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蘇、皖“安豐鎮”

安豐"安"寓安居樂業之意,"豐"寄豐衣足食之願。為實現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之願望,故以“安豐”為鎮名的地方,江蘇省有三處,1、江蘇省泰州興化安豐鎮,2、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安豐鎮,3、江蘇揚州化寶應縣安豐鎮。安徽省一處,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安豐鎮。

四處“安豐鎮”均屬當地古鎮,都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

簡介蘇、皖“安豐鎮”

江蘇省泰州興化安豐鎮

興化市轄鎮。古鎮安豐位於興化城東北36公里處,東西流向的海溝河與南北流淌的塘港河兩條黃金水道交匯於鎮區中心地段。鹽靖公路(鹽城至靖江)、寧靖鹽高速公路(南京至鹽城)以及大興金高等級公路(大豐至興化至金湖)穿鎮而過。

簡介蘇、皖“安豐鎮”

興化安豐鎮國蟹市場

1956年改建安豐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8年建鎮。位於市境東北部,距市府36公里,距鹽城機場45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4萬。鹽(城)靖(江)、興(化)白(駒)公路過境。轄40個村委會和6個居委會。農業以種植三麥、水稻、棉花為主,多種經營有蠶桑、果園、蔬菜、水產養殖及家畜飼養等。工業有機械、輕紡、建材、化工、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

簡介蘇、皖“安豐鎮”

興化安豐鎮

自古安豐物產豐饒,鎮四周幾萬頃良田中盛產的稻米、麥類、豆類、棉花、油料作物、禽蛋、生豬及周圍水網中盛產的魚蝦鱉蟹,為安豐的工商貿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安豐"三臘菜"色香味俱全,當年得到鄭板橋的讚譽,自清末以來又走紅了近一個世紀。目前,作為綠色食品製成罐頭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全國知名超市的櫃檯和許多高級餐館的宴會桌上。

簡介蘇、皖“安豐鎮”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安豐鎮

東臺市安豐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位於宋代名相范仲淹建造的范公堤(今204國道)畔,地處裡下河與沿海交接處。古以商賈雲集而聞名,今以經濟騰飛而獲譽。安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區域優勢,鹽通高速公路、新長鐵路穿鎮而過。距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僅兩小時左右車程。

簡介蘇、皖“安豐鎮”

東臺市安豐鎮

簡介蘇、皖“安豐鎮”

東臺安豐鎮

安豐鎮,成陸於漢代,古稱東淘,意為東去淘金之地。東晉時隸屬於海陵郡寧海縣(縣城位於東臺西溪),建鎮在唐開元盛世。北宋范仲淹在西溪任鹽官,築成捍海堰(後人敬稱范公堤),遂更名安豐,寓

民安物豐之願。

簡介蘇、皖“安豐鎮”

東臺市安豐鎮

明清時期安豐鹽業極盛,灶丁達48000人,雄居聞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場”之首,八方

商賈雲集,很多安徽鹽商慕名而來,安鹽遠銷全國各個省區。串場河內運鹽船、各種貨物船川流不息、繁忙異常。船家為了來回過橋便利,便常在艙內放置些石板帶到安豐,日積月累,鋪就了七里長街。

至今安豐仍有二條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東淘南街已被列為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這段七

里長街兩側店鋪1200多家,其中掛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就有100多家,如萬盈茂醬園、周同盛百貨店、

簡介蘇、皖“安豐鎮”

東臺市安豐鎮

安豐鎮位於東臺市境之南,距市區南端16.5公里處,新長鐵路、沿海高速途徑安豐,安時河、通榆河、三倉河流經安豐,是蘇北與蘇中銜接的水陸交通樞紐,東可通黃海之濱,西可入裡下河地區,南可抵上海、南京,北可達徐淮平原。

簡介蘇、皖“安豐鎮”

東臺市安豐鎮

著名的范公堤將安豐地區分為堤東和堤西兩大部分;堤東為沖積平原,土壤多沙,適合作物生長;堤西屬裡下河水鄉, 河網縱橫,多纏泥,澱沙土壤,肥沃宜耕。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有"魚米之鄉"美稱。

安豐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農產品資源豐富,工業經濟具有較強 的發展基礎。種植業以高效、優質、高產為目標,實行區域化生產,是糧食、棉花、蠶繭、食用菌生產基地。

多種經營生產獨領風騷,山羊、家禽、水產養殖富有特色。工業生產形成了以名力、銀花、森森等多家紡織企業為骨幹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十分發達,有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山羊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裝飾城、鋼材市場等。

江蘇揚州化寶應縣安豐鎮

寶應縣安豐鎮地處揚州、鹽城、淮安三市交界處,東臨射陽湖,北倚綠草蕩,十里荷香,生態優越。涇安公路、安流公路穿境,而過西鄰京滬高速,北傍沂淮鐵路,境內河網交錯、溝渠縱橫 水鄉田園,水陸交通極為便利。

簡介蘇、皖“安豐鎮”

安豐鎮是有著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鎮。西漢時期即形成村莊。吳王劉濞曾駐兵、屯糧於此,取"平安"、"豐收"之意,故名安豐。1960年因與興化縣安豐同名,1981年改稱西安豐,

簡介蘇、皖“安豐鎮”

寶應縣安豐鎮

安豐鎮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淮寶支隊在這裡開展敵後鬥爭。1945年7月蘇中地區青年代表大會會址在該鎮原固晉村。安豐1943年置安豐區,1958年撤區改鄉,1960年改公社,因與興化縣安豐同名,1981年改稱西安豐,1983年復改鄉,1989年撤鄉建鎮 。 西安豐鎮人文底蘊豐厚,有著優良群眾文化傳統,,素有"文體之鄉"的美譽。先後被江蘇省命名為"群眾體育先進鎮"、"群眾文化先進鄉鎮"、"科技先進鄉鎮"。近年來該鎮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堅持"一業為主,兼顧其它",形成以水晶玻璃工藝品為主導,鋼管塑管、船舶配件、通訊電纜、機械加工、焦炭金屬、農副產品加工齊發展的產業格局,素有"水晶之鄉"、"中國水晶第一鎮"的美譽。

簡介蘇、皖“安豐鎮”

寶應縣安豐鎮

安豐鎮總面積為8.87萬畝,其中水面約3萬畝,水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綠草蕩的螃蟹、青蝦、甲魚等特種水產品在省內外佔有一定的市場。集鎮建設,由省規劃設計院為該鎮制定的小城鎮建設規劃已經啟動,集鎮"三縱四橫"主框架基本形成,路面實現黑色化、灰色化。

“安豐卜頁”來自寶應的安豐鎮,它薄如紙、柔似絹,豆香怡人、入口難忘……

簡介蘇、皖“安豐鎮”

“安豐卜頁”來自寶應的安豐鎮

簡介蘇、皖“安豐鎮”

寶應“安豐卜頁”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安豐鎮

壽縣中南部的安豐鎮,由原安豐鎮(轄原石集鎮、谷貝鄉)、楊仙鎮(轄原荊塘鄉、楊仙鄉)合併而成。

安豐鎮現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省中心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全省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鄉鎮。2006年,安豐鎮被確定為全縣唯一的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南北朝時即設安豐縣,併為安豐郡治。此地早先有"安康豐盈"之稱,為典型的魚米之鄉。1958年12月,壽縣正陽關-真武廟店-莊墓橋一線以南成立安豐縣,在安豐鎮境內石家集老街以北1.5公里處(現安豐高中處)興建安豐縣城。次年因供水難度大安豐縣被撤銷而停止建設,僅建成一條街道,取名安豐路。1961年置安豐區至1992年。區公所駐安豐路。1992年2月撤區並鄉,安豐區一分為四,即谷貝鄉與石集鎮合併為石集鎮;楊仙合併入荊塘鄉;隱賢鄉、太平鄉併入隱賢鎮,彭城鄉併入眾興鎮,至此,安豐區建制撤消。1996年3月石集鎮更為為安豐鎮(曾設安豐縣),1999年10月荊塘鄉更名為楊仙鎮(境內有楊仙鋪子老集)。2004年9月鄉鎮區劃調整,楊仙鎮併入安豐鎮至今,為一類鄉鎮,鎮人民政府駐安豐西街原區公所處。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境內可放養水面18100畝,精養魚塘12600畝,年捕撈量6300噸,產值6500萬元。漁業生產以粗放經營為主,投放魚類品種有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兼有飼養黃鱔、甲魚、鱖魚、河蟹等高附加值的水產品,大型漁場有東大圩、梁家湖、戚衝、羅沖水庫等漁場。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安豐鎮以瓦西乾渠貫穿崗地為最高點,呈現中高東西低走勢,瓦西乾渠崗地平均海拔高程為46米,東部灘地平均高程在20米,西部梁家湖灣區平均海拔高程為24.6米,崗區是黃色粘土,灣區及平原為水稻土和沙壤土。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安豐鎮屬淠河灌區,全鎮灌溉面積10萬畝,境內有石集分乾渠、瓦西乾渠、淠東干渠等大型灌溉河流,有梁家湖排澇渠、東淝河、中心溝等大型排澇渠道。灌區分瓦西、淠東、木北、石集分乾渠,有桓店支渠、酒房支渠、新圩支渠、安豐支渠、梧桐支渠、金店支渠、西河支渠、關廟支渠、長青支渠、北湖支渠、楊南支渠、農埂支渠、愛國支渠、小東圩支渠;大型水利設施有楊仙大橋、王家大橋、承接淠淮的廟崗船閘。防洪設施有號稱萬畝的東大圩和愛國圩、馬路圩。

簡介蘇、皖“安豐鎮”

壽縣安豐鎮

境內建有華佗廟一座,據傳始建於嘉慶二年,當時有廟宇10餘間,廟田10餘畝,為人們紀念華佗到此行醫治好瘟疫而建,香火旺盛,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毀。80年代初人們自發重建華佗廟二間,請有華佗塑像,每年九九重陽節舉辦廟會,參加廟會者達4000餘人,表達了人們對華佗的敬仰之情。現正計劃擴大規模進行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