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前三季掛牌108家公司,IPO制度改革收效良好

港交所近日發佈的三季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有108家公司赴中國香港上市,總集資額達1339億港元。

11月8日,申萬宏源(2.19, -0.02, -0.91%)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港交所積極通過制度變革以適應新經濟時代,吸引了一批相關企業赴港上市。

其中,阿里與港交所是否再次“聯姻”是市場焦點之一。截至記者發稿,雙方未對阿里赴港上市進行正式確認。

根據公開資料,2007年,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曾在港上市,2012年從港交所退市。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阿里最早想到港交所上市,但是由於它特殊的股權結構安排,也就是AB股制,當時港交所還是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所以去了美國市場”,桂浩明分析。

在錯失阿里後,港交所於去年修改了上市規則。2018年4月30日,為拓寬香港上市制度而新訂的《上市規則》條文生效。新的《上市規則》允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以及為尋求在中國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資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

11月8日,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上述改革,港交所上市規則的包容性提高,目前已收到良好效果。

港交所數據顯示,新規生效的一年間,已迎來40家新經濟公司上市(當中包括9家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融資額累計約1504億港元,佔此期間在港集資金額逾五成。

自2018年4月30日推出新上市制度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共籌集535億港元,其中包括九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268億港元。

此外,去年7月9日,小米成功在港上市,成為了港交所首個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創造了港股史上最大規模科技股IPO,以及當時歷史上全球第三大科技股IPO;去年9月20日,美團點評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今年5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今年隨著中國醫藥市場的高速增長和(74.3, -0.85, -1.13%)創新藥審批制度的改革,中國會湧現出眾多優秀的生物科技公司。率先向生物科技公司敞開懷抱的中國香港有望發展成為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首選地。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些新經濟公司選擇在港股上市,說明港股市場相應的規則制度能夠適應這些新經濟企業的需要。吸引更多的新經濟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也是港交所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舉措。

在優化新股發行機制方面,李小加於今年5月表示,上市委員會已設立專門小組來全面檢討新股上市及發行流程,他們將從上市前投資、“重複申請”、基石投資者、新股回撥機制、配售指引、定價機制的靈活性等六個方面全面探討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及上市程序是否有改善的空間。此外,有關方面也在研究如何縮短新股發行結算週期,讓市場的定價功能更真實地反應市場環境。

桂浩明表示,港交所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實踐,能夠給內地資本市場的改革提供相關的經驗和借鑑。

“港交所改革的同時,科創板也落地了,也同樣對新經濟企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展望未來,潘向東表示,港交所與科創板為內地新經濟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屬性、需求選擇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