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自從二胎政策開放了以後,許多家庭紛紛有了“再生一個”的打算。俗話說得好:“養兒防老”,但是“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李大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自從二胎政策政策開放以後,對李大媽家來說不可不謂是一件好事。原來,三十歲的李大媽夫婦倆只有一個十多歲的女兒,二胎政策的開放,迫切的想讓當初的李大媽夫婦倆生一個兒子,畢竟女兒以後總歸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哪有養個兒子來得好,畢竟老祖宗都說了“養兒防老”。

“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孩子出生以後,不服眾望果真是個兒子,這可把李大媽夫婦倆高興壞了。加上重男輕女的思想,夫妻倆對於這個“遲到的”兒子真的是做到了“有求必應”,不管是吃穿用度還是金錢方面,父母的溺愛也導致了兒子不學無術的並行,勉強畢了業之後,二老又忙著託關係給兒子找工作,就盼望著兒子以後讓自己享福。

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老了以後,年輕時身體裡留下的暗疾也開始發作,一身病痛,兒子嫌二老麻煩,竟將二老直接送去了養老院,反而是一直被他們忽略的女兒將他們接了過去悉心照顧。在面對我們工作人員採訪的時候,老人說到傷心處不禁潸然淚下,說到: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其實,李大媽夫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預料的,一味地對孩子溺愛“有求必應”不懂怎麼教育孩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悲劇。

對於小孩來說,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1、教會他學會付出

有些孩子之所以認為父母的就是他的,如果父母不是把所有的能給的都給他,就不贍養父母,等到他在父母那裡索取不到什麼的時候,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沒用了”。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告訴我:作為父母我們養你到十八歲是義務,我們愛你所以可以供你讀完大學,至於以後,你能過什麼日子,那是你自己的本事,靠父母不算本事。

“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的確,父母給提供好的教育和環境,但最終成長成什麼樣子,取決於自己,父母能管一時,但是不能管一世,人到該成年的時候不成年才是害人害己。

二、教他學會獨立

我想,想要教會孩子愛,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明白,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都會有對對方有不滿意和生氣的時候,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彼此愛對方,尊重彼此的意願。很多父母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輔導班,關注孩子學習是沒錯,但是一個孩子當他長大後能走多遠,過得是否快樂,更關鍵的是在他幼年時期性格的養成,培養他的毅力,讓他謹慎而勇敢,心地善良溫暖,懂得為他人考量和付出,尊重別人的底線,以及最重要的是教會他怎樣去愛一個人。

“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三、教會他相信愛,表達愛,傳遞愛

很多人都說教育孩子家長首先得要以身作則,那麼家長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形象來為孩子樹立榜樣呢?家長所傳遞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教育觀念呢?如果家長心裡還沒有一個清晰概念的話,建議多看看關於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

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教會孩子相信愛,表達愛和傳遞愛。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影響著一個孩子對未來是否抱有美好的企盼。一個家庭的溝通方式影響著一個孩子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的能力。

“養兒不防老”,6旬老人被送進養老院,悔稱:當初不該生二胎的

龍應臺曾經說過一句話:孩子,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那個階段早已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