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撤退後,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慈禧怎麼對待的他們?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勤王。所謂勤王,就是在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臣下發動各路兵馬前來救援。下達勤王的命令風險是非常大的,很多時候,命令下達了也沒有人願意來支援;而願意支援的人往往會選擇控制朝廷,這樣君主被架空的可能性極大。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統治者輕易不會下此詔令。而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輕率的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因此攻入北京城。慈禧驚慌失措,連下數道詔令,命令東南各督撫派兵支援。哪曾想,東南各督撫早已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竟無人出兵支援,在古代,這種做法足以稱為亂臣賊子了。萬般無奈之下,慈禧只得與光緒倉皇出逃。

那麼,在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呢?

八國聯軍撤退後,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慈禧怎麼對待的他們?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慈禧並沒有懲罰這些東南督撫,甚至連責罵都不曾有,照樣該重用的重用,該高升的高升。李鴻章在這次事件後竟然立馬被提拔為直隸總督,劉坤一死後諡號為"忠誠",這簡直是天大的諷刺,而張之洞,袁世凱等人更是由此平步青雲,權力越發壯大。究其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當時的慈禧,不能也不敢懲罰這些封疆大吏。

清朝晚清,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等事件的影響下,清廷的威信大幅度下降,對地方大員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換句大白話說,就是大家膽子都大了,不願意聽從清廷的話了。這樣的人實在太多,所謂"法不責眾"也是這個道理,這麼多的官員處理下去,那朝廷能剩下多少人呀,直接就成了空架子,慈禧權謀手段再突出,也不能一個人唱起整臺大戲啊。

八國聯軍撤退後,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慈禧怎麼對待的他們?

並且在這次的東南互保事件中,涉事的官員哪個是省油的燈?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等,哪個不是手握重權,雄踞一方的封疆大吏?而反觀當時的慈禧有什麼,要錢沒錢,要兵沒兵,手上只有一個如傀儡般的光緒皇帝。慈禧心中清楚的知道,這個時候如果與這些人硬碰,無異於以卵擊石。況且,在那種情況下,只要慈禧敢處理哪怕一人,各督撫也會以此為藉口群起而攻之。到時候,慈禧可就徹底坐蠟了。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慈禧不但沒有懲罰東南各督撫,反而拼命的給自己找著替罪羔羊。最後,這兩個倒黴蛋就是端郡王載漪與其子溥儁。在慈禧的口中,她就是受了這兩個人的矇騙,才一時鬼迷心竅,向洋人開戰,為了給各方一個交代,這兩個人該死。所以慈禧流放了這兩個人,對東南各督撫抗旨不遵的事情輕飄飄地揭過,也算給自己搬了個臺階。

八國聯軍撤退後,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慈禧怎麼對待的他們?

山河破碎,國家蒙難,自己也如喪家之犬般倉皇出逃。可是慈禧非但不進行深刻反思,反而致力於粉飾太平,假造君臣和諧的景象。然而不管慈禧如何努力,君臣之間已是離心離德,嫌隙遍生,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如一層薄薄紙,一捅就破。而後來的歷史發展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