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我們評價一箇中原王朝是否可以稱為盛世的時候,經常提到的一個標準就是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如果這個中原王朝能夠征服並統治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我們通常會稱之為盛世。這樣一個王朝會滿足我們對天朝上國的幻想,比如一直被稱讚的漢唐盛世。

如果一箇中原王朝無法控制周邊區域,人們對它持有的態度大多是貶斥的,帶有偏見的。無論它的經濟多麼發達,文化多麼昌盛,制度多麼先進,都會被冠以“弱國”的稱呼。比如南在有一個短暫的時間內就是個二等國家,南宋皇帝的登基是需要金國的皇帝來冊封的。

這大致也是宋朝一直不被很多人喜歡的原因。


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北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

宋朝作為統一的中原王朝國家,如果單純的從國土面積而言,它的確稱不上盛世。宋遼時期可以看作是少數民族的反擴張的時期。。

但是宋朝對周邊少數政權影響力卻又是不容小覷的,這種影響力體現在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即使是當時最鼎盛的遼國也不自覺的對宋朝的先進性表示認同。

遼國其實也有一個漢化的過程。

一、廢除選汗,君權世襲

當時的契丹是個部落聯盟制的政權,由八大部族組成,而汗王的選擇則是通過選舉的方式。此時的契丹正處於由部落聯盟走向統一國家過渡的關節點上,急需一位才能出眾的首領帶領本民族走向繁榮。一眾契丹人看中了出身迭剌部的優秀青年阿保機。

迭剌部是當時契丹的八大部之一,也是契丹最強大的部族,是個聲望與地位兼具的部落。而阿保機作為迭剌部的酋長,多年來東征西討,戰績驕人。家世顯赫,能力出眾的耶律阿保機成為大家心裡大汗的不二人選。


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耶律阿保機雕塑

阿保機上位之後聽從漢臣的建議,決定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世襲的君權,廢除選汗制度。但這樣的改革很快遭到了迭剌部貴族的反對,因為按照舊制度,他們都是王位的有力競爭者。

阿保機的親弟弟剌葛率領著迭剌部先後三次發動兵變,企圖將阿保機趕下王座。經過前後三次的平亂,以剌葛為首的守舊勢力被徹底擊潰。但平叛代價也是巨大的,其中以公元913年的平叛代價最為慘重。據《遼史》記載,為此而喪命的人十之八九。

僅僅平定一個迭剌部是遠遠不夠的,剩餘的七部見狀也紛紛起兵造反,想利用選汗制度逼迫阿保機讓位。阿保機在出徵室韋歸來之際遭到了各部酋長的圍攻,不得不交出王位,出走以保存實力。

次年二月,阿保機仿照中原王朝的制度稱帝建國,遼國正式形成。

二、南北官制,分人而治

隨著契丹疆域的不斷南推,他們越來越靠近中原農耕區,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區域。作為契丹的貴族們,在保證自己的利益時,如何與漢族各階層進行利益的劃分迫在眉睫。這關係到契丹是否能夠長期的與南邊的中原王朝保持對峙的局面。契丹舊官員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漢人集團,尤其是得到燕雲十六州之後。此時,南北官職應運而生。

什麼是南北官制?

因為契丹有拜日的習俗,日出東方,所以王帳坐西面東,且契丹認為左為尊位,所以契丹官員集團位於皇帝左側,稱為北面,北面官制也稱為“國制”。而與之相對的漢人官員集團稱為南面,也稱作“漢制”。南面官制以唐朝的官員制度為範本,在後期與宋朝的交往中根據宋朝官制進行了改進。立朝之際,皇帝與漢族官員穿漢服,太后與契丹官員著契丹服飾。


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范仲淹畫像:北宋官服

這種“分人而治”的政策不僅運用於中央官員的管理,也用於地方的統治。在漢人和原渤海國地區都採用了州縣制度,而在契丹貴族自己的大本營依然實行部族制度,以四大部族為基石,設立了節度使司(省長,主管一方軍、民政務)、詳穩司(部隊司令,統領兵馬)、石烈(縣)和彌裡(鄉)。

但這樣的官制不代表它是封閉的,是互不相通的。在南北官制裡是允許契丹人進入漢人官員集團的,他們同樣被成為漢官,身著漢服。但是漢人進入北面官制的幾率卻很小,當中自然是有民族排斥這樣的因素存在的,作為一個以契丹貴族集團為統治核心的國家而言,這樣的做法其實也無可非議。

三、一國兩制與燕雲十六州

遼國開始全面的封建化進程其實是在拿到燕雲十六州之後。燕雲十六州對契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塊地方讓契丹真正開始觸碰到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宋朝之所以不被有些人認可為統一的國家,也是因為它無法收服中原農耕地區。

我們來大致看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這是中國長城的位置!


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燕雲十六州地圖

後晉的石敬瑭為了一己之私,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敵國。這對中原王朝而言是致命的。這相當於將中原王朝的北大門徹底的打開,我們的長城再也無法成為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也使得後來的宋王朝一直處於對峙的劣勢,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抵禦外敵的屏障,中原腹地徹底的被暴露出來。

其實在唐明宗時期是曾經有過想要收復失地的念頭的,於是有了定州之戰。這場戰爭以後唐的勝利而結束,這也是那段歷史上極少數中原王朝擊敗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以至於多年之後,契丹依舊不敢南下。

那麼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帶來了什麼呢?

這塊地區應該是當時契丹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先進的農耕文明給契丹帶來了更優秀的生產技術,更加充足的人口、糧食和布匹,它不斷的刺激著契丹的封建化。為契丹與在中原王朝的對抗中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


契丹: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與崛起

清明上河圖:繁華的北宋開封

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契丹在燕雲十六州實施的因地而治的政策。漢人是不歸契丹法律管轄的,漢律具有高度的獨立性。若不同的民族之間發生衝突,按照漢律裁定。而就是這種因地治理的方式,經過契丹多年的努力,燕雲十六州對後來的宋朝這樣的中原王朝的歸屬感並不是很強烈。

這種“一國兩制”的政策,讓契丹很好的平衡了漢人與契丹人之間的衝突。其實很難想象一個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政權會採用這種兼收幷蓄的方式,去弱化民族之間的衝突。我想著也是遼國能夠強大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