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有口“四眼井”

西直門有口“四眼井”

西直門有口“四眼井”

“衚衕”一詞起源於元朝,為蒙語“水井”的譯音。元大都建城時,以水井為中心形成棋盤式的城市佈局。人們圍井而居,逐漸形成衚衕的居住模式。有句老話:北京有多少條衚衕就有多少口水井。可見北京的水井多得無法統計。

西直門一帶的水井也是這種情況。我家住在樺皮廠衚衕,往東不遠就有兩口公用水井,當時一口水井在五根檁衚衕往北,現東桃園甲二號樓東側;另一口井在前桃園衚衕東口,現前桃園一號樓東南角,這口水井旁還建有一座一米左右高的小龍王廟呢。私家水井也不少,西直門大街路北的高井衚衕和大四條衚衕西口的西井衚衕都是因衚衕內有私家水井而得名。當時有錢有勢的人家為用水方便,在自家院內或住宅門前打口水井。這些私家井的主人,有的還僱夥計為其挑水或送往別的用水戶,漸漸地出現了靠吃水井和靠送水為生的水局子,也稱為水窩子。這樣的水窩子,解放後西直門大街馬路南還有兩家,記得一家在南小街口,一家在趙登禹路北口西側。滿清時,皇室去圓明園、頤和園等西郊御苑,西直門是必經之路。帝王出行必得黃土墊道、淨水潑街,所以西直門除公用水井和私家水井外,還有七口皇家專用的官井。井口平時都用鐵盤封住,百姓不得動用。聽久居西直門的老輩人講,這些水井從西直門城樓向東,間距相等地一順排列在大街北側的闊帶衚衕(現玉芙衚衕口)、火藥局(現樺皮廠街口西側)、穿堂門、三關廟(現西章衚衕口)、崇元觀(現東新開衚衕口)等7處地方。西直門不計其數的水井絕大部分已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只有一口位於樺皮廠衚衕內西側的“四眼井”(現樺皮廠街路西建築材料工業總公司東門口處),至今仍讓西直門的老街坊們提及著。

老北京人都知道清皇宮的御用水均來自西郊的玉泉山,拉水的水車進出城都要經過西直門。每當黎明時分,住在西直門大街兩側的老百姓,就會聽到馬拉木輪水車的“咕隆”聲和隨之而來城門開啟的“吱扭”聲,不用說,這又是皇宮水車出城去玉泉山拉水去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是如此。

據說,有一天拉水的馬車雖然準時出了西直門,可天黑以後,到了關城門的時候,仍然不見水車返回。這可急壞了把守城門的差官,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城門去東張西望,終於隱隱約約地聽見了“咕隆咕隆”的車輪聲,把守城門的差官急不可待地做好了關城門的準備工作。看著押運水車的老差役搖搖晃晃地趕著馬車進了城,一個差官喊到:“又灌(喝酒)多了吧,誤了時辰看老佛爺要不要你的腦袋。”說完便如釋重負地關閉好城門,回差房去了。

且說那個押運水車的老差役,隨著進城後的路越發平坦,車輪顛簸減輕,開始覺得有點不對頭,趕快停下車,向水車上一看,驚出一身冷汗。原來路上顛簸,出水口沒塞好,一車水流光了大半。老差役心想,真是黃鼠狼專咬病鴨子,本來自己就喝高了,已經誤了時辰,現在水又漏掉不少,這可如何是好。如果再返回玉泉山,城門已經關了,哪裡還出得去呀,再說,時間也不夠。酒壯慫人膽,老差役藉著酒勁急中生智,悄悄地來到離城門不遠,當時還沒有名字的一口水井前,急急忙忙地補滿了一水車,慌慌張張地押著水車趕向皇宮,提心吊膽地交了當天的差。沒想到,慈禧太后喝了這假冒的玉泉山水,沒發現異常,覺得與往日玉泉山的水一樣甘甜可口。自打這以後,老差役的膽子越來越大,每次進城後,都要停下車來看一看,灑多少就用這口井的水補多少。時間一長,慈禧太后喝此井水的傳聞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里的人都來這裡打水,全想親口嚐嚐慈禧太后喝過的水。

因為來打水的人日益增多,為防止發生意外,減少打水的等待時間,百姓集資請來石匠將原有井口擴大,並用石板蓋住,在石板上鑿了四個略大於水桶的井口。從此,這口井便被人稱為“四眼井”。

我幼年時曾見過這口井,從四個井眼邊緣被井繩磨出的一道道深溝上,可以想象出當年方圓幾里的人們爭打井水的熱鬧場面。聽奶奶說,從我父親往上,家中幾代人喝的都是這口井的水。後來有兩名婦女跳井尋了短見,人們認為井水髒了。隨著壓水機的普及(我家也開始使用西直門開業井局安裝的壓水機),“四眼井”就逐漸被廢棄了。

有人考證,這口“四眼井”是當初修築明城牆時為了取水方便而挖的,可見“四眼井”確實是一口年代久遠又有著傳奇色彩的古井。

(轉自老北京傳說)

西直门有口“四眼井”
西直门有口“四眼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