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北伐?

歷史熱點縱橫


回答這個問題,主要從姜維所處的環境和他的成長道路兩個方面來考量。

一、姜維所處的環境。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知其不可而為之,在蜀國處於弱勢的情況下,以攻為守,不斷主動向魏國發起進攻,最後鞠躬盡瘁,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已經發現並開始採取措施,彌補蜀國在與魏國作戰時存在的短板,那就是糧食問題。自古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國軍隊數量與魏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上糧食供應不暢,勞師遠征,很難持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決定在五丈原實行“屯田”,由士兵開荒種地,生產糧食,與堅守不出的司馬懿展開持久戰。如果諸葛亮的這個決策長期堅持下去的話,對於蜀國來說,即使不能滅掉魏國,也不會亡國那麼快,而魏國要滅掉蜀國也不會像後來那樣輕鬆,必將會推遲許多年。可惜的是諸葛亮在五丈原實行“屯田”不久,就因為操勞過度去世了。


可以說,諸葛亮的去世是蜀國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因為,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內部發生了動亂,自相殘殺,大軍撤退,魏延被殺,蜀國實力大減,諸葛亮的“屯田”計劃化為了泡影。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定的再好,如果因為領導人的更迭而不能堅持下去,那麼,這項政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與國無益。

蜀國後來掌握實權的領導人楊儀、費禕、蔣琬等,在失去了諸葛亮後,他們同時也失去了自信心。他們對蜀國的實力擔心,對自己的個人能力擔心,他們認為,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都不能打敗魏國,何況他們這些平庸之才呢?能守住眼前的一切就不錯了,哪裡還敢有繼續北伐的鬥志呢。

二、姜維的成長之路。

諸葛亮對姜維很欣賞,誇張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既有膽義。深解兵法”,更重要的是姜維與諸葛亮一樣都“心存漢室”。因此,諸葛亮決定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為了讓姜維在蜀漢政權內儘快站穩腳跟,諸葛亮還送姜維到成都去覲見後主,為日後提拔重用打下基礎。


諸葛亮在世時姜維的官職是中監軍、徵西將軍。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先後任右監軍、輔漢將軍、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延煕十年(公元247年),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在這個時候的姜維,事事都要受到費禕的限制,每次出兵只給不到一萬人,完全沒用實力去與魏軍動輒數萬人的大軍相抗衡。官大一級壓死人,面對這樣的領導,姜維無可奈何,只有生悶氣的份。

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諸葛亮去世後長達二十年之久,這期間姜維空有雄心壯志卻難以實現心中遠大抱負。直到延煕十六年(公元253年),費禕去世這個狀況才得以改觀。這個時候,姜維一次可以動用三四萬的兵力向魏國進攻。這些兵力雖然比費禕那時好些,但是與魏國的兵力相比還是明顯不足。



延煕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任中外軍事都督,延煕十九年(公元256年),後主派人到姜維駐地任命他為大將軍。姜維從延煕十六年後,五次主動向魏國用兵,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我們瞭解了姜維一路的成長過程。也就自然會理解了姜維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北伐,他實在有著難以訴說的苦衷,非姜維不作為也,完全是由於當時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造成的。


濱城老王


姜維為蜀漢效力之前畢竟是曹魏的官兒,投降蜀漢後也一直被防備,雖說是諸葛亮嫡傳弟子,諸葛亮死後和費禕死前,姜維一直沒有拿到軍權。

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有本質上的區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向外界顯示蜀漢的政治地位以及軍事存在,從而促成和孫吳聯合抗曹的保身大局。

蜀漢是三國裡國力最弱小的,曹魏佔據廣袤中原,將廣、兵多、糧足,最具一統天下的實力;孫吳守著戰略咽喉,又處魚米之鄉,人口繁茂,具和曹魏抗衡的國力;反觀蜀漢,在巴蜀交通困難之地偏安一隅,總人口還不到一百萬,軍事實力也遠遠不如曹魏和孫吳,那麼,只有聯合孫吳才能在戰略上對抗曹魏,但是如何才能讓孫吳對聯合抗曹感興趣呢,諸葛亮高瞻遠矚,用國力可以承受之兵力對曹魏進行襲擾,使曹魏時刻處於兩線作戰的境遇,這樣既顯示了蜀漢的軍事能力又向孫吳宣示了蜀漢的軍事實力。



姜維北伐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和轉移蜀漢內部的政治矛盾。姜維雖是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在諸葛亮死後才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但終因降將身份而受蜀主劉禪和主持大局的費禕的猜忌並沒有得到軍事實權。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這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19年了。


然而此時的蜀軍堅守還可以,卻不具備主動攻伐的實力,可是劉禪求勝心切,姜維為了軍權被迫多次主動出擊,勞民傷財,嚴重的耗損了蜀漢的國力,同時也暴露了蜀軍的實力,使蜀漢成為三國中滅亡的第一名。

蜀漢之滅,並非全是將軍之錯,實乃後主無道而致也!


野釣魚倌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兵出祁山,天水太守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又懷疑姜維等人有二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走。被拋棄的姜維不得已,只能投降諸葛亮。諸葛亮對姜維特別器重,稱姜維是涼州上士,重點培養姜維。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遺命姜維和魏延斷後,但魏延和楊儀不和,沒有執行斷後命令,率先撤退,而姜維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斷後的命令,才保證蜀漢大軍順利撤回成都。蜀漢大軍護送諸葛亮靈柩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姜維繼承了丞相諸葛亮的遺志,矢志伐魏,在諸葛亮死後20年內只有零星幾次小打小鬧,在20後才大規模伐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諸葛亮死後20年內,蜀漢繼承者蔣琬、費禕實行休養生息政策,20年內沒有大的戰爭。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此時的蔣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比不上當年的諸葛亮,也相差不遠了。蔣琬在諸葛亮去世後,憑藉自己的能力穩定了蜀漢動盪不安的局勢,使其轉危為安。

延熙七年(244年),蔣琬由於操勞國事,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於是將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費禕當權後,延續蔣琬的總體策略,伐魏為輔,休養生息為主。

諸葛亮臨終前,為劉禪指定了接班人蔣琬和費禕,劉禪也重用了這兩位。由於諸葛亮多次伐魏,大大消耗了蜀漢的有生力量,所以蔣琬和費禕實行“修養生息”的戰略。如僅僅在延熙元年(238年)、延熙三年(240年)、延熙九年(246年)、延熙十年(247年)、延熙十二年(249年)、延熙十三年(250年)這些年份有戰事,規模都不大,多為接應羌族,騷擾曹魏邊界的戰鬥。這些戰鬥無論是規模,還是傷亡,都無法和諸葛亮五次伐魏相比,姜維受到費禕制約,他的兵力不超過一萬人。《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其次,諸葛亮剛剛去世時,姜維還只是一個青年將領,這20年才逐漸爬上高位的。

諸葛亮雖然器重姜維,可是姜維歸順蜀漢的時間太短了,他是公元228年歸順諸葛亮的,到公元234年,僅僅過了六年,還未得到蜀漢皇帝劉禪和滿朝文武的信任,就連他的直屬士兵,也不一定完全信任他。因為他是從曹魏那邊過來的。在諸葛亮剛剛去世時,姜維跟隨楊儀回到成都,他才升遷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

公元243年,姜維升為鎮西將軍,領涼州刺史,公元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姜維才勉強算進入蜀漢決策層。公元249年,姜維假節,才逐漸掌握蜀漢軍權,特別是在公元253年春,費禕遇刺身亡後,這年夏天,姜維就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大規模伐魏,此前,姜維每次戰鬥都不超過萬人。

到了公元254年,劉禪加姜維督內外軍事,這時的姜維,已經是軍界一把手了,於是他率軍出隴西,圍攻襄武,斬殺魏將徐質,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取得大勝。從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到從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整整20年,姜維從一箇中層軍官,一直爬到了頂峰,尤其是在公元256升遷為大將軍,對軍隊的掌控力,已經不弱於當年的丞相諸葛亮了。

《三國志·姜維傳》中姜維主要升遷記錄如下:

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明年,加督中外軍事。

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

總結:正史上,蜀漢丞相諸葛亮,經過五次伐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戰績,可是也把疲弱的蜀漢國力給耗光了。在諸葛亮病逝後,蜀漢老百姓已經不堪戰爭帶來的負擔了,也沒有一個能夠和司馬懿過招的大將,所以蜀漢需要“休養生息”。

蜀漢經過了2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有了一定的恢復,與此同時,姜維也從右監軍輔漢將軍、鎮西將軍(領涼州刺史)、衛將軍、假節、督內外軍事,一直升到了大將軍,做到了武將的巔峰。在諸葛亮病逝20年後,姜維伐魏時機才成熟。


魁哥說三國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立志“繼承武侯遺願,復興蜀漢”的姜維,究竟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準確的是十九年)才開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輕,北伐的決策權掌握在他人手中

蔣琬當政十三年,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蔣琬接任,被劉禪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劉禪下詔蔣琬:“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於是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

費禕當政六年,歷任職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熙七年(244年),蔣琬因病臨終前,將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待蔣琬病故後,劉禪又升任費禕為益州刺史。

姜維在這十九中,歷任職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回到成都後,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由此可見,期間的十四年,姜維的職位相較當權蔣琬、費禕相差較大,只是在後面的幾場戰爭中,才有機會得以提升。

正如孫子所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維當時之職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統領全軍,反之易生禍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養生息,六年謀劃東征並應對曹魏兵犯漢中

諸葛亮死後,蔣琬接任後,便推行了全民休養生息的國策。

延熙元年(238年),當蜀漢得知遼東公孫淵造反,司馬懿前去平定叛亂。因此,劉禪在朝臣們的鼓動下,認為征伐曹魏的好機會已經來臨。遂下詔蔣琬,令其領兵征伐曹魏。

這時,蔣琬針對諸葛六次北伐,皆是領兵北出。孫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因此,蔣琬認為秦嶺祁山一線,曹魏守軍警惕心較高,難以攻克。但是,如果從水路東征,突襲曹魏的魏興、上庸二郡,極易成攻。同時,又打算聯合東吳,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討論後,認為蔣琬此計太過兇險,容易被曹魏和東吳堵在上庸,全軍失陷。對此,蔣琬又同費禕思得一個萬全之計。一是,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出兵隴右之地,聯合羌族騷擾曹魏的雍涼一線,牽制曹魏西北一線兵力;二是費禕領援軍駐紮涪縣(今四川綿陽),萬一曹魏想要切斷蔣琬東征大軍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萬無一失。

之後,此提議得到朝廷認可,蜀國便開始大造戰船,準備水路東征。然而,盟友東吳卻遲遲不見出軍。因此,蔣琬在漢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東征之機,最終於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間,延熙七年(244年)閏月,曹爽領軍出征漢中,漢中守將王平與之相持。這時,費禕率軍繞至曹爽軍後,曹爽擔心後路被斷,遂無奈退軍。

三、姜維有兩次出兵曹魏的機會,但均未獲勝,因此更無北伐之機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誅殺大將軍曹爽,奪取曹魏大權。而此時,擔心受司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棄魏投蜀。因此,姜維認為,待敵有變的機會來臨,遂上書朝廷,欲領軍北伐,但是,費禕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又不想逆了姜維之意,隨準其領軍1萬,征討曹魏。

出征的姜維,首戰便對上了魏末名將郭淮、陳泰以及鄧艾,只能敗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維再次領兵1萬出征曹魏,雖然無攻而返,卻擒獲敵軍中郎將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國志》的註解中說明:郭循就是一個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費禕便被這個郭循刺殺身亡。因而,後世許多人猜測,費禕之死的元兇就是姜維。

兩個月後,姜維便率領大軍正式開啟了北伐大業。

正如馬雲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個大集團公司的能力,關鍵是你要有這個機會。所以,機會對於姜維非常重要,從意氣風發的青壯年,也已踏進了老年人的門檻,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樣,機會對於我們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許會一展宏圖,失之可能會碌碌一生。


祥子談歷史


姜維北伐是從公元253年開始,距離諸葛亮去世間隔二十年。在此之前姜維有率偏師接應隴右羌胡和騷擾魏國,但不算是真正的北伐。姜維真正北伐應是公元253年——公元262年這十年間。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蔣琬費禕秉政。姜維回到成都升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平襄侯是縣侯。這時姜維才三十三歲。據後漢書郡國志:涼州—漢陽郡(天水郡)—平襄縣。雖然涼州不在蜀漢控制範圍,這叫遙領。姜維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領涼州刺史是一樣的意思。因為蜀漢以天下正統自居,整個天下都是蜀漢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諸軍說明蜀漢的軍隊都歸姜維統帥,但還是得聽從蔣琬費禕。諸葛亮也許是有意培養一位在他去世後統領蜀漢軍隊。蔣琬費禕才能雖然出眾,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內政上。諸葛亮北伐時就留蔣琬在蜀地修理內政,費禕隨軍北伐。


姜維原本是魏國天水郡官員。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人叛魏響應諸葛亮。姜維投降蜀漢的原因。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在諸葛亮率軍攻祁山時,天水郡太守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縣起事,懷疑姜維等人有疑心。馬遵連夜跑到上邽去。姜維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於是去追,上邽城門關閉。姜維他們就返回冀縣,也不能進冀城,於是投降諸葛亮。據魏略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維勸馬遵應當回冀縣,馬遵回道你們不可信任都是賊。因為家在冀縣,姜維等人就返回冀縣。冀縣的人於是讓姜維等去見諸葛亮。姜維等人覺得太守不信自己,於是投降諸葛亮。魏略: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說魏國人認為姜維是不得已投蜀漢的,並不是想造反。 姜維來到蜀漢,任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這時姜維才二十七歲,能封侯是多少人奮鬥一生才能得到的。諸葛亮是非常欣賞姜維的,也有意培養他將來和蔣琬費禕共佐漢室。諸葛亮回到漢中時給在成都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號稱李氏三龍。龍在這裡是指俊傑,就跟諸葛亮稱臥龍。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並稱蜀之蘭芳。季常就是馬良,兄弟五人並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說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眾的,馬謖是他弟弟。馬良跟習楨(名亞於龐統)、殷觀等並稱楚之蘭芳。就是說姜維的才能在李卲馬良之上。



諸葛亮在給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信中還講到要培養姜維,先讓他統帥精銳虎步兵五六千人。還評價: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畢教軍事說明諸葛亮有意培養姜維。姜維之後隨諸葛亮北伐,不久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公元231年已經升為行護軍徵南將軍。這時姜維才三十歲。趙雲陳到在公元223年才封為徵南、西將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重,臨終遺令讓魏延姜維斷後。也說明諸葛亮對姜維能力的信任。魏延不願意斷後。楊儀姜維率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率軍追擊。姜維反旗鳴鼓佯作進攻,司馬懿不敢進攻。



公元238年姜維跟大將軍蔣琬進駐漢中。這時王平已經接替吳壹督漢中。六年間姜維數次率偏軍騷擾魏國並接應叛魏的羌胡。蔣琬曾提出順漢水東下收復漢中東部四縣,劉禪派費禕去漢中阻止蔣琬。這一年魏國征討遼東。公元243年蔣琬又提出蠶食雍涼的計劃,費禕和姜維在漢中跟蔣琬討論計劃。我認為這計劃應該是姜維向蔣琬提出來的。三國志: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蔣琬的計劃是讓熟悉雍涼的姜維率軍為先鋒,他親率主力。於是升姜維為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這是當年魏延做的職務。然後蔣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蔣琬死後,大將軍費禕並不支持姜維的計劃。每次只給姜維萬人的偏師,人馬太少姜維並不能實行當年的計劃。費禕拒絕的理由是我們才能比不上丞相,他老個家都沒成功。還是保境安民好了。公元247年姜維升為衛將軍,跟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尚書令是呂乂。就是說蜀漢軍國大事由費禕、呂乂、姜維三人負責。這時姜維四十六歲。所以姜維一直不能實施計劃。姜維的計劃是攻佔隴右四郡,進可籍隴右之資進攻關中。退可守隴右而切斷涼州跟魏國聯繫,一舉再拿 涼州。



(紅色部分就是隴右)

費禕雖然不同意北伐,但一直率軍坐鎮漢中。公元252年才回成都。公元253年正月大將軍費禕被魏人郭循刺殺。所以再也沒有人能制止姜維了。


小鴻哥



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病逝於五丈原,姜維正式主持北伐是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相隔十九年】

我們現在開始探討,首先是諸葛亮生前為何不大力提拔姜維?

姜維作為一個降將,在諸葛亮時期已經升遷為了中監軍、徵西將軍【作為一個資歷最淺的人物,這官職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至於為何諸葛亮沒有給姜維更高的職位,那還是一個資歷問題,以及派系問題!

蜀漢政權分三派:荊州派系、東洲派系、益州派系。而姜維不屬於任何派系(儘管諸葛亮很看好他)諸葛亮死後,蜀漢面臨著不可預知的內部問題,若強行提拔姜維,姜維若要穩定局面需要依靠皇權的支持,而皇權需要荊州派系的扶持。這樣一來就等於把姜維提升到了一個高於荊州派系的位置上【這樣一來姜維未必能鎮住局面,甚至還有可能會引起荊州派系的不滿】

所以諸葛亮死後的軍政大權一定要交到純荊州派系的人手上---也就是後來的大將軍蔣琬、大司馬費禕【諸葛亮本來是讓蔣琬接替相權的,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經過十九年的時間裡,姜維進一步得到了歷練和融入到荊州政治派系當中。後來蔣琬、費禕相繼死去,姜維在蜀漢的地位、忠誠等也逐漸得到了提升。

在諸葛亮死後的第十九個年頭,姜維在蔣琬、費禕相繼死去後,拿到了蜀漢軍事大權【注意:是軍事大權,不是軍政大權。沒有“政”】

從此,姜維也就可以繼續當年諸葛亮沒有完成的北伐大業。

所以:諸葛亮死後不大力提拔姜維屬於政治考慮。而姜維在諸葛亮死後近二十年才發動北伐是那時的姜維才拿到蜀漢的軍事大權。


左將軍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並不是不想北伐,而是伐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並不能執掌蜀中朝政,姜維無權無兵,雖然說姜維作為諸葛亮的首席大弟子,而且也是諸葛亮精心栽培的人,非常看中他,但是在諸葛亮死後接替諸葛亮領軍和管理朝政的人,卻並不是姜維,接替諸葛亮領軍和管理朝政的事,蔣琬、費禕等人,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投降過蜀國這邊並沒有太長的間,所以姜維在蜀國軍中的地位源遠比不上蔣琬和費禕等人,所以在諸葛亮死後接替諸葛亮的人不是姜維,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在諸葛亮死後,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董允費禕等人一改以前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方針,實施休養生息,保持民生民力的國家政策,所以姜維屢次想出兵北伐中原的時候都受到費褘的限制,領軍人數往往不超過一萬,所以姜維對北伐有心無力,然而費禕屢次限制姜維出兵北伐並不是其懦弱,不想繼承諸葛亮遺志,而是他認為,“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費禕覺得連諸葛亮這麼大的才能都不能匡復中原還於舊都,何況我們這些不如他的人,所以我們現在還是休養生息,等待有才能的人去繼承諸葛丞相的遺志吧。


所以姜維出兵北伐的夢想,一次次的被費禕阻撓而付之東流,就這樣姜維在鬱郁悶的心情中度過了二十年之久,最終在延熙十六年、春,這一年費禕被刺殺身亡,阻撓姜維北伐的最大一座山,就這樣在轟然之間倒塌了。

姜維在費禕死後候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立刻率軍出兵北伐,可見姜維被費褘壓制得多麼厲害,此時的北伐距離諸葛亮武侯最後一次北伐已經時隔二十年之久了,在這二十年中姜維沒有一天不想出兵北伐繼承武侯遺志,然而卻在費褘的限制下鬱郁不得志,終於在費褘死候姜維得到了北伐的機會,在費褘死後姜維把他那壓制了二十年之久的怒火一次性全部爆發了出來,在延熙十六年(253年)費褘死的這一年到耀五年(262年),這九年的時間裡,一共舉行了十一次北伐,幾乎每年都在北伐。


所以說,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20年,這時候才出兵北伐,其實並不是他不想北伐,而是他北伐不了,他完全被費禕給壓制住了,根本出不了兵,出兵也不夠一萬人根本沒有什麼作用。


中流擊楫


姜維是在諸葛亮死後20年才北伐的嗎?我們知道,諸葛亮是死於公元234年,而姜維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47年,涼州、雍州的羌胡不跟魏國好了,要跟蜀國好,姜維是出兵至隴右,前去接應,然後在洮西,與郭淮、夏侯霸大戰一場。

有些人認為,這個不算姜維主動北伐,只是為了接應羌胡而與魏軍相戰的,這種說法也說得過去,那我們這次就暫且不算。

那在公元253年的夏天,姜維率著幾萬人攻打南安郡,陳泰前來救援,這次是姜維正兒八經的第一次北伐。那相比諸葛亮的234年,嚴格算下來,應該是十九年,而不是二十年,不過,這個不影響,說二十年也沒啥問題。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姜維是二十年後才北伐?

我們先來說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任人,其實不是,諸葛亮明確的接任是蔣琬,諸葛亮在生前,就向劉禪上表說,如果我不在了,就讓蔣琬來了,這個沒和大家說。

諸葛亮在死前,將大軍交給楊儀,楊儀誤以為是讓自己來接任,他還很興奮的除掉了魏延,回去之後才發現,諸葛亮早做好了安排,自己是個帶隊的,劉禪也根據諸葛亮之前的安排,讓蔣琬接任。

而費禕和姜維呢?這兩個,諸葛亮沒有明說,並沒有像劉邦那樣,在呂后問蕭何死後,先後安排了曹參,王陵,周勃,陳平等人。但是諸葛亮對費禕與姜維的器重是顯而易見,諸葛亮臨死的時候,就有這兩個人,而沒有魏延。

姜維到蜀漢的時候,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在公元228年,而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公元234年,這個僅僅才過了六年,不管從出身,還是從年紀,還是從時間來看,姜維是沒有資格接諸葛亮的任的。

蔣琬在的時候,讓姜維率偏軍入西羌,看重的就是姜維熟悉西羌,蔣琬死後,費禕接任,姜維仍然做的這個事情,就是拉攏羌、胡,其實姜維想大展身手,帶個數萬,可是費禕十分謹慎,每次都不能超過一萬。

這個事情,一直到了公元253年,費禕被一個魏國降將郭修所殺,費禕死後,那自然是姜維接任了,姜維就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旅。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死後,姜維就一直想北伐,他完全是秉諸葛亮遺志的,可是蔣琬和費禕都是比較謹慎之人,所以姜維一直是被抑制的,姜維就只能等,等這兩個人死了,他才可以放開手腳去北伐。


歷史簡單說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當時雖諸葛亮選定姜維作為接班人,但還是上個了雙保險,選定了費禕、蔣琬等一干文臣在旁輔助,並授予節制兵權之權,畢竟姜維也曾是曹魏的一員降將,可是諸葛亮沒想到之所以他能六處祁山是因為以他為首的主戰派權勢最大,朝野內外可以說說一不二,姜維就不同了,朝野內外包括蔣琬等人都是主和派,而且都是蜀漢的老臣,影響力不是姜維能鎮得住的,諸葛亮一死主和派佔據上峰,很快姜維的兵權也被解除,無奈只能採用主和派休養生息之策。

2、蜀漢經過諸葛亮連年用兵北伐,國力早已衰退,才人凋零,已經不能繼續支撐大規模對外用兵,這點姜維也深知,加上主和派的緣由,只能暫緩。


晴空喜歡笑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