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有何意图?

李某某先生


据说诸葛亮的这一计也是诸葛亮墓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这个卧龙先生出山相助,他准确分析天下大势,任职蜀国的时候也施展很多计谋打了很多的大胜仗,几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三国演义的是演义体小说,但是也符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诸葛亮也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才。

但是这个生前最后一计,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当中都没有记载和描写,所以这个事情是来自野史笔记当中,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亮遗命丧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墳,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三国演义》中也无此记载,所以这个事情就是来自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故事了。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的遗言也不像小说和史书的记载,而是给刘禅留下了遗书说自己死后要“棺材南抬,绳断便丧”也就是让几个人抬着他的棺材直直地往前走,要等到这个绳子断掉之后才能将他埋葬,将他葬在绳子断了的地方。这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的桥段,让鸡啄米,狗舔完面玉皇大帝才给凤仙郡下雨的事情,所以抬棺的绳子让它自然磨断,就像上面这个桥段一般,是很难完成的,几天过去,这个绳子还是老样子,所以这几个抬棺人也就作弊,用了点小聪明,提前把绳子给弄断埋了诸葛亮,回去复命。

而刘禅等人也对抬棺人产生怀疑,一顿审讯之后,他们也承认了自己弄断绳子的行为,将诸葛亮直接埋了,而刘禅也一怒之下杀掉了这四个人,诸葛亮的墓地也就永远随着四个抬棺人的死去而成为一个为未解之谜。

这个民间小故事可能是为了给诸葛亮墓地没有找到而编造的一个小传说,是因为诸葛亮的遗言,农夫的作弊行为以及刘禅急躁的性格特点使得诸葛亮的墓地没有被刘禅问的情况下就杀掉了农夫,所以再也不能知道他的墓地在哪。

这也可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早就算出蜀国终有一天会挂掉,一旦蜀国没了,曹魏一统天下,那他这个前蜀国军师定会被魏打击报复,一个人在受众人拥护爱戴的同时也定会被很多人所恨,干脆谁也不让谁知道自己被安葬在哪儿,反正人死后就尘归尘土归土了。这也反应出了诸葛亮的简朴,他为蜀国鞠躬尽瘁,写出师表以警示刘禅,在史书记载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可能希望他死后葬礼不要大操大办,只要将他简单安葬就好。

但是这个传说让诸葛亮的故事更加传奇,更加神秘,诸葛亮的料事如神也更加让人们所信服。


木剑温不胜


诸葛亮最后一计是这样的:

由于诸葛亮日理万机,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的前沿阵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有祈禳续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披发仗剑要向上天再借10年寿命。

六天过去了,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不由心中暗喜:“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维高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就在当天傍晚,由于司马懿突然发起攻击,大将军魏延火急火燎来向丞相汇报情况。由于魏延脚下生风走得急,姜维一下子没拦住,魏延一阵风闯进了大帐,身后的风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一下子瘫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剑扔出多远。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姜维进大帐要砍魏延,被诸葛亮伸手制止了,伤心说道:“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时刻,也就是即将续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诸葛亮阖然长逝,享年54岁。

后主刘禅得到噩耗后,急忙跨上快马十万火急赶到了五丈原。此时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维跪迎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刘禅满含热泪打开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我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

原来人死后有说讲,不能空着肚子上路,这是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铜钱,是过奈何桥给孟婆“忘忧汤”的茶水钱。

据说人的灵魂经过奈何桥进入阴间时,只要喝了孟婆的“忘忧汤”,世上的烦恼和恩怨一笔勾销,不记得前生任何事情,轻松上路,不过孟婆汤是收费的。



在信的最后,诸葛亮嘱咐阿斗:“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刘禅看罢有点疑惑,不知道相父为何要这样?“还没见过如此举行葬礼的。”

阿斗转而一想,相父深谋远虑,也许另有原因,听相父的话没错。

阿斗虽然满腹狐疑,依然还是找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一直往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领1000大洋的赏钱”。

四人一听很高兴,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绳完好如初,根本没有要断的迹象。

这四人嘀咕开了:“咱哥几个恐怕要累死也断不了,不如咱们用石头砸断回去复命领赏钱去吧。”



四人一合计,没人跟着咱们,谁知道是自然断还是砸断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词,骗阿斗还不容易吗?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头砸断了绳子,把棺材埋了,拿着断绳回去找刘禅领赏钱去了。

等刘禅看到断绳后,没多想就把1000两银子给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两,然后屁颠屁颠回家了。

四人刚走,姜维来找刘禅商议军情。

姜维一眼看到断绳,发现断口很整齐,刘禅讲了事情的经过。姜维一拍大腿,说:“陛下让这四人骗了,自然断的绳子没有这么齐整的断口,这分明是用石头砸断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头粗的大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自然断掉吗?”

刘禅恍然大悟,于是传旨把这四个欺君罔上的家伙抓回来。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来,刘禅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认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刘禅把四人砍了。



刘禅刚要喘口气歇会,姜维来问啥时候为丞相烧纸祭奠,刘禅猛然想起没问四人把丞相埋在哪里。他只顾发怒,正事都忘了,现在死人不会说法,刘禅懊恼的只拍自己的脑袋。

这就是诸葛亮最后一计,他考虑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对手掘坟盗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这四壮汉不会遵守协定绳断落葬。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没人监督这四人,四人不会傻到一直抬着棺材到绳断。

同样诸葛亮也看透了刘禅,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阿斗,这是一个不动脑筋的人,料定他一定会盛怒之下斩杀四人。

只有这四壮汉知道埋在哪里,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了。这就是至今依然没找到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里无人知晓。

不过诸葛亮这事做的有点狠,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让四个壮汉为他殉葬,这有损他的的形象,所幸这只是传说。


秉烛读春秋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他曾经也为了自己的身后事担忧过,并嘱咐过按照“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方法来确定墓葬位置,而诸葛亮说出的这句话也体现了他的智慧。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诸葛亮离世后,让人负责抬着棺材然后上路,如果绳子断了,那么就可以在绳子断的位置下葬,这样做的话别人自然就不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


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是根据史学家所查看的资料可以发现,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作者可能为了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张呢?


首先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的江山努力,也是因为对蜀国的担忧而离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诸葛亮也希望可以当蜀国的保护神,继续在地下为蜀国谋划将来。

为此诸葛亮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下葬,不能将陵墓的位置公布于众,否则会引来很多百姓祭拜,也会给盗墓者盗墓的机会,诸葛亮希望死后可以让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排。


其次诸葛亮一生都在为战事出谋划策,他虽然不用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一次作战都有他的参与,当时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虽然对于蜀国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但是对于征战沙场的将士和他们的亲人来说,这就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举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蜀国其实并不具备北伐的实力,但是却对北伐非常热衷,导致很多百姓的亲人都死在战场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的蜀国百姓因为生活比较困苦,其实难以体会到蜀国目标计划的伟大,反而感觉统治阶层毫无道理可言,而诸葛亮亲自参与谋划作战,很多百姓就将亲人的死记在诸葛亮的头上。


如果让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会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们的报复,这样诸葛亮不仅无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会被盗走被损坏,诸葛亮应该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层面,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不让别人轻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无声息的下葬。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作为蜀汉第一开国元勋的诸葛亮,在北伐中不幸病逝于五丈原,为此蜀国上下痛哭流泪,此后不久蜀国便走开了下坡路,很多人都很惋惜他。

诸葛亮一生用计破敌无数,不过临终前,最终设计了一计算计了刘禅,也让后人无法找到自己的下葬之处。

关于诸葛亮死后入葬的说法有两种:

  • 史书记载

在诸葛亮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便留下遗命告诉姜维,自己死后就近安葬于定军山,不用为自己立碑,避免引来盗墓贼。金银玉器不用放入一件,打造一口简单的棺材,入殓时用自己平日穿的衣服即可。

刘禅知道后,痛哭不已,不久后下诏书为诸葛亮建立祠堂,不过这只是衣冠冢,下葬之处或许只有姜维知道了。

但他知道相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让人世人知道陵墓的位置,所以在定军山处的祠堂被不少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墓葬。

其实这只是刘禅为了让蜀汉臣民有一个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没有这个祠堂之前,他们的祭祀方式让刘禅反感,会让刘禅认为自己这个皇帝还不如诸葛亮,所以自己就大方了一把,让世人祭祀蜀相诸葛亮的规格降低。

  •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计,命令部队偷偷后撤,在原本大营的地方故作疑兵,迷惑曹魏大都督司马懿,自己的棺椁自然也是随军后撤。

由于魏延与杨仪的不和,分崩离析,此时蜀汉大军原地不动,马岱担心蜀汉的安危,刀斩了魏延,蜀军才得以后撤,司马看穿了诸葛孔明这一计策,立马派大军追杀正在撤退的蜀军。

不过姜维非常的聪明在设伏兵的时候,将诸葛亮生前打造的遗像拿出,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故此世人才会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

顶梁柱的倒塌

平安回到蜀汉后,后主刘禅看到了诸葛亮的遗体,痛哭流涕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样子,像极了一位儿子在哭泣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父亲,不过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他知道蜀汉的顶梁柱倒了,自己离亡国也不久了,毕竟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这是众人皆知。

诸葛亮想要赶紧出兵平定中原地区,为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很快为后主扫平天下,但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他出兵不过是以卵击石。

由于自己满腹智囊才会与曹魏的交战中,侥幸获得几胜,所以平定中原不过是妄想,但有诸葛在可保蜀汉二十年太平。

现在诸葛一死,刘禅不知所措,不过人已死,只能顺其自然,打开了诸葛亮给自己的遗书,上面写道:兵书以全数交给了姜维,陛下可重用他。

绳断下葬

而至于臣的棺椁让四名兵士从南门出城,一直走等到绳断的时候,那时便可就地下葬,万万不可铺张而引来盗墓贼。

刘禅即刻下令人去做这件事情,派了四名亲兵做这件事情,路上很多人都来为诸葛送葬,包括一些政敌,四人抬着棺椁走了一天一夜,看到绳子没有丝毫要断裂的迹象。

于是他们便商量,现在以上山,不如将丞相的棺椁就地安葬,不然等到绳断之时,我们必将累死,其他三人同意了这个决定。

四人回到成都的时候,刘禅不相信这么快绳子就断了,所以严加审问,四人托盘说出,刘禅大怒,将四人斩首。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墓葬无人所知。这也便是诸葛亮的最后一计,墓葬之地无人知晓。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付出了毕生心血,最终死后没有招摇的下葬,而是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许这也正好证明了他勤政廉洁的一生,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大国布衣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嘱咐姜维帐前守护,自己点灯续命但被魏延闯入踏灭主灯,诸葛亮也无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关于诸葛亮的死,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上表中有交代过后事:让4个士兵抬着棺木一路向南,何时绳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诸葛亮死后刘禅按他的遗愿照办,4个壮汉抬着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终来到一处荒山野岭,可绳子并没有断裂的迹象。

于是这4人心想,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哇!于是将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复命了。这一切当然是瞒不过刘禅的,这么粗的绳子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断掉!

一番逼供后,4人终于说出实情,刘禅听了大怒,于是将这4人给处死了。如果这个传闻是真的话,想必应该是诸葛亮设的局。

他知道蜀国必亡,为了避免陵墓被敌军破坏,所以他要远离闹市。将自己葬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实也是暗示抬棺人,让他们走得越远越好。因为诸葛亮也料到他们等不到绳子断裂,就会随机选择埋葬地,但这4人并没能领悟,最后丢了性命。

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处,至今还有争议。大家都认为他的墓是在定军山下,据《三国志》记载,这座墓只是个衣冠冢,陪葬品都没有。因为后人都对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从未被盗过。


搞史人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了刘禅一封遗书,交待了蜀中的一些事务,也交待了自己身后的事。诸葛亮交代自己去世后,将自己埋葬在定军山,而且只是挖一个可以放下棺木的坑就好了,不要铺张浪费。


关于诸葛亮身后的事,其他史书中还有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让人抬着自己的棺木一直朝南走,走到哪里绳子断了就把他埋葬在那里。后来刘禅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抬棺材的四个人为了省事,偷偷跑回来,骗刘禅说绳子断了,这四个人也被杀了。

其实这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反倒第一种不太可信。诸葛亮是个聪明人, 如果他明确要求刘禅简单料理自己的后事,会显得有些做作。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让人抬着棺木一直朝南,直到绳子断了,才埋葬自己呢?


第一,诸葛亮其实是想躲着司马懿和司马懿的后人,以及其他曹魏集团的人。

诸葛亮病重时,他身边的人曾经问他,等他去世以后,谁可以接替他的位置,诸葛亮说费袆可以,当问到费袆之后该用谁时,诸葛亮没有说话。其实诸葛亮心里清楚,估计费袆之后就没有蜀汉了。

诸葛亮一生与曹魏对峙,在他北伐时,还有不少曹魏贵族死在了他的手里,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对他恨之入骨。如果蜀国亡了,估计曹魏人免不了要对他鞭尸,所以他选择那样的方式下葬,其实他也是为了让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地。


第二,诸葛亮喜欢清静。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蜀汉事情几乎就是他说了算,所以在正常人认为,他应该是十分有钱的。即使他清贫下葬,估计后人也会认为他坟墓里有不少宝藏,从而来打扰他,盗他的墓。诸葛亮为了防止被盗墓,所以这样做。

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一生神机妙算,就是死后,也与普通人不同。


斯幽说历史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到底是什么,在史料记载中并没有明确记录。和演义小说不同,在民间,诸葛亮被奉为神明般的存在。但在史料中,诸葛亮从来都是一个人,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叹的作为。甚至在陈寿编纂的《三国志》中,认为诸葛亮最强的本事是治国理政,用兵并不擅长。因此,在民间中所谓的绳断即葬,只是传说,并没有太多真实性。

在正史中,诸葛亮的确有遗言,他交代了一些身后的事宜,并且交代了自己坟地的选择。对于清廉一生,又死于军中的诸葛亮而言,他不喜欢也不需要厚葬,像是电视剧中哭诸葛的情节,是不存在的。诸葛亮的葬礼,并不隆重,甚至很寒酸。

《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录,说是诸葛亮的墓葬只能容纳一个棺材,什么陪葬的器物也没有,墓葬的地点是定军山。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人品。

诸葛亮选择薄葬,是因为他的人品或者说人格。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只为了这个国家而奋斗,因此他不需要厚葬。那么,诸葛亮又为什么会选择定军山这个地方呢?这个选择,的确有他的深意。

定军山位于汉中市南五公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国和魏国在定军山打过无数次战斗,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在刘备黄忠等人的努力下,斩了夏侯渊,彻底击溃定军山的曹军,并且占据汉中,才有了北伐的跳板。

由此可见,定军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中的门户,是蜀国必须要争取的。所谓,得定军山者,得汉中。如果蜀国丢了汉中,只要定军山没失去,占领汉中,指日可待。

对于诸葛亮本人来说,定军山寄托着诸葛亮北伐的梦想,也是兴复汉室的重要环节。诸葛亮为此付出太多,所以他更希望死后也可以看着蜀国的千军万马,通过定军山,直捣长安,兴复汉室。这种情怀,和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情怀一样,只是伍子胥更多的是绝望,而诸葛亮更多的是希望。

诸葛亮的梦想在定军山,留恋也在定军山,同时,牵挂也在定军山。如果说选择定军山下葬,还有什么深远的意义,那就只能源于诸葛亮的牵挂。

历史中的诸葛亮,他被称为事必躬亲。他的能力实在太强,操的心太多,所以,什么都要自己作才放心。如今,诸葛亮在弥留之际,最不放心的就是蜀国。当然,还有刘禅。

刘禅是个聪明人,却不是一个治国的能手,他推荐了很多能人,但没有太多像自己一样强势之人。如果因为谗言,让蜀国放弃汉中,甚至放弃战略要地定军山,又该如何。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计策。

这大概是诸葛亮最后的计策,用自己实施的计策。他明白,自己在蜀国的地位,在蜀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知道自己手下的忠诚。如果自己死后葬在定军山,那么,定军山就会被蜀国将士和百姓,当成圣地去保护。如此一来,没有人敢放弃这个战略要地,只要自己的坟墓在这里。

从事实以及情感角度来看,甚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诸葛亮这个选择,是深思熟虑的选择,他已经完全把握住蜀国军民以及将士的心理。所以,要让蜀国所有人不敢放弃定军山这个战略要地,就必须给蜀国臣民一个无法放弃的理由。而自己,就是最好的理由。

而传说中的“绳断即葬”,其实并没有太多依据,但从历史记录上看,诸葛亮对自己墓葬地点的选择,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把定军山当成自己墓葬的地点,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最后一计。


小小嬴政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测的计谋闻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计,比如这一件事,传说就是诸葛亮的妙计。<strong>

诸葛亮死后,吩咐四人抬棺,绳断下葬。

诸葛亮在前线病逝以后,尸体被送回成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安排了这次的下葬任务。由四个人抬着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时候,就把诸葛亮给下葬了。

本身这个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汉朝的丞相,怎么可能就这么草率下葬呢?可是这是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走了好一阵子,绳子始终都没断,他们就想要偷懒,所以就割断了绳子。

绳子被割断也算是断了,所以他们就在割断绳子的地方,把诸葛亮给下葬了。下葬以后,这四个人就会领赏了。可是刘禅觉得不对劲啊,一查之下,这四个人果然招供是割断了绳子,刘禅一气之下,将这四个人都给宰了。

杀掉他们是容易,但是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们四个知道,这下刘禅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尸体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后来反应过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儿,反而不会引来盗墓贼。



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四个挑夫,一个伙夫一起去送葬。

依旧还是绳子断了才会下葬,但是这次刘禅比较人性化,他给这四个挑夫还另外准备了一个伙夫。这个伙夫专门在路上给他们五个人做饭吃。

出门到深山老林里,可没什么店家,所以伙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个伙夫就想要独吞赏金,所以在绳子断了之后,就给这四个挑夫下了药。

而这四个挑夫心里不平衡啊,凭什么他们这么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后还要分伙夫一份呢?所以他们就在绳子断后,将诸葛亮安葬了以后,顺便把伙夫也给杀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四个人也毒发身亡,结果五个人没有一个是活着回来的,那谁也不会发现诸葛亮的尸体了。这也算是诸葛亮窥探了人性,认为人都是会贪心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条件下,贪心暴露出来的几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刘禅到底要给这几个人多少赏金,以至于他们争夺的你死我活。不过这件事最终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比较精彩的地方。

事实上,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军山附近。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里距离成都至少有一个月的路程,所以赶回去尸体早就腐臭了。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为了早点入土为安,诸葛亮吩咐姜维为自己在定军山附近寻找一处墓穴。

所以说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其实是被姜维安葬在了定军山。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嘱,不允许在棺材内放置任何金银珠宝,也不要给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盗取。

我觉得这还是比较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毕竟诸葛亮一生简朴,不可能死后再来一个风光大葬。而且他死后不想麻烦别人,被送回成都以后,刘禅必然要为诸葛亮风光大葬,这不是诸葛亮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诸葛亮,这种情形是不利于维持稳定的。所以刘禅选择在定军山建造武侯祠,以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实并不是这样。



既然姜维负责安葬诸葛亮,那么他有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刘禅呢?

姜维是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据说还是他的亲传弟子。后来姜维也是为了恢复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托付后事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姜维知道诸葛亮安葬在什么地方,那么他有没有告诉刘禅呢?

要知道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没有诸葛亮,哪有刘禅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说刘禅对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刘禅向姜维提出了这个要求,那么姜维会不会答应呢?姜维必须要考虑一件事,刘禅想要前去拜祭的话,必然是有不少随从的。

这么一来诸葛亮的墓穴可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维必然要拒绝刘禅的这个请求,那么他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刘禅呢?

我认为这就是那几个故事的来源,或许姜维告诉刘禅安葬诸葛亮的方法,就是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策,目的就是希望刘禅不要去寻找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刘禅识破了这个谎言,可能刘禅也不会说破,毕竟刘禅也知道,不应该去打搅诸葛亮,这或许是诸葛亮最理想的结局了。

<strong>


江湖小晓生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丞相的最后一计是在防盗墓啊!

九绝龙脉打蚁洞,挖坟撅墓盗王侯,

摸金校尉今何在?半江河水半江红。

阳间人有阳间宅,阴间人有阴间宅,世事如棋,黑白相合,方得规矩,而“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是我们华夏民族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规矩。

从秦始皇陵,到大清陵墓群,古代王侯将相们对“阴宅”的要求不可谓不执着,人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在盗墓者的眼里,“黄金屋”并不在书中,而是在“墓中”。正所谓“十墓九空”,古代盗墓者的猖獗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诸葛孔明在“三国时代”是智慧的化身,谋臣的代表。

罗贯中老先生评价诸葛亮为“智多而近妖”,但人总要面临生老病死,即便是IQ指数接近“妖魔”等级的诸葛亮,也逃不过生死的轮回。

诸葛亮的仇敌曹操,是盗墓界的大佬级人物,“摸金校尉”便是曹操创造出的官职,因此,诸葛亮死后,他的阴宅难免会遭到盗墓者的光顾。

诸葛亮为了守护最后一份安宁,特地在大限将至的时候,派遣心腹奴仆传信给刘禅。

诸葛亮请求刘禅,专门安排四名能够信任的士兵给他下葬,并着重嘱咐,一定要让这四名军官抬着他的棺材一路往南走,抬棺的杠绳在哪里断掉,棺材就葬在哪里。棺材下葬后不能合土,不能立碑,棺木中不能有任何陪葬品,坟墓周围不能栽树,不准在墓前祭祀,任何参照物都不能留下。

四名士兵抬着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杠绳仍然没有断掉,早已体力不支的四名士兵索性把杠绳砍断,将诸葛亮的棺材按照要求就地掩埋。

四名士兵拿着砍断的杠绳回去交差,刘禅摸了摸绳子的切口,一眼便看出了端倪,雷霆震怒的刘禅以欺君之罪将四名士兵处斩,从此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知晓诸葛亮墓的下落了。

以诸葛亮的智慧,怎么可能不知道绳子不会断呢?

诸葛亮早就料到了士兵们会偷奸耍滑,也料到了刘禅一定会杀死抬棺的士兵,那四名士兵,一开始就是陪葬品。

其实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才使出这样的计谋。

这就是“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典故。


白话历史君


诸葛亮人称千古一相,是我国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证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难免一死。诸葛亮在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用计,就算是在死后也不例外。

传说 1 诸葛亮的墓在定军山。是他要求他死后,抬着棺材往南走,绳断便葬。于是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几天,也不见有断裂的意思。4位士兵实在走不动了,于是稍作休息。就在这时,绳子突然断裂。而身后的山也突然倒塌。将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从此没有人知道诸葛亮葬在何处。

传说2。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没有断裂的意思。走了好几天,最后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于是4人弄断了绳索,将诸葛亮就地掩埋。

我还知道一个传说。就是说诸葛亮死后找了三个人。给了他们20两银子一个在家做饭,两个抬着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后,抬棺材的两个人想,他就在家做个饭,还要跟我们一起分钱,我们不如把他给杀掉。而在家做饭那个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饭,不如给她们俩下毒,把他们俩给毒死,这样钱就都是我的了。于是。这两个人回去把做饭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饭。这两个人也被毒死。

这几个故事。都表达了一个意义。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扰。诸葛亮死后。 也没有风光大葬。真的是对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