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陝西:周至曲子

周至曲子源於陝西地域內最為流行的民歌小曲。其歷史悠久,在周至、眉縣、戶縣及周邊地區比較流行。

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徵是一唱眾和,其用語為陝西關中語言,有著極強的地域特徵。曲調豐富,情緒、節奏變化較大。一是歌唱性較強的抒情性曲牌,如《看女》《鄭旦哭祠》等;二是敘述性曲牌,如《趙顏求壽》《王婆賣雞》;三是節奏、速度對比明顯,戲劇性較強的曲牌,如《華容道擋曹》《對花》;四是唱說結合的曲牌,如《五更鳥》《六月花》;五是幽默、詼諧性曲牌。如《小尼姑思凡》《打髒婆娘》。正是由於這五種不同類型的區別,構成了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徵和鮮明的地域色彩。

非遺在陝西:周至曲子

周至曲子的樂器有三絃、二胡、笛子、四頁瓦、碰鐘、簡板等。演出形式採取坐唱方式,具有靈活、輕便等特點,其曲目據不完全統計有260多本,內容主要取材於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代表曲目有《五更鳥》《六月花》《俞伯牙摔琴》等,收錄在《周至民間曲子選》中。2008年,熨斗村曲子參加陝西省首屆農民戲劇節演出,榮獲一等獎。2009年,《周至曲子》被列入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陶富華被命名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在陝西:周至曲子

今年85歲的陶富華老人,17歲開始唱曲子,積攢了一輩子的戲文都裝在肚子裡。眼看因沒有傳人,周至曲子日漸凋零,老人心裡著急,他和老伴一商量,將自己十餘萬元養老錢全都拿了出來,在家鄉周至縣馬召鎮熨斗村蓋起了三間嶄新的“大教室”,又靠兩個兒子資助,添置樂器和服裝,建成周至曲子傳習所。還收下了18位年輕的徒弟,讓自己一肚子戲文有了用武之地,讓周至曲子的傳承有了未來與依靠。儘管陶富華老人年事已高,但精神格外矍鑠,與徒弟同穿喜慶的大紅戲服,吹拉彈唱著歷史悠久的周至曲子。

非遺在陝西:周至曲子

近兩年,傳習所漸漸走上正軌,成為一所周至曲子學校。每到農閒時節或是下雨天,徒弟們就集合到此學習,每週六、週日晚也都是學習時間。陶富華老人對記者說:“唱曲子需要時常複習,不復習就忘了。”如今,老人時常帶著徒弟們走鄉串戶演出,“耍一場能掙五六百元,給徒弟們一分,大家學起來積極性就更高了”。

2017年4月20日,在周至縣二曲街道渭旗村廣場上,陶富華老人為鄉黨們奏完一曲,與渭旗鑼鼓、周至剪紙傳承人共同從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升榮手中接過傳習所的牌匾。這意味著,這些來自民間的傳習所正式轉換身份,被納入為西安市非遺傳習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