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與流——濮陽與清河在張姓文化史上的關係譾論

源與流——濮陽與清河在張姓文化史上的關係譾論

在尋根熱持續不斷的當下,各地對於姓氏祖根地之爭亦愈來愈熱烈,其中有一種情況是把姓氏郡望地和祖根地相混淆,片面誇大郡望地的地位,把郡望地說成是祖根地,因為姓氏祖根地是源,而姓氏郡望地是流,這就混淆了源與流的關係,造成了姓氏宗親在尋根謁祖上的迷茫和困惑。這種情況在幾個中華大姓中普遍存在,比如山西太原與河南偃師之於王姓,甘肅隴西與河南鹿邑之於李姓,河北清河與河南濮陽對於張姓也是這種情況,濮陽是張姓的祖根地,清河是張姓的郡望地,河南濮陽是張姓之源,河北清河是張姓之流。


一、祖根地與郡望地的文化定位界定

祖根地或稱之為起源地,是各個姓氏始祖出生、生活、受封與得姓之地,是姓氏尋根問祖的聖地。每個人都有叩問“我從哪裡來” 的情節,自改革開放之後,尋根熱興起以來,尋找姓氏祖根地,到祖根地尋訪自己的根脈、拜謁自己的始祖成為海內外遊子的內心的召喚、自覺行動,河南作為眾多大姓的祖根地、起源地,成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主要目的地。

郡望地與秦及其以後實行的郡縣制相關聯,是東漢以後,主要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的衍生物。意思是世居某地,為世人所仰望。那個時期以出身和門第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出身於世家豪門的,便世代為官,從出生就顯貴,他們互相通婚,形成一個特權階層。出生於寒門的,只能自甘下流,處於社會的底層,永世難以翻身。所以當時譜牒學盛行,門第觀念嚴重,一直到唐初,李世民雖貴為皇帝,其家族地位卻沒有河北崔、盧、李、鄭等大族地位高,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魏徵都爭相與其聯姻。士族勢力過大,對皇權不利,唐太宗命高士廉等刊定《士族志》,並指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士族志》的頒佈扶植了庶族地主、壓抑了門閥士族,加強了皇權、鞏固了統治。30年後,唐高宗在顯慶初年頒佈《姓氏錄》,徹底否定了傳統的門閥制度。後來士族門閥制度逐漸被科舉制度取代,但姓氏郡望卻在各個姓氏的家譜中存留下來,成為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的孑遺。

從空間上看,姓氏祖根地和郡望地大多不在一個地方。從時間上看,祖根地早於郡望地,祖根地是源,郡望地是流。祖根地是各個姓氏最早的肇始之地、濫觴之所,是各姓族人主要的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而郡望地是各個姓氏在發展繁衍過程中經歷過的發達與繁榮,是姓氏族人驕傲與榮光的集體記憶,郡望地記載在家譜中,鐫刻於門楣上,深植於記憶裡,也是各姓族人尋根問祖的目的地。就張姓而言,河南濮陽是其祖根地,河北清河是其郡望地,濮陽和清河是源與流的關係。


二、河南濮陽是張姓祖根地

《世本》(秦嘉謨輯補本):“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

唐林寶《元和姓纂》:“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纂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北宋《姓解》:“張氏,出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弧,以張網羅取禽鳥,世掌其職,遂以為氏。”

北宋《廣韻》:“本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

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張,出自姬姓。黃帝少子青陽氏第五子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南宋羅泌撰《路史‧後紀五》:“黃帝子揮封於張,為張氏。”

明張浚《張氏統宗譜》:“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

清乾隆朝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由上述文獻可知,張姓出於姬姓,因黃帝第五子青陽(即玄囂)之子揮,發明弓箭,任弓正之職,因此得姓。《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路史·國名紀丙》:“濮陽,帝后所都。今澶之屬縣,所謂帝丘,有顓頊城。”今內黃縣有顓頊帝嚳陵。黃帝之孫顓頊帝和玄囂之孫帝嚳均以帝丘為都城。青陽亦即清水之北,今濮陽市位於古清水上游。揮既隨其父玄囂(即青陽)生活於帝丘,又作顓頊的弓正為官於帝丘,所以張姓的起源地為帝丘所在地,即位於古清河上游的今濮陽市。

宋工部尚書張詠撰修《山陰白魚潭張氏族譜》就明白記載著濮陽就是張姓的祖根地:“軒轅賜姓,祖根在濮陽。”在元代續修的《張氏重修族譜敘》雲:“張之受姓,昉於軒轅之子,天下之張,厥初無不本於一人耳,濮陽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受姓軒轅氏,濮陽蕃本根。”可見宋元時代張姓起源於濮陽之說已大行其道。此外,現代著名文史大家朱紹侯、張岱年、李學勤、張政烺、傅振倫、張忠培、楊向奎等都認可張姓起源於濮陽說。

源與流——濮陽與清河在張姓文化史上的關係譾論

張姓圖騰


三、河北清河是張姓郡望地

清河郡乃張姓影響最大的郡望,《唐貞觀八年條舉事件》提到張氏郡望6個,清河張氏列第一位。《廣韻·陽》:“張,姓。出淸河、南陽、吳郡、安定、燉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十四望。”清河郡亦被列為第一。

清河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弟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世代為官,冠纓不絕,到唐代有張文瓘,唐高宗時任宰相,他為政勤勉,執法平允,得到高宗倚重。他有四個兒子,官位都在三品以上,被當時人稱為“萬石張家”,意思是說一家五人都做到了受俸祿“二千石”的高官。又因為張文瓘的弟弟文琮,為禮部侍郎,弟文收為太子率更令。文琮之子錫,武后韋后時任宰相。文瓘、文琮、文收三兄弟同居一處,房宅門前都列戟以示尊貴,一時號稱“三戟張家”。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朝廷甄別確定全國十大姓作為“國柱”,清河張氏被定為“乙門”,位列“國柱”之首。天下張姓族人無不以清河張氏引以自豪,“清河望族”、“清河巨族”、“清河世家”、“清河家風”、 “清河世澤”、“唐相家聲”等美譽,成為唐以後人們對清河張氏的尊稱。清河張氏在唐代不僅聲譽大盛,而且人丁興旺,“一宗萬家,煙火相連,比屋而居”,後世張姓人因清河張氏的巨大聲望,而紛紛比附,自稱清河張氏,清河張氏在唐代得以快速膨脹,民間因此傳出“天下張氏出清河”的說法,把郡望地誤認作祖根地。

四、張良是濮陽和清河之間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西漢興國名臣留侯張良可以說是張姓歷史上第一位記載詳細的歷史名人,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佐劉邦推翻暴秦強楚,建立西漢王朝;他散盡家財,椎殺秦皇,為韓國報仇,氣貫古今,心雄萬夫;他忍辱好學,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保全了名節,被稱為“人文楷模”、“千古完人”。所以,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不惜筆墨,潑墨如水,洋洋灑灑寫下6000餘字記述張良的事蹟。《古今姓氏書辨證》引《元和姓纂》曰:“唐有安定、范陽、太原、南陽、敦煌、修武、上谷、梁國、滎陽、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遠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更進一步明確的寫道:“清河東武城張氏,本出漢留侯良裔孫司徒歆。歆弟協字季期衛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由上述兩種文獻記載可知,自唐代以後,天下張姓皆認同自己是張良後裔,清河張氏亦祖述張良,更是言之鑿鑿。

關於張良的祖系,司馬遷在《史記·留侯列傳》裡只是簡單地寫道:“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唐司馬貞《史記索引》稱:“良既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潁川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對此引《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地也。”由此可知,張良故里在今河南郟縣。

漢代名碑《張遷碑》,即《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明代出土於無鹽(今山東東平),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張遷碑》在記述張遷的祖系時說到張良:“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由此可以把張良的祖上上溯於周宣王時的張仲,向下可下延於漢代名臣張釋之和張遷。《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

綜上,唐代張氏望族清河張氏,可上溯於西漢留侯張良,由張良再上溯於周宣王時的張仲,由張仲再上溯於顓頊帝弓正張揮。張良故里既在今河南郟縣,張揮的故居亦在帝丘(今河南濮陽),則清河張氏的祖根地亦在河南。所以,天下張姓祖根地在今河南濮陽,河北清河是張姓的著名郡望地,都是全球張姓族人的文化聖地,值得去尋根、去瞻仰、去祭拜、去歸依。


源與流——濮陽與清河在張姓文化史上的關係譾論

李立新

李立新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兼法人代表,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研究員、史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