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多年來,由於高校教學與企業需求脫節,導致的大學生找工作難,在校所學知識大部分在工作中用不上的情況,已經成為廣受各方詬病的長期社會問題。雖然高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先前也進行了許多探索改進,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不過今後這一現象將有望得到大幅的改觀!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近期,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聯合密集出臺了多項產教融合改革政策,其力度、規模都堪稱空前!其中《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國家將在今後的5年中,在50個左右試點城市中,結合當地優勢打造一批特色產教融合行業,在全國培育出超過1萬家產教融合企業,並建立相應的企業制度和激勵政策。

同時《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指出在2022年前,我國將力爭培育出首批20家左右的產教融合企業。這批企業將以央企和特大型民企為主,試點領域主要為現代農業、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等。

這意味著用不了多久,我國許多城市的大型企業、重點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都會根據各自情況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大學生們也將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些身邊實實在在的改變。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對於大學生來說,這些改變能夠帶來的好處包括:

1.學習目標更明確,所學內容更有針對性

“校企共同制定產教結合的教學生產計劃”、“訂單式培養”是目前比較可行的一種產教融合方式。即以企業真實的產品生產為前提,學校出廠房、設備,企業帶技術人員、一定的經費,學生在帶有實際生產環節的教學中,學到真本領,畢業後優先被企業錄用。學校根據企業需求量及學生意願,開設“訂單班”,所學內容與企業實際工作相關度更高。

2.實踐機會更多,理論結合實際效果更好

大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將不僅限於課堂,進行實踐活動的比例將大幅上升,可以實習的選擇也更加多元,有助於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3.學習動力增加,創新熱情更足

人們不怕付出,害怕的是付出沒有意義。以往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為以後的發展帶來什麼作用,所以非常迷茫,學習動力不足。當產教融合通過大量實踐機會,使大學生更加清晰了自己發展方向,甚至明確了自己要從事的崗位、要去的企業,大學生學習就會變得更有動力,也更願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另外,隨著實習機會的增多,大學生還能以工讀結合的方式為自己掙學費,工作的內容也比以往的發傳單、帶家教等更利於自己今後的專業發展。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當然,深化改革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也要理性估計本輪產教融合政策能夠帶來的效果及侷限性,就目前所能看到的侷限性包括:

1.大企業是主要的受益者,中小企業受益有限

本輪政策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有較高的門檻,首批入選的央企和特大型民企,要求在崗職工總數超過5萬人,近3年年均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

2.批量化培養,仍然缺乏個性化

每個大學生都有不同的理想、興趣愛好、發展訴求,以及在不同時間段的不同發展水平。目前的政策細化到了企業的層面,但仍無法細化到對大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政策後續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使學生具有更加靈活的課程選擇權。

產教融合政策來了,大學生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對高校來說,本輪改革將使大學的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大學將有望享受到本輪改革的紅利,產生大幅的改變。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1073所本科高校與498家企業開展了17608個合作項目。2019年上半年,華為、騰訊、百度、浪潮、谷歌等324家企業,通過教育部的審核,開始首批試點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企業共提供10647個合作項目,直接投資3.26億元。

今後隨著產教融合的持續深入,一直期待多年的產學研也將取得更多實質性的進展,使我國政府、企業、高校、學生得到多方共贏的發展,也使企業發展更有活力,綜合競爭力更強。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創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相信以後大學生的創業條件、創業成功率也將得到大幅提高,為我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