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第四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平山段)观摩解说(三)

在岗南水库大坝下面,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西岗南村,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作者曹火星的家乡。

1943年19岁的曹火星,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对历史实践的亲身感受,借用当地民间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为歌曲添加上了“新”字。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共产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这首歌“以真挚的语言,质朴的风格,流畅的旋律,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而被人民厚爱而长久流传”。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这首歌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坚定了人民群众坚决跟党走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人民心声,是时代真理的最强音,是真理之歌、不朽之歌,成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颂党第一歌,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2019年6月,这首经典歌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首优秀歌曲”,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唱响天安门大阅兵现场。

平山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在曹火星的家乡岗南镇修建了“曹火星纪念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为“曹火星纪念园”题写了园名。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创作了同名梆子戏,并晋京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平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全县25万人就有7万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为国捐躯,10000多人伤残,书写了老区人民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精神与高尚情操。

平山县1931年7月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平山县的党支部发展到121个,共产党员700多名,组建起一支有40多人、20多条枪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平山是晋察冀边区最坚强、最活跃的敌后根据地之一,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在平山儿女身上得到生动体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20师359旅战地工作团到平山扩军征兵,仅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700名平山子弟参军入伍,这个数量是平山县当时适龄青年的十分之一。其中1500名被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平山团”。

这个由大部分平山人组成的“平山团”,开创了我军建军史上的先例。平山团转战太行山,屯垦南泥湾,南征北返,戍边大西北,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嘉奖,赞誉他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的称号由此而来。1943年9月,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时,检阅了平山团,称他们是“王者之师”。

回舍大枪班,是晋察冀边区一支有名的地方武装,是平山人民对敌斗争的群体代表。他们打伏击、端炮楼,杀汉奸,骁勇善战,威震敌胆。1942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被授予“模范大枪班”光荣称号,受到聂荣臻司令的表彰和接见。“模范大枪班”奖旗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1941年5月4日,聂荣臻司令员在陈家院边区纪念青年节大会上

接见东回舍“大枪班”代表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曾带领晋察冀边区考察团,对平山县的抗日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认为平山县是真正的边区抗日模范县。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平山支前民谣》,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时隔70多年,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平山民歌,依然让人感动。

观音堂乡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被八路军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戎妈妈”。战争年代,她带头送子参军,组织妇女做军鞋,搞生产,支援前线,救护伤员,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被评为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荣誉称号,曾出席“开国大典”,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当年著名战地记者沙飞以此为题,拍下了平山县南庄村刘汉兴父母送子参军的感人场面。这幅照片现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在抗日战争中,平山人民父子一起参军、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许多村庄的青壮年男子成班、成排,甚至成连地参加八路军,大部分村庄几乎家家是军属,户户皆光荣。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这是1942年,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在平山两界峰村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就发生在距平山两界峰不远的南滚龙沟村,王二小原型阎富华,在家排行老二。在一次反扫荡中,王二小为掩护晋察冀日报社转移,被鬼子残忍杀害。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在平山这块光荣的土地上,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艺大家也曾在这里战斗生活。抗战时期,贺敬之、何其芳、周而复、丁玲、孙犁等文化名人,还有歌曲《歌唱祖国》作者王莘,以及陈强、田华等著名演员,都来到平山县,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世力作。音乐家牧虹和卢肃在平山县东黄泥创作了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主题曲飞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后来由大部分平山儿女组成的文艺团体铁血剧社,随着天津解放进入天津,成为天津歌舞剧院、天津话剧院的前身和主体。

1939年,著名作家魏巍从延安来到平山县蛟潭庄,创作了长诗《滹沱河》,一诗成名。后来在抗美援朝时,魏巍写出了感动几代人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战期间,音乐家牧虹和卢肃在平山县东黄泥创作了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主题曲飞遍大江南北。这些作品激励着抗战军民的精神斗志,很多战士都是唱着这些歌曲,吟着这些诗作奔赴抗日前线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元帅诗人陈毅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豪迈吟咏:“滹沱河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南指中原屡传捷,石门北望庆新都。”

如果说这个期间诗人的诗歌大多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那么,晋察冀日报社社长、诗人邓拓于1942年的诗作:“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则成为抗日烽火中一个最美的爱情印记。

当时,邓拓和著名播音艺术家丁一岚在平山并肩战斗,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不久,两人在滹沱河畔定下终身,邓拓充满深情地吟咏这首诗歌,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大家每天都在看的《人民日报》,就在平山县里庄村创刊。当时,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日报亲笔题写了报头,并沿用至今。距里庄村不远处的王子村是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9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华北人民政府,在这里正式宣告成立。1949年10月31日,华北人民政府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摸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在平山南滚龙沟还有一位特殊的烈士,她的名字叫杨展,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的亲侄女,时任华北联大校部党委干事。1941年9月14日,杨展为掩护同志,在寨北乡滚龙沟西坡壮烈牺牲,年仅21岁。1949年8月10日,毛泽东得知杨展牺牲的消息,发报告诉杨展父母:“展儿于8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为国光荣牺牲。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请你们不必悲痛。”毛泽东的深情话语,寄托了伟大领袖对为革命而光荣牺牲的中华优秀儿女的深切哀思。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西柏坡头月正寒,运筹茅屋土窗间。不叫一敌逃天网,百万雄师夜入关。”这是《国歌》的作者、著名剧作家田汉当年在西柏坡写下的诗句。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并在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西柏坡由此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来源│平山县旅游协会

编审│邢建军

【金山银山,看看平山】红色平山,对党忠诚代代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