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對於中國人來說,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知名度很高的文章。

雖然它只有368字,但文字優美,內涵豐富,傳唱千古。

千百年來,中國文士圈流傳一句話: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為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為孝。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表”的影響力已逐漸減弱,尤其是是《陳情表》已鮮為人知。

然而,《岳陽樓記》經歷多個朝代、近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未被冷落、淘汰,代代傳頌。

而且,它還是新中國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的經典篇目,薰陶著一代又一人。

它猶如一棵千年蒼柏,歷經風雨滄桑,青翠挺拔。

然而,范仲淹並未見過岳陽樓。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范仲淹與岳陽樓

慶曆六年(1046年),身在鄧州(今河南省南陽)為官的范仲淹,收到老朋友滕子京派人從湖南嶽陽送來的一信。

原來,兩年前滕子京被調任嶽州負責軍事。之後,當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滕子京乃重修岳陽樓,拜託范仲淹寫一篇紀念文章。

岳陽樓始建於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

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南朝宋時期,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其中有"清氛霽岳陽"之句,這是"岳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燕許大手筆"張說被貶官岳陽後,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

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

此時巴陵城已改名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岳陽樓位於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在洞庭湖畔,對望君山。

滕子京信中所附送的圖,則畫的是重建不久的岳陽樓。

老友的寄託自然不可辜負。但是自己沒見過岳陽樓,面對一幅畫而寫一篇紀念文章,這可是個很大的挑戰!

沒見過實物,可以參照圖畫發揮想象力。然而這種想象力的發揮空間很小,因為它有實物存在。

這是個矛盾的邏輯,也是個看似不難但其實兩難的事情。

面對圖畫,端詳許久,范仲淹不由得觸景生情,陷入了沉思┅┅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於是,《岳陽樓記》噴薄而出。

也許當時范仲淹沒想到,他的一篇紀念文章使得一座普通的城樓甚至岳陽著稱於世,名流千古。

一提岳陽樓,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至今,《岳陽樓記》讀來朗朗上口,文字優美,猶如身臨其境。

尤其是它深遠的思想文化內涵令人心潮澎湃,猶如浩浩湯湯的洞庭湖拍擊水岸,氣象萬千,心曠神怡┅┅

那麼,范仲淹沒見過岳陽樓,為何能憑空寫出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呢?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感悟,使得妙筆生花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在今江蘇省),後隨母改嫁到淄州(今山東省淄博市)。

長大成人後,他到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學。

考中進士後,被任為廣德軍(屬江南路,在今南京市)司理參軍,開始仕途生涯。

此後,范仲淹先後在集慶軍(在今安徽亳州)、泰州(在今江蘇省)、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睦州 (治所在今杭州)、蘇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慶州(今甘肅省慶陽市)、鄧州(在今河南省)等多地任職。

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進士入仕,至慶曆六年(1046年)在鄧州為官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的三十年仕途之路,足跡遍佈華東、華中、西北、中原地區多地。

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已在57歲的人生歲月裡,跨越千山萬水,走遍大江南北。

而且,范仲淹既有地方小吏的磨鍊,也有中央決策層的體驗;既當過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也任過戍邊西北的軍事首領。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可見,范仲淹去過的地方不可謂不多,人生經歷不可謂不豐富。

經歷,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范仲淹雖沒見過岳陽樓,但已閱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眼裡、腦海裡已有很多樓。

他筆下的岳陽樓和洞庭湖相映成色,景觀活色生香,引人入勝,畫面感及代入感很強,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

請看: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這種景觀,並非全部是岳陽樓的,或者說並非岳陽樓獨有的。

顯然它是范仲淹心中山水樓臺景觀之集大成者。

用現代藝術的角度來講,建築是靜止的音樂,凝固的靈魂。

在范仲淹筆下,岳陽樓已不是一座泥土木石結構的城樓,而是一座縱橫千里、穿越古今的建築。

它是一個富有生命和活力的生靈,是有溫度、有情感、有思想、有靈魂的樂章。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這種非凡的文學創作功力,不但需要天文、地理、人文等淵博的知識,也需要有強大的思維想象力、文字表現力。

而這一切,是建立在生活實踐經驗基礎上的。

靈感,充其量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內容及靈魂則需要生活土壤的滋養。

這也正印證了文藝創作上的一個基本道理—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范仲淹恰好擁有這些。他不僅讀了萬卷書,還行了萬里路,更是閱人無數。

堅定的文化修養和人生價值觀,使得文以載道

范仲淹在兩歲時,父親早逝。母親貧困無依而只得帶著他改嫁。

長大成人後,范仲淹慕名投到儒學世家的教育家戚同文門下。經過數年寒窗苦讀,范仲淹博通儒家經典要義。

這段拜名師、高起點的求學經歷,開闊了范仲淹的知識視野,奠定了思維格局基礎。

尤其是,儒家學說思想教育,使青年范仲淹有了“兼濟天下”的抱負初心。

范仲淹為官初期,掌管訟獄,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而聞名。

廉平、剛正,是從政為官者尤其是掌管訟獄者的初心和本分。

在執掌北宋最高學府應天書院期間,范仲淹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

這也使得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備受推崇。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范仲淹被徵召入京任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這使得他博覽群書,知識面和思想格局大大提升。

當時,宋仁宗已十九歲,而章獻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剛直的范仲淹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請求還政仁宗。

舉薦他入京的晏殊得知後大驚,批評他過於輕率。

范仲淹則回信(《上資政晏侍郎書》)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

"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天下大旱,蝗災蔓延。范仲淹自請到災區安撫災民,開倉濟民。並且為名請命,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可見其憂民仁愛之情。

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期間,培植黨羽,任用親信。范仲淹則對其提出尖銳批評,結果被貶出京。

因為富有才幹且性情剛直,范仲淹在官場屢受譏謗,多次被貶職,幾番沉浮。

雖"處江湖之遠",但他不忘憂國憂民,多次上疏議政,直陳要害。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梅堯臣曾作文《靈烏賦》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范仲淹則強調自己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當西夏率兵進犯北宋邊境,國難當頭時,范仲淹棄文從戎,置個人性命於不顧,率兵深入前線,戍邊西北。

在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范仲淹鑑於朝廷陳弊積久、內憂外患的現狀,力導實施新政,主持改革。

雖然受到宋仁宗的支持,然而遭到權貴利益集團的毀謗、阻撓。這場“慶曆新政”歷時僅一年有餘,以失敗告終。

范仲淹被貶鄧州、再次失意之時,恰好寫下了《岳陽樓記》。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此時他已58歲,人生感慨萬千。

於是,《岳陽樓記》不是一篇堆砌華麗辭藻的應景之作,也不是對友人之情的空洞敷衍之文。

其寓情於景,託物言志,字裡行間充滿了深切的感情。

這種情感,沒有侷限於懷才不遇的哀嘆、抱怨的小情緒中,沒有沉浸於傷春悲秋、文藝範的小資情結中,反倒他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請看: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這種情感,豁達開朗,秉持公正之心,登高望遠,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胸懷天下,憂國憂民。

這種情感,是一種歷史使命感--"處江湖之遠",位卑未敢忘憂國。

這種情感,是一種個人價值觀的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只有經歷過人生風雨洗禮的人,才會對生命有深切的感悟;只有經歷過掌握乾坤、命運波瀾起伏的人,才會淡化自我,對天下蒼生懷有仁愛之情。

這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追求。

沒見過岳陽樓,范仲淹為何能憑空寫出《岳陽樓記》並流芳千古?

\t

同僚歐陽修評價范仲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金代學者元好問評價范仲淹:“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

毛澤東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達到“辦事兼傳教”的境界,一是范仲淹,一是曾國藩。

《岳陽樓記》融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於一爐,是作者知識和閱歷的結晶,是他生命力量的寫照。

它是一份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跨越時空,影響深遠,綿延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