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裔

達斡爾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黑龍江北岸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達斡爾族能征善戰,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抗日做出貢獻。現在是國家體委命名的"曲棍球之鄉"。

達斡爾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裔

達斡爾族民族服飾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以前,達斡爾族已在黑龍江北岸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江北的達斡爾族被迫南遷,初至嫩江流域,後因清政府徵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才形成了現在的分佈的狀況。

達斡爾族能征善戰,後金為入關鞏固後方,三徵索倫(清代稱鄂溫克族、達斡爾、鄂倫春等族為索倫部),故有俗語"索倫騎射甲天下"。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抗日做出貢獻。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久負盛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在1989年被國家體委命名莫旗為"曲棍球之鄉"。

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裔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久負盛名

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關於達斡爾族的來源,學術界曾有過爭議。主要分歧意見可分為土著說與契丹遺裔說。

持土著說者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佈的黑龍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佈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託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淵源。另一些人還根據達斡爾族關於其祖先曾建"黑水國"的傳說,認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關。

持契丹遺裔說者主要是根據語言、歷史傳說及某些習俗與遼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點,認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於金滅遼時北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達斡爾族。

後來,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

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裔

達斡爾族能征善戰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裡""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為131992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