孝庄母子放在眼里,对自己一步步的加封。

顺治三年多尔衮加封皇叔父摄政王,并且把顺治的信符由宫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顺治四年,多尔衮取消了对顺治的行礼。顺治五年,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并且把所用的一切礼仪排场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规格,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种种的一切都在提示着孝庄母子,多尔衮可能会行僭越之举。

因此孝庄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对多尔衮也早已没有了当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多尔衮和孝庄的绯闻

当时种种的传言说多尔衮和孝庄有私情,两人甚至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私通了,不论事实真假,这种绯闻的穿出,孝庄更不可能对多尔衮有好感。

当顺治决定对多尔衮进行掘墓鞭尸之时,孝庄为了避嫌也好,还是痛恨多尔衮也好,更不可能对顺治鞭尸多尔衮阻止。



孝庄照顾儿子福临的感受

在多尔衮时代,母子二人仰望多尔衮鼻息,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多尔衮决断,儿子顺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由多尔衮压制。

顺治五年时,多尔衮不顾顺治意见除掉了豪格,并且把豪格的两个老婆霸占。

所有的事务多尔衮独断专行,根本不会顾及顺治的感受,当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压抑了多年的情感爆发也在情理之中,孝庄当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


我是越关


多尔衮死后三个月,顺治下旨废除他皇室宗亲的身份,财产全部充公;开棺砍头、鞭尸,禁止亲属去扫墓。把多尔衮养子归宗,让他断子绝孙。几年后顺治还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只因为她是多尔衮选定的。

做到这个程度,这份恨意,估计深入骨髓了吧。

孝庄母子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里

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定皇位的继承人。八旗的旗主们各个手握重兵,准备在皇位继承上投机一把。他们分别选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中多尔衮的战功最大,但是豪格是皇长子,两个都有一部分追随者,针锋相对。

正当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北京城被攻破了。熟悉汉文化的多尔衮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马上拥立顺治为皇帝,自己担任为摄政王,带兵直扑山海关。

我想这时候,多尔衮没有放弃皇位,顺治只是一枚棋子,废掉不过是时间问题。孝庄自然也知道,她是清朝很有能力的一位女性,清朝早期有两个人出生时伴随异象,一个是顺治,一个是康熙,都是孝庄看见的。而且洪承畴降清,也是被孝庄说服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幕,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去北京时,计划是直达北京城,结果孝庄、多尔衮聊了下天,马上就改了行程,在通州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出发前往北京。

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还把多为滚从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整个清朝政权都交给他,连给朝鲜的国书都是以皇父摄政王名义写的。

多尔衮死后,为了稳住他的部下,还把他追封为皇帝。发股份如此的凶,中国历史上,只有刘邦能跟她比了。

也因为她是成熟的政治家,我觉得她对多尔衮谈不上恨,只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顺治不一样,他当时只有13岁,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看孝庄为了保护自己,费尽心思,忍辱负重。他对孝庄感激加一层,对多尔衮的恨就深一层,做出那样的事就不奇怪了。

并且,因为孝庄对康熙的爱护。连康熙也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削掉了他的宗籍。


桂西散人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应该不是孝庄太后痛恨多尔衮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众所周知,多尔衮在世时,被封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荣誉无以复加,权倾朝野,何等的风光荣耀,何等的尊贵,可以说当时的顺治相当于一个傀儡皇帝,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应当是顺治憋屈了多年的积怨,利用万民之口,搜多尔衮的所有罪状,以泄心头之恨,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多尔衮权欲熏心,践踏了顺治皇帝的尊严


多尔衮在世时,以自己功勋卓著,居功自傲,位高权重,不但一步步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上朝时各位朝臣向皇帝问跪拜安后,也要向他跪拜问安,而多尔衮却不用跪拜顺治皇帝,朝中大小事务他都有权定夺,顺治在朝堂上时常被掣肘。


而且多尔衮的出行仪状和皇帝的没有多大区别,他穿的朝服有八条龙,仅比皇帝的少一条龙,帽冠上为十三颗珠子,仅比皇帝的少一颗珠子,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最让顺治帝难以忍受的是多尔衮不但独揽大权,许多事情独断专行,从不报备,完全不顾顺治颜面与尊严,更为可气的是常以皇父身份对顺治耳提面命,颐指气使,俨然一个“大家长”,有如太上皇!


这怎不让顺治恨得牙痒痒,只是没有能力扳倒他,不得不忍气吞声而已,当他死了,把他挫骨扬灰也不为过!


二、多尔衮滥杀无辜,害死了顺治皇帝的亲哥


当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就因为争夺皇位而结下梁子,两人各退一步,让六岁的顺治继位。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以豪格图谋不轨,后悔当初没当皇权为理由,企图以此谋杀豪格,由于顺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



但一直把豪格幽禁,几个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冤死在狱中,后来还强迫豪格的福晋做他的妃子。顺治皇帝对多尔衮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也一直耿耿于怀,这一笔账也记在了小皇帝的心上。


三、多尔衮娶了孝庄,羞辱了顺治皇帝的生母


不管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真情,孝庄有没有牺牲自己利用多尔衮保住顺治的宝座,甚至他俩是不是真有一腿,坊间都有传闻,这让皇帝有个后爹的声音无论如何也让顺治感到毫无颜面,何况多尔衮还让顺治封他为皇父摄政王,一句皇父叫得心中有多少酸楚,这种羞辱在多尔衮死后讨回来,一点不为过!


多尔衮专横跋扈,位高权重,做事不留后路,得罪权臣,树敌太多,因狩猎骑马摔伤后去世,树倒猢狲散,各路人马因为政治利益重新站队排位,于是政敌济尔哈朗等告发他做有龙袍,图谋篡位,大逆不道等十多宗罪,正中了顺治帝下怀,于是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斩首,鞭尸。



多尔衮生前风光,死后受辱,令后世之人唏嘘不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许多人记住了多尔衮的过,而忘记了多尔衮的功。所以当孝庄和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毁墓掘尸时拍手称快,大声叫好。其实多尔衮对皇太极、孝庄、顺治都有恩,而他们在多尔衮死后算账的行为是让人不齿的。那么多尔衮对他们有何恩?孝庄、顺治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如此对待多尔衮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努尔哈赤死后,大汗之位空缺,那么谁最有可能被推举为下一任大汗呢?多尔衮或者他的兄弟多铎。为什么这样说?

努尔哈赤原先设立了太子之位,当时的太子为大贝勒代善。本来代善是很有可能继承大汗之位的,但是最终却永远失去了。为什么呢?

代善被封为太子后变得骄傲蛮横,他听信后妻谗言,虐待自己的次子硕托。而且代善还和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富察氏私通,这让努尔哈赤恼怒不已,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将太子权利一分为八,让自己的六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共同议政。至此,代善被排除出权利核心之外。

那么。努尔哈赤死后谁最有可能继承大汗呢?一靠实力,二靠资历。当时代善因为和富察氏私通被废,而后来顶替富察氏获得努尔哈赤宠爱的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偏爱阿巴亥,所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汗位,尤其是聪明的多尔衮和实力雄厚的多铎,但是最终却是皇太极当上了大汗。为什么呢?

当时代善虽然被废,却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他手握正红旗,镶红旗两旗的兵力,靠的是实力。而多尔衮及其兄弟多铎则更多依靠的是母亲阿巴亥的资历。代善嫉恨阿巴亥俘获努尔哈赤的欢心,顺带的也嫉恨多尔衮和多铎。最终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代善选择推举皇太极为大汗,选谁都不选多尔衮兄弟。因此,多尔衮对皇太极是有恩的,没有多尔衮兄弟的退出,哪里有皇太极的大汗之位呢?

再说多尔衮对孝庄和顺治的恩。皇太极死后并没有立储君,于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仍然靠的是实力,那么顺治有实力吗?没有。

顺治的母亲孝庄在嫁给皇太极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姑姑哲哲做代孕替补。因为哲哲在嫁给皇太极后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请孝庄来帮忙。而皇太极最爱的妃子其实是孝庄的姐姐,而非孝庄。所以,论母亲关系及自身实力,皇太极死后,顺治无论如何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最终却当上了,为什么呢?

皇太极死后,清朝的八旗实力分配如下: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统领)的大臣们支持太子豪格,正蓝旗当然会支持自己的首领豪格,正红旗,襄红旗的代善保持了传统,从支持皇太极一直到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本色不变。镶蓝旗的吉尔哈朗因为一直追随皇太极,所以也选择支持太子豪格。多尔衮只有自己统领的正白旗,镶白旗两旗支持。

虽然表面上看,多尔衮在八旗大臣中支持者甚少,其实不然,当时多尔衮是最有实力的。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极其兄弟多铎是皇太极最为倚重的臂膀。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吏部主管,掌握了大部分官员的升迁。在军国大事上,每逢关键时刻,皇太极总是找多尔衮咨询。而多尔衮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例如,皇太极称帝后面临一个问题,朝鲜、蒙古残余,明朝,究竟先打哪个。多尔衮看到明朝农民起义肆起,战乱频繁,于是建议皇太极以明朝为最大的敌人。采取每年麦收季节入关抢劫,逐渐消耗大明国力的办法,最终拖垮了大明。而且当年也是多尔衮率部招降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传国玉玺,皇太极有了传国玉玺,才有资格称帝。因此,皇太极称帝后,对多尔衮十分信任。而多尔衮不负重托,文能理政,武能杀敌,可谓是全才。至皇太极猝死之时,朝中大臣都信服多尔衮。

但是,八王议政的形势不利于多尔衮,为了谋取最高权力,维持平衡,多尔衮采取了妥协。多尔衮和太子多铎退出竞争,选不受待见的顺治帝登基。就这样,一直不被人重视的孝庄和顺治开始走向台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尔衮的退让。

顺治登基后,满清还窝在关外生存。当李自成攻破京城时,多尔衮审时度势,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率兵援助。后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时出兵,占据了明朝京城。至此,满清完成了从关外到关内的转变,从此入主中原。

后来,多尔衮又制定先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割据势力,最终消灭南明势力的大战略,最终率领八旗子弟统一了江山。因此,论缔造满清江山之功,多尔衮是有资格当皇帝的。而多尔衮确实也努力了,但是最终失败,为什么呢?孝庄起了很大作用。

多尔衮权盛时期,将皇帝的印玺拿到大将军府,执掌最高权力。所有大臣给顺治朝贺后还要到多尔衮府中去朝贺。多尔衮出师,所有大臣都要跪迎跪送,后来发展到多尔衮见到顺治可以不拜的地步。

而多尔衮的封号也越来越大,一开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仅仅为辅政大臣,两人地位相等。后来,多尔衮借济尔哈朗建府违背礼制而免掉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职,至此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

孝庄见到多尔衮有觊觎最高权力之心,为了稳住他,牺牲了自己。顺治五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而这个名号就是因为孝庄嫁给多尔衮而设置的。在女真习俗中,有兄死弟妻其嫂的传统。例如当年和代善私通的富察氏,她就是因为丈夫戚准(努尔哈赤的表哥)病逝,然后转嫁给努尔哈赤的。

孝庄一个人肯定稳不住多尔衮,为了让多尔衮能够安于现状,只知道享乐,孝庄时刻告诫儿子顺治:一定要忍。于是孝庄打破旧制,没有给顺治选妃,而是广选八旗美女,送给多尔衮享受。八旗不够,又让朝鲜进献公主。后来,多尔衮嫌弃朝鲜进献的公主不漂亮,让他们重新进献。多尔衮之享乐就到了如此地步,而孝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多尔衮因为常年沉迷女色,导致身材细瘦,常常头昏目眩。最关键的是,多尔衮纵情声色这么多年,也没有留下一个后代。这可能也是孝庄不惜下血本下嫁多尔衮的原因,而她最终成功了。

顺治七年,多尔衮骑马在古北口狩猎,坠马跌伤,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仅39岁。一个意气风发、正值壮年的大将军,就这样猝死。幸福来得太突然,孝庄和顺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们确认多尔衮已死时,随即发动了报复。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掘坟鞭尸。孝庄和顺治终于有机会发泄积攒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怨气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斗才登上的帝位,而多尔衮在顺治登基后完成了清军入关,统一江山等大事,居功至伟。顺治和孝庄为了稳住多尔衮,不惜采取各种卑鄙手段透支了多尔衮的精力,最终是意外也是预谋,多尔衮猝死在狩猎途中。而孝庄和顺治为了泄私愤,采取了掘坟鞭尸的行为。这报复来的太突然,吃相也太难看,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孝庄并不痛恨多尔衮,但是顺治帝福临痛恨多尔衮。

孝庄这个称呼是死后康熙给她封的諡号,她处置多尔衮的时候还不叫孝庄,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布木布泰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女性,其政治才华不在武吕之下,她一生辅佐三代帝王,却一直之幕后默默付出,既不擅自专权,也不垂帘听政,但是却帮儿子和孙子稳定了朝政大局。

皇太极时期,洪承畴被俘,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只求一死,坚决不降。布木布泰去监狱见了洪承畴一次,洪承畴立即就降了。为此她不仅仅帮后金(没入关前叫后金)招抚了一员大将,更是给明军树立了一个榜样,为后面明军纷纷来降开启了一个先例。

很多人猜疑说一定是布木布泰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我深深不以为然,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后,皇太极还在极盛时期,再怎么也不可能跑到监狱去给一个又脏又臭的犯人使美人计的,洪承畴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的那个程度。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厉害的女人,她把人性把握的很透彻而已。

后面辅佐福临、康熙更能看的出她深沉的智慧。

多尔衮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出的汗马功劳,她为什么要将他鞭尸呢?是因为她为了儿子的帝位不得已委身多尔衮的恨?

恰巧不是,她为了儿子福临继位,确实太需要多尔衮的协助和帮忙了,但是她委身多尔衮有这方面的需要,却也不是多尔滚胁迫的她,而是她与多尔衮原本也有些郎情妾意的情愫,她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段感情而已。

多尔衮落到那个下场,其实是多尔衮自己造成的。多尔衮打下北京,将布木布泰和福临迎到北京登基后,就越来越张扬跋扈,眼中根本没有皇帝、君上,而是把福临看着是儿皇帝。

他虽然拥立了福临,但是却自封为摄政王,实际上国家的权力是他在掌控,到了福临该亲政的时候,他不但不还政,见了皇帝也根本不参拜。我们来看看多尔衮层层加码的得寸进尺: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这一年开始,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官员奏书中必须称“皇叔父摄政王”,如果疏忽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此后凡多尔衮需要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见顺治帝根本无需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不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就是从表到里的皇帝。

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假如不是苍天有眼,把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死,恐怕即便是布木布泰那美丽、丰腴的身子也遏制不住多尔衮政变称帝的野心了。实际上,多尔衮只差把顺治帝拿下,自己公然称帝那一步了。在多尔衮步步紧逼的过程中,作为福临的生母,布尔布泰内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劝诫过多尔衮,但是多尔衮那个时候爱江山的欲望已经超越了爱美人。

多尔衮薨世后,布木布泰必须表态,因为孩子大了,她跟多尔衮之间的苟且必须要给孩子一个交代,把多尔衮鞭尸既能出福临一口恶气,树立皇帝威信,也能让福临明白自己为了他才委身多尔衮的苦心,这样母子之间才没有芥蒂,有利于大清统治。

而且鞭尸多尔衮,可以让臣工们明白,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落幕,不要再有幻想,这已经是福临的时代,福临才是当家作主的人。不尊重皇权、不守政治规矩,多尔衮就是前车之鉴。


谢金澎


是顺治恨多尔衮。恨到咬牙切齿的那种,恨到挫骨扬灰才能解气的那种,恨到扒坟鞭尸的那种……

而孝庄,则是女人中的豪杰,大智慧,大格局,在危难时刻利用多尔衮,在她儿子气大要伤命的时刻,她睁只眼闭只眼,任由轻狂少年去发疯解恨。

只是,即便这样,母子间的嫌隙也一直都在,加上感情上的事,顺治还是没能活下来,年纪轻轻,便丢了性命。

其实,顺治的死,从身体发育来说,其进入青春期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可以理解吧!那样的生存环境,对一个少年来说,也实在残酷!

从中医角度来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应该是顺治早死的根源吧!



杨岗丽和杨钰莹


多尔衮在明清交替之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执政审时度势,处事灵活变通,眼光卓越,为满洲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心而论,多尔衮的哥哥皇太极的能力绝不在多尔衮之下,两人做事皆以务实为本,这与清末的顽固迂腐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皇太极在上台之后,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屠杀和奴役政策,在保障满洲特权的前提下,改善了汉人的生存境遇,并且积极招降明军将领,赐予明朝降将爵位,甚至加封耿仲明、孔有德等人为王爵,这在努尔哈赤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经历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将明清战线推进到山海关城下,距离入关仅一步之遥。但是天不假年,皇太极在清兵入关的前一年突然暴毙,并且生前也没有指定继任者,导致皇族之间爆发了夺位大战。

皇太极死后,最后希望继位的人选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在当时已经34岁了,做事有勇有谋,且为帝之长子,因此获得了正黄旗、镶黄旗和镶蓝旗的支持,而豪格自己则是正蓝旗旗主,四旗在手的他占据一定的军事优势。

不过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也有心争夺皇位。多尔衮手中有正白旗和镶白旗,而且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不是全心全意的支持豪格,他本人仍旧在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徘徊观望。而两红旗也没有明确自己的态度,这使得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更加地不可预测。

论绝对实力,豪格是有优势的,但豪格为人优柔寡断,他推举的会议上见镶蓝旗迟迟不肯站出来支持自己,便擅自起身离去。而多尔衮则抓住这一实际,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让豪格陷入被动。

但是由于两黄旗大臣坚决不肯同意多尔衮继位,于是在继位无望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这个方案最后获得诸位旗主的一致同意,而多尔衮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当上了辅政大臣。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除了3个早觞之外,还有8个儿子。而福临的年纪在里面是比较小的,多尔衮最后选择了福临,这其中肯定跟福临的母亲孝庄有极大的关系,两人之间100%有私情,坊间甚至盛传孝庄曾下嫁过多尔衮。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孝庄对多尔衮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

正是因为与孝庄的“这段感情”,多尔衮最后拥立福临为帝。在入关之后,多尔衮立即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到顺治五年,多尔衮更是直接升格为“皇父摄政王”,所用礼器已与皇帝无异。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饰)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不慎坠马跌伤。一个多月后,多尔衮古北口外喀喇城逝世,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震惊,他率领王公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亲自迎多尔衮遗体回京。之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举行。

顺治八年正月初,顺治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并将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世袭睿亲王爵位,食三倍亲王俸禄。到此时为止,多尔衮的待遇是极高的,甚至被追封为皇帝,这是他生前可想而不可得的地位。

但就在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事态发展突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多尔衮的政敌接连揭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举,而顺治对多尔衮的评价也出现了180°大转弯。多尔衮很快被废除一切头衔,随后被抄家,掘墓鞭尸。

(《美人无泪》中的顺治,吴俊余饰)

从顺治的态度来看,他其实是非常痛恨多尔衮的。之所以在多尔衮去世的头几个月中对他大加褒奖,完全是为了稳固政局。毕竟当时南方还没有被清廷占领,汉人的反抗也很强烈,顺治需要平稳的从多尔衮手中接过大权,防止多尔衮一党出现暴乱。

但在彻底掌握大权之后,顺治就迫不及待的准备收拾多尔衮,不过要动多尔衮就必须得到孝庄的首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孝庄显然是同意了顺治的想法。

(《美人无泪》中的孝庄,袁珊珊饰)

孝庄对多尔衮的态度证明了孝庄并不是真心喜欢多尔衮,她只是为了帮助儿子当上皇帝,被迫委身于多尔衮。并且孝庄在晚年曾叮嘱过康熙皇帝,在她死后不用和皇太极合葬,埋在一旁就行。

虽然孝庄嘴上说是不愿意惊扰皇太极,但孝庄此举明显是自认有愧于皇太极,对不住皇太极,所以死后不愿意去见自己的丈夫。这更加说明了孝庄当初和多尔衮在一起是并非情愿的。因此在多尔衮暴毙后,孝庄满怀着对多尔衮的恨意,同意了顺治对多尔衮的报复。


千佛山车神


多尔衮戎马一生,为大清立下战功无数,又有率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和拥立孝庄之子顺治帝的功劳,可是在其死后两个月便被“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其实真正痛恨多尔衮的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孝庄太后虽然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对儿子在多尔衮死后的追论罪状,更多的只是默认和避嫌,未必有多痛恨。那多尔衮生前又做了哪些事招了顺治帝的嫉恨呢?千户君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排挤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大权独揽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睿亲王多尔衮欲争帝位未成,便奉年仅六岁的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可是多尔衮事后排挤掉济尔哈朗,独掌摄政大权,威胁到皇权。在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曾上表进言:“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

二、以威势晋封叔父摄政王,权势凌驾诸王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 十月,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可见当时,多尔衮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无可封,再进一步就是取顺治而代之,自己当皇帝了。

三、诛杀顺治亲哥—肃亲王豪格,霸占王妃

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顺治三年(1646年),已经牢牢掌控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征讨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杀死张献忠后,凯旋回京。一个月以后,多尔衮以豪格犯有包庇部属、冒领军功及提拔罪人扬善弟吉赛等罪名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

四、逼封皇父摄政王,做了顺治后爹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又被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以皇帝信符收藏在皇宫中,每次调兵遣将要奏请印玺,十分不方便。于是派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同年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

顺治四年(1647年),官员在奏书中未将多尔衮称为“皇叔父摄政王”,或没用全称的话,都会被革职处分。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不用再向顺治帝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就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向顺治帝请示,未奉皇帝旨意,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皇帝。而且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天在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而顺治帝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多尔衮的这些行为对他的这种尊严带来很大的挑战和侵害。终于亲政两个月后的顺治帝正式宣布多尔衮的14条罪状,下令追夺一切封典,他的排位被扔出奉先殿,尸体被挖出后还被当众斩首鞭尸。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更多观点的小伙伴,欢迎留言评论。认同千户君观点的小伙伴也可以留言点赞关注转发哦,Thanks♪(・ω・)ノ!


萧千户


其实不是孝庄恨多尔衮,而是他的好侄子,顺治皇帝对其恨之入骨罢了。


随着清军在关内的胜利推进,多尔衮的威望逐渐开始如日中天。顺治元年,多尔衮被进一步封为“叔父摄政王”。尽管多尔衮当时已经大权在握,但仍不能安坐摄政之位,于是各种公开的、潜在的政敌成为多尔衮打击的目标。顺治的亲哥哥豪格的存在始终是多尔衮一块心病。尽管后来豪格下山东,征四川,战功卓著,但多尔衮仍处处压制豪格,终于在顺治五年(1648年)置豪格于死地。这是早就埋藏在顺治心中的愤恨之一了。

在多尔衮当摄政王时期,关于皇帝的待遇也是一年比一年差。在顺治元年,多尔衮就当上摄政王的方位,他在待遇上的特别,从他的俸禄上就不难看出,多尔衮一年的俸禄是三万两,相较于等第差不多的辅政王足足多出了一倍。多尔衮的穿着也是可以顺治皇帝相媲美,衣服与皇帝的龙袍极为类似,就是在一些纤细的地方有少许不同。再来看多尔衮的府第,他的府第高四十尺,三层修建,与皇帝的宅院所差无几。随着多尔衮的权势越来越大,不仅是不再向皇帝进行跪拜,甚至连玉玺都拿到自个府中,随意进行罢官或许官员升职,这些都是在于他的一句话。后来连朝堂都不去了,直接让上朝的官员到自个府中进行协商,一点都不顾及顺治皇帝的体面。顺治根本就被他当成一个工具而已。

而多尔衮和顺治生母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在顺治幼小的心中已埋下阴影。多尔衮杀了顺治的亲大哥豪格,也在顺治心中已留下隐恨。在登基后的日子中,多尔衮独揽朝政,骄纵跋扈,根本不把顺治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更在顺治心中埋下对这位皇叔摄政王的仇恨。在多尔衮生前,慑于摄政睿亲王的权威,顺治不敢表露出这些不满与怨恨,更没有能力承担发作的后果。种种不满与怨恨,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一样,越积越猛烈,终于在多尔衮死后,喷发了。

多尔衮刚死的时候,顺治比死了亲爹还要悲哀的将多尔衮的灵柩迎回,还封他为皇帝,但没过多久,顺治就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将多尔衮这个“混蛋”的尸体挖了出来,鞭尸成几断以泄他心中的愤恨。甚至连多尔衮的儿子也被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罪,将他幽禁,籍没家产,他的几个儿子都被贬为庶人。十个月后死。随后,将其党羽郡王劳亲降为贝子,其余库特库等党徒处死。被鞭尸的多尔衮的爵号被剥夺,牌位被从太庙中撤出多尔衮的牌位,罢黜宗室,没收他的财产和府第。这都说明了顺治对其无比深刻的仇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